主流新媒体平台如何实现在突发应急报道中守正创新
2021-02-03吴璇
吴璇
【摘要】在今年河南汛情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团队以全景式报道正面引领舆论、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在突发应急报道中守正创新,提升了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主流新媒体 突发应急报道 央视新闻 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时代,快速、碎片化是信息传播的两大特征。然而,面对突发性事件,新媒体平台上的大量碎片化信息往往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真伪难辨。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如何在应急报道中守正创新,值得思索。
2021年7月下旬,河南持续暴雨,发生汛情灾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团队坚守媒体职责使命,充分发挥新媒体特性,其客户端、微博微信平台所刊发的一系列报道有效地引领了舆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剖析“央视新闻”此次报道亮点,为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权威专业,打造全景式报道矩阵
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前提。突发应急报道中,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能是在“乱云飞渡”的舆论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守本清源,特别是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为广大网友提供权威、专业的信息,凝聚社会共识。
在今年关于河南汛情的报道中,“央视新闻”利用新媒体不受报道篇幅、报道时长限制的优势,打造了全景式的报道矩阵,满足了网友的信息消费刚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搭建全要素专题模块,实现信息的高效聚合。7月20日下午,随着暴雨突如其来,“央视新闻”迅速设立专题《全力救援!河南省遭遇极端降雨》,囊括了直播、图文、视频、海报等全要素报道样态,当天共发出相关稿件46篇,总阅读量超550万人次。
二是开启不间断直播,昼夜无休为网友提供内容。20日14点36分,“央视新闻”开启了长达54个小时的不间断直播《直播!郑州局地特大暴雨》,在各平台的累计观看量达1.21亿人次。在直播内容上,既有一线实时的暴雨汛情动态又有现场救援进展,既有当地政府发布会消息又有实时更新的民间互助信息,既有正能量暖心现场又有科普服务类信息……在直播方式上,既有常规形态的直播又有长镜头的“慢直播”,既有视频画面呈现又有滚动字幕更新信息,既有总台记者报道又有地方媒体报道以及目击网友爆料……
二、巧妙引领舆论,创新情绪传播形态
情绪传播是互联网传播的重要特征。有研究表明,情绪话语的呈现受具体媒介特点影响,有着特定的呈现方式,比如简短、抓人眼球和具有互动性的话题标签。 ①感性的、情感倾向明显的微博内容更符合用户的认知模式,因而更能吸引用户转发。②
主流媒体要做到在新媒体平台上成功引领舆论,就必须深入研究并利用好情绪传播这一互联网传播特性,创新情绪传播形态,更好地实现正能量传播。
在此次报道中,“央视新闻”打造了以海报为载体的情绪传播“爆款”产品,带动释放一系列正能量话题,有效引领了舆论。20日23点36分,央视新闻微博发布以“河南愿平安”为内容的海报,并发布了话题“河南一定行”。21日,“河南一定行”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河南愿平安"海报在微博上的阅读量也达5.9亿人次,转发量超过740万人次。
从20日17点至21日17点,央视新闻微博发布的关于河南汛情的相关话题共有24条登上热搜,其中6条都是正能量情绪性话题。
(表:央視新闻发布6条正能量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微博热搜话题 微博阅读量
#河南一定行# 45.6亿人次
#河南挺住# 16.9亿人次
#洪水中的中国力量# 6.5亿人次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2.4亿人次
#永远可以相信人民子弟兵# 1.7亿人次
#暴雨中的郑州力量# 8055.1万人次
20日傍晚至夜间,灾害刚刚发生,救援力量正在集结、赶赴现场,彼时舆论关注点集中在受灾情况和救援进展上。
21日,“央视新闻”的正能量话题开始递增发布,并随着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新媒体平台上进入传播高潮,有效引导了舆论。
情绪传播的凸显与社交媒体的语言风格以及越来越精简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情绪性话题的文本需谨慎推敲。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文本不必是严格的新闻文本,可以是任意形式的情绪文本。③但文本越精简,越需字斟句酌,找到最精准的表达情绪的话语。例如,同样都是“央视新闻”发布的文本,跟“河南挺住”相比,“河南一定行”“河南愿平安”则显得情绪更精准,传播效果也更好。
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从做新闻延伸到做公益
面对突发性事件,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如何既利用好其母媒的公信力、影响力,又在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优势基础上又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的社会功效,是其创新能力的体现。
此次报道中,“央视新闻”搭建了具有实效性的公益性救灾信息互助平台,从做新闻到做公益,很好地延伸了媒体职能。
7月21日11点,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请扩散!央视新闻开通河南暴雨紧急互助平台》,央视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同步发布。平台公布了灾区紧急救援电话,网友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上传求助信息,“央视新闻”专人团队对信息进行核实,并直接传递到应急救援部门,帮助救助工作迅速开展。自该平台上线,截至25日14时,共收到有效信息715条,对于救援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例如,21日,后台接到求助信息,郑州一家医院大量病人被困且缺乏食物。“央视新闻”核实后,将信息传递到救援部门,当地消防大队迅速出动,派遣10名指战员、2辆消防车、1艘橡皮艇赶往现场。经过10个多小时的救援,60多名危重病人被送上直升机安全转院。消防人员还向医院运送了救援物资,5000多名被困人员获得补给。
同时,“央视新闻”在其各个平台发布了大量服务性避险、救援、互助信息,为网友提供科普服务性报道。20日起,央视新闻微博发布的“郑州暴雨避险信息”“河南暴雨互助信息”“郑州市临时取水点信息”等话题均登上热搜,其中“郑州暴雨避险信息”阅读量达1.3亿人次。
四、有效应对舆情,提升公信力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发酵。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也是媒体必须要做好的功课。此次报道中,“央视新闻”有效化解了一次网络舆情。
7月12日,“央视新闻”原创新媒体栏目《主播说联播》中,主播海霞曾针对华北地区科学应对暴雨发表评论,肯定北京市的预警得当、应对有效,避免了灾害事故的发生。然而20日晚,微博上有人大量转发这一内容并配以嘲讽话语,意指海霞对家乡的情怀淡薄,极易让不明真相的网友产生误解。
“央视新闻”团队连夜以《河南人海霞为河南老乡加油》为题,赶制了一期《海霞:风雨面前,大家携手同行,我们一定行!河南老乡,加油!》节目,精准的释疑解惑化解了网友的误会。
这个舆情的化解,“央視新闻”很好地把握住了“时度效”。
“时”——化解舆情,及时是关键。舆情存在多一分,应对难度就大一分。面对20日晚间发酵的舆情,“央视新闻”连夜行动,于21日清晨发布,把握住了及时应对舆情的黄金时段。
“度”——应对舆情,需要审时度势,把握应对的力度、程度。“央视新闻”并没有直接用辟谣的形式发布声明,而是请新闻当事人海霞制作了新一期节目,进行了一次颇有智慧的回应。
“效”——引导舆论的效果。解决实际问题时平息舆情和掌握舆论话语权是关键。④针对舆情中对救援工作的质疑,“央视新闻”及时发布救援情况相关报道并表明媒体态度,及时、公开的报道是化解舆情的利器。
五、结语
在今年河南汛情报道中,“央视新闻”坚守权威专业报道、用正能量引领舆论,同时搭建公益服务平台、有效应对舆情方面也为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注释
①③赵云泽、刘珍:《情绪传播:概念、原理及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思考》,《编辑之友》,2020年第1期。
② 刘中望、张梦霞:《微博议程设置路径与用户认知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新浪“热门微博”榜、新闻中心新闻榜的比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④ 陈绪军:《从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应对》,《新闻前哨》,2021年第6期。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