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嘴衣属地衣分类学研究
2021-02-03姚宗廷蒋淑华贾泽峰
姚宗廷,蒋淑华,贾泽峰
(1.聊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2.中国科学院 微生物研究所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或蓝细菌共生所形成的复杂群落,在该共生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真菌,真菌几乎决定了其特征结构[1-2]。乳嘴衣属地衣(Trypethelium)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乳嘴衣目(Trypetheliales)乳嘴衣科(Trypetheliaceae)。该属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树皮生,通常具有颜色鲜艳的假子座(pseudostromata)[3]。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该属呈现出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被证实为非单系类群[4],但是对于该属的解剖学特征目前了解尚不完全[3],这也为该属的分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者在研究中发现该属的模式种乳嘴衣种内差异较大,但经过分子数据的验证,这些标本均为乳嘴衣种。
目前国外对乳嘴衣属研究较多,而对于中国乳嘴衣属的研究相对匮乏,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开展中国乳嘴衣属地衣的系统分类学研究,阐明乳嘴衣属地衣在中国的物种组成及分布,期望为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地衣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乳嘴衣属地衣的研究概况
1804年,Sprengel以乳嘴衣为模式种建立了乳嘴衣属,但是一直以来,关于乳嘴衣属的界线划分问题备受争议。早期许多地衣学家提出和扩展了该属的分类方案[5-6],但当时的分类系统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这会导致属的多源性,但考虑到表型特征尚未得到分子学数据的验证,所以当时并没有进行正式的分类学上的改动。之后,2009年Nelsen等[4]利用分子数据证实了该属的非单系性,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需要修订该属的分类学界线。随后Nelsen等[7]于2014年对乳嘴衣科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时发现,除乳嘴衣组外,该属大多数物种隶属于Astrothelium分支,且子囊孢子为菱形,因此被划分为Astrothelium属。乳嘴衣组内的成员与该属内其他成员的主要不同在于孢子腔的形状[7],Luangsuphabool等[8]的研究揭示,对于区分乳嘴衣组内的成员T.eluteriae,T.platystomum和T.subeluteriae,除了传统的分类学特征之外,次级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特征。根据IndexFungorum记载,目前世界范围内报道该属约120种,根据《中国地衣综览》中国报道有5种,主要分布在台湾[9-12]、江苏[13]、上海[13]、浙江[13]、香港[14-16]、福建[12]和云南[3]等地区。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的55份乳嘴衣标本采自广东省,现保存于聊城大学地衣标本室(LCUF)。
2.2 表型分析
表型特征在奥林巴斯SZX16和TEELEN XTL-207A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解剖特征在奥林巴斯BX53复合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和拍照.用K(10%氢氧化钾水溶液)、C(次氯酸钙水溶液的饱和溶液)和P(95%乙醇中对苯二胺的饱和溶液)测试皮层和髓层的化学成分。地衣次生代谢物用标准薄层色谱法检测,使用C系统[17-19]。
2.3 基因型分析
2.3.1 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
采用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法(CTAB法)从55份乳嘴衣属标本的子囊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20],并PCR扩增核糖体RNA基因区,包括内转录间隔(ITS)和大亚基rDNA(LSU)。扩增引物分别为ITS4/ITS5[21-22]和AL2R/LR6[23-24]。25 μL的反应体系包括引物各1 μL,2 μL基因组DNA,8 μL ddH2O和13 μL 2×Taq PCR MasterMix®。热循环条件包括:(1)ITS:预变性95 °C 5 min;34个循环包括94 °C 30 s,52 °C 30 s,72 °C 60 s;最后72 °C延伸600 s。(2)LSU:预变性94 °C 300 s,35个循环包括95 °C 30 s,58 °C 30 s,72 °C 60 s;最后72 °C延伸600 s。目的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并由Majorbio(上海)进行测序。序列信息见表1。
表1 构建系统发育树所用的地衣标本
2.3.2 系统发育学分析
将新测得的ITS和LSU序列与GenBank中下载的乳嘴衣科其他11条序列(表1)使用MEGA软件进行比对,以隶属于Pleosporales的Arthopyreniasalicis为外群[25],利用MEGA7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26]。采用基于Tamura-Nei模型的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27],bootstrap值设为1000,相关分类单元聚集在一起的树百分比显示在分支旁边,如图1所示。
