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桥
2021-02-03韦宝松
那时候还很小,是小屁孩一个。我们屯在一个椅子状的山坳里,坳里林木荫蔽,古树参天,最多最伟岸也最美丽的是木棉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有几棵。春天,站在远处的高山望过来,这里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而当你走进屯里,地上铺满了红色的、橘色的木棉花。木棉花飘落的时候,旋转如一个个红色的风车,人们喜欢在木棉花飘落的时候跑过去双手接住,捧到鼻子前闻一闻、嗅一嗅、吸一吸那淡淡的清香,逗得站在高高的木棉树上的喜鹊咯咯笑个不停。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木棉树间翩翩起舞……偶尔碰落一朵木棉花,飘向地上跑来跑去的人们。
那火红的木棉花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的学校就在屯外,木棉花铺满了泥土操场,为校园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学校的右前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圆柱状石山,屯里人都叫它“独山峰”。出屯的公路绕着独山峰一段斜坡而下,直抵河边。那里有一座桥,七个桥墩,好似七艘战舰在河里冲锋向前,特别是在洪水季节,这七艘战舰劈波斩浪,势不可挡,极为壮观。每两个桥墩上架着七八节木棉树,木棉树上铺上厚厚的蕨草,草上又铺上厚厚的一层泥土,便成了土灰土灰的桥面。不知道当初是哪个专家想到了这一招,因为木棉树遇水遇泥之后会生根发芽,经久不腐。当我们从桥上飞奔而过时,桥两侧生长起来的小木棉树排着整齐的队列像哨兵一样向我们举手敬礼,如果是屯里的手扶拖拉机突突地經过,小树们则像礼兵一样注目相送。
第一次听到建木棉桥,是更小的时候,我还没上学。那是秋季的一天,外面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几个小孩在沟对面的竹林下玩,母亲突然来喊我回去。家里聚集了好多人,大家围着火塘在听爷爷讲事情。爷爷是老革命,村屯里的很多事情大家都愿意听他的。爷爷在炉架上架几根小木条,说这就是木棉树,在木棉树上铺上蕨草,再铺上泥土,就成了桥。没过几天,爷爷就过世了,县里、大队来了很多人,附近村屯也来了很多代表,哭声一片。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母亲那天为什么急着叫我回去。爷爷心中永远装着乡亲们的疾苦,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不忘记指导后辈们做事。我想,爷爷就是一座桥,年轻时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带领大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就是把乡亲们引渡到幸福彼岸的桥。
每年洪水季节,桥上的木棉树、蕨草、泥土都会被洪水冲走几次,但父辈们从不气馁,冲了架、架了冲,冲了再架……
记得那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课,外面人声嘈杂,我们都斜眼往外看,大路上,大人们像蚂蚁搬食物一样,把一根根笔直的木棉树往河边抬,我们知道又要去架桥了,放学的时候我们匆匆回家填几口饭,便急匆匆地往河边奔去。
桥头聚集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河水已经降下一米多,但依然很浑浊、湍急。只见两个大人从码头那里扶着一根木棉树顺流而下,这些从石山区移民而来的旱鸭子,经过多年打拼,个个都成了浪里白条,身手不凡。他们一人抓一头,保持树木横着,对准两个桥墩。这个工作难度非常大,河水急,在水里使不上力,更需要两个人配合好,否则一头对不上,木棉树就会被冲过桥墩,变成废木,浪费人力物力。码头离桥约有一公里,那里也聚着几个人,负责把木头递给河里那两个人。
砰砰几声,木棉树被两个桥墩绊住了,站在桥墩上的人喊着号子,用绳子把木棉树拉上第一级墩面,然后墩顶上的人和第一级墩面的人再喊着号子,把木棉树抬到墩顶。就这样一根根地,要几天时间才把木棉树全铺到桥墩上。这次并没有铺蕨草和泥土,因为雨季还没过,桥随时还会被冲走。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父辈们这样不屈不挠地铺桥,因为我们没有其他路可走,往左要翻山越岭近十公里到龙洪村坡丰屯绕回来,往右更难走,山高无路,十几公里到盘阳村绕回来。为了生存,为了家人,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天斗,与地斗,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雨季里的木棉桥,桥下洪水滔滔,桥墩被洪水冲得呼呼啦啦,好像在哀号,站在桥上,桥在颤抖,令人心惊胆战。如果往河里看,会感觉自己快要被冲走,天旋地转,因而有经验的人过桥是不看河水的,要抬眼看前方。
有一次,刚架好桥的第二天暴雨成灾,龙洪河像被谁惹怒了,咆哮着,狂奔着,见树就卷,见草就刮。高大的树木,成堆的杂草,随着红色的水滚滚而来,木棉桥在拼命抗争着,但最后,我们的木棉桥累了。木棉树们像一个个耗尽了最后精力的老人,慢慢松开手,一根一根地被洪水冲走,在浩荡的洪水中时起时伏,拼命挣扎,最终被洪水卷到遥远的地方,那七座桥墩又孤零零地立在洪水中,就像我们又一次被孤零零地抛弃在河的另一岸一样,人们愁眉不展。
过一个多星期,乡亲们又把木棉桥架好了。
木棉桥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后来,岩滩水电站封坝蓄水,我们村搬到新址。木棉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木棉桥却永远在我心中,因为它见证了我的祖辈们的智慧与勇敢以及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作者简介:韦宝松,瑶族,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作品《送背带》《侄仔的试婚》被巴马县“乡愁故事”采用,《老地盘谋新生》参加巴马县“精准扶贫”征文比赛获二等奖,2021年小说《一撮头发》参加四川省简阳市“简之韵”杯比赛获一等奖,2021年作品《秋雨,想起木薯粑》被《广西文学》第十期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