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国传统文化看《诗经》的音乐价值

2021-02-03裴晨如

大观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诗经传统文化

裴晨如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内容题材广泛,不仅包含宗庙祭祀之乐,也包括民间音乐,能够体现西周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延续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研究中,通过分析《诗经》文字的结构特点和行文技巧,发掘其具有的音乐特性仍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因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线索,研究《诗经》中蕴含的音乐价值。

关键词:《诗经》;传统文化;音乐价值

《诗经》作为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现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共计160余篇当地的民间歌谣与音乐作品,自成书以来一直在儒家经典中占据崇高的地位,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对《诗经》的评价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世大家对《诗经》评价极高,而且《诗经》以其丰富的题材与内容,对包括音乐在內的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作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进步。墨子在谈及《诗经》的时候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经》中的诗篇均可以配以乐曲、舞蹈,从侧面显示了其音乐性。而且,作为文字与音乐相结合的作品,《诗经》以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为背景,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与音乐创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发展,《诗经》相关文字的韵律已经遗失。本文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分析其在《诗经》中的体现,以民族文化为视角,探寻《诗经》的音乐价值。

一、《诗经》音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明

中国自西周开始便有诗歌和音乐留存记录。西周时,中华文明便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文明的精神风貌便以音乐等形式浓缩集结到了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与音乐之中。因此,《诗经》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大起始。作为精神产品,《诗经》以音乐的形式表露着中华文明中最基本的愿望与追求。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家国和谐的追求,例如《周南·卷耳》中写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便以女子的口吻抒发了对男子为国家鞠躬尽瘁、顾不得家庭之事的精神上的慰藉,期望达到家国和谐的目的。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名士与名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孔子认为《诗经》包罗万象,其包含天文、地理、植物、动物,也包含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诗经》在通过音乐的形式传唱的过程中,反映并传播了当时的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的思想。依照孔子“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人们只有心存仁义,才能在音乐与诗歌的创作中表现出艺术的生命与思想内核。依照孔子仁义的思想去看《诗经》的音乐价值,《诗经》中透露出先民良善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达到了儒家仁义的道德与艺术标准,其在音乐价值上值得后世的音乐创作者去学习与借鉴。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音乐虽然以服务于统治阶级为主,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音乐中的审美思想和主题不断得到扩展,成为丰富和娱乐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产品。

二、《诗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风俗

民俗,指的是一段时间和一定地域内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与文化的统称。民俗研究涉及面广泛,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其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参考当今民俗相关研究,民俗包括婚丧嫁娶、生产劳动、艺术创作等方面。

《诗经》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囊括了上至贵族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不同阶级的思想与文化,也包含了古代中原地区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诗经》中有音乐曲调、风俗文化和民俗民谣等不同的内容,其在传唱中包含丰富的民间哲理与民俗文化,保存了中国古代先民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将音乐创作融入日常的生活。

在古代中国,凿饮耕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表现出了古人期待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中国古代先民更是把日常劳作场景融入了诗歌与音乐的创作之中。而且在先秦时期,诗歌也大多产生于劳动中,之后被人们配乐歌唱,并在《诗经》的传唱中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和演变。以《周颂·载芟》为例,其开头便写到“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在这句中,古人描写了众人在田中劳作的场景,以精简的诗句表现出了古人复杂的耕作劳动,极具诗歌与音乐特色。

古人对伦理道德极为重视,特别是农耕时代,十分注重家庭内的伦理关系。在传承之中,古人也将这种伦理观念渗透到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当时的音乐作品当中,表现出了古人系统性的伦理思想,奠定了真、善、美的基础。例如《诗经》中的诗句“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诗经》将教化以音乐的形式,以容易接受的形式督促统治者和人民修德自省,达到上下皆善的目的。

《诗经》中不同的民歌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古人的道德意识、思想观念,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了极强的教化功能,开创了我国在诗歌创作上的优秀传统,对人们具有极强的启迪作用。同时,《诗经》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与音乐创作中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三、《诗经》音乐中的民族精神

如前所述,《诗经》中大部分诗歌以现实为题材,表现出了极强的现实主义意味。同时,《诗经》在音乐的创作中包罗万象,题材广泛,从侧面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大气磅礴的精神。

《诗经》中收集了先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音乐与诗歌作品,展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例如有《周南》《卫风》《齐风》《郑风》《秦风》等具有不同地方色彩的音乐,以朴素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了《诗经》在音乐创作上的包容性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

同时,《诗经》表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诗经》中爱情诗颇多,体现了先民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诗经》在总体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传承中鼓励着后人不断为家国奋斗。在《诗经》所包含的305篇诗歌中,不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等讽刺专制、鼓励平等、追求美好的诗句。在《诗经》这些感情色彩浓厚的诗句中,对民族精神进行了凝结与提炼,并以直白的音乐形式表现了出来。这集中体现了先民不屈不挠、不畏艰辛,勇于反抗腐朽统治的自强精神,并且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音乐凝聚了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精华,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出了极强的文化内涵,并且将这种文化内涵渗透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之中。

《诗经》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在现今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音乐创作始终要切合我国的民族文化。《诗经》音乐价值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气息,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在探究《诗经》音乐价值的时候,必须学习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音乐的思想内涵,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音乐的思想内核,达到去伪存真、摒弃糟粕的目的。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作品,应该成为当时文化与精神的生动写照,同时应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因此在研究《诗经》音乐价值的同时,也应立足于《诗经》包罗万象的特质,在音乐创作中广泛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表达对现实社会、人生哲理的关注,以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参考文献:

[1]张颖.关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J].戏剧之家,2021(19):69-70.

[2]符宏毅.浅析《诗经·氓》的民俗文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10):56-57.

[3]韩忠岭.先秦音乐与儒家礼乐理想的相关研究[J].艺术教育,2019(12):56-57.

[4]布朗纳,蔡磊.迈向实践的民俗定义[J].民俗研究,2021(1):5-17,156.

[5]刘殷.农业民俗音乐艺术特征与再创作[J].核农学报,2021(8):1960.

[6]刘竹君.《诗经》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J].智富时代,2019(3):160.

[7]桑吉草.以《诗经》为例探究古诗词中的爱情[J].文学教育(上),2021(1):86-87.

[8]艾新强.《诗经》爱国主义思想浅论[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92-98.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诗经传统文化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