注:红色字体表示的样本为作者测序,其余为GenBank中下载序列。
3 结果分析
由图1构建的ML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Trypethelium、Marcelaria及Astrothelium属各自形成单独的分支。乳嘴衣属分支具有97%的较高支持率,主要由乳嘴衣和T.subeluteriae组成。与该属关系最近的类群是Marcelaria,这与Aptroot等[3]报道的结果一致,但与Marcelaria属的区别在于后者子囊壳具较宽的小孔和较大的砖壁型子囊孢子。
4 描述和讨论
4.1 乳嘴衣(图2)
图2 乳嘴衣Trypethelium eluteriae(凭证标本GD19024)
TrypetheliumeluteriaeSpreng., Anleit.Kennt.Gew.3: 350(1804)
地衣体具皮层,橄榄绿至微黄色,光滑至不平坦,或具有疣状突起。子囊壳顶端小孔,可见小点或较为宽阔,埋生于假子座中。假子座1~2 mm,突出至固着,浅棕色至深棕色,除小孔外,覆盖有黄色色素,内部通常具有黄色色素。盘被除小孔外其余碳化,33~57 μm,子实层清晰,孢子9~13隔,(37~52 μm)×(8~11μm),无色透明。
化学:地衣体UV-,K-;假子座 UV+ 红色,K+ 紫色,具有黄色的蒽醌类物质。
基物:树皮。
研究标本:广东深圳市,大鹏国家地质公园,50 m,2019.1.17,刘飞月GD19036、GD19020、GD19024、GD19004、GD19049、GD19033。广州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澳洲植物园,26 m,2019.01.20,姚宗廷GD19274、GD19265、GD19272、GD19267、GD19275、GD19269、GD19266;北门附近,22 m, 2019.01.21,姚宗廷GD19356;沙漠植物室,42 m,2019.01.21,刘飞月GD19305、GD19306、GD19307;西门处,23 m,2018.01.20,李敏GD19240、GD19241、GD19252、GD19226、GD19223、GD19251、GD19255、GD19239、GD19257、GD19253、GD19249;山茶园,27 m,2019.01.21,姚宗廷GD19293;棕榈园,65 m,2019.1.18,刘飞月GD19190、GD19206、GD19181、GD19208。深圳市,仙湖植物园,龙尊塔附近,102 m,2019.1.18,姚宗廷GD19153、GD19154、GD19151、GD19143、GD19144、GD19177、GD19172、GD19161、GD19141;综合楼附近,58 m,2019.1.18,姚宗廷GD19109、GD19104、GD19106、GD19105;木兰园,104 m,2019.1.18,姚宗廷GD19130、GD19335、GD19339、GD19125、GD19348、GD19347、GD19128、GD19127、GD19126。
分布:泛热带地区[3]。上海[13]、江苏[13]、浙江[13]、香港[14-16]和台湾[9-10]。
讨论:乳嘴衣是乳嘴衣属的模式种,以该种为中心形成的单系类群为乳嘴衣组,代表了狭义乳嘴衣属Trypetheliums.str.。该组主要是由几个树皮生物种组成,通常会产生假子座状的子囊壳,假子座含有蒽醌类色素,也通常被蒽醌类色素覆盖。在对中国乳嘴衣属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该种表型极具多样性,地衣体光滑至不平坦,或具有疣状突起,子囊壳小孔可见小点,或较宽阔,周围有黑色的边缘(子囊壳露出来的部分),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横隔型,横隔处不收缩。但是这些物种在表型上的微小差异均为种内变异,其分子数据差异也较小。该种在化学成分上也具有较大的多样性,Thrower[16]1988年报道了该种在香港的分布,在研究标本中含有黑茶渍素,但是本文研究的广东标本中不含黑茶渍素。中国之前报道乳嘴衣的两变种,其中一变种为聚球变种[T.eluteriaev.conglobatum(Ach.)Zahlbr.],报道自中国台湾[9,11];另一变种为柠檬变种[T.eluteriaev.citrinum(Eschw.)Müll.Arg.],Brotherus[28]1929年报道了中国广东的该变种。根据Index Fungorum记载,该变种现被归入乳嘴衣。由于该种的形态特征多样,因此作者在文中不处理为变种。
4.2 白色乳嘴衣
TrypetheliumepileucodesNyl., Lich.Japan.: 116(1890)
地衣体壳状,橄榄绿至黄棕色,光滑至不平坦。子囊壳顶端小孔,明显的假子座状。假子座0.5~1.5 mm宽,迸出,白色,有黑色的小孔,假子座不含有色素色。子实层清晰,子囊8孢,双囊壁,孢子双列排布。孢子无色透明,梭形,横隔型,5~9(~13)隔,(30~60)μm×((5~)8~13)μm。
化学:地衣体和假子座UV-,K-,未检测到化学物质。
基物:树皮。
分布:泛热带地区[3]。香港[14]。
讨论:该种因假子座表面白色,不含有蒽醌类物质而易与其他种区分,孢子5~9(~13)隔,(30~60)μm×((5~)8~13)μm。
4.3 台湾乳嘴衣
TrypetheliumformosanumZahlbr., Feddes Repert.31: 204(1933)
地衣体壳状,树皮生,暗棕色,有淡白色斑点,光滑。子囊壳小孔浅黑色或略为白色。假子座与地衣体同色,2 mm宽,基部收缩,内部暗棕色,K-。子实层清晰,子囊8孢,孢子无色透明,纺锤形,两端圆钝,胞室双凸透镜状或几乎圆形,3隔,(20~30)μm×(7~8)μm。
基物:树皮。
分布:台湾[9,11-12]。
讨论:该种与斑点乳嘴衣相近,但在孢子特征上因该种孢子3隔,较小而与后者有明显区别。
4.4 斑点乳嘴衣
TrypetheliumleprosulumZahlbr., Annls Mycol.30: 429(1932)
地衣体壳状,树皮生,深暗色,略有斑点或粉末。子囊壳顶端小孔,埋生在假子座中。假子座颜色与地衣体同色,形状不规则,固着,几乎成半球形,基部不收缩。子实层清晰,子囊8孢,孢子无色透明,梭形或指状,顶端狭窄或圆钝,圆形腔,7~9隔,(40~50)μm×(6~8)μm。
基物:树皮。
分布:福建[12]。
讨论:该种孢子大小与白色乳嘴衣相近,但是二者在地衣体的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
4.5 板孔乳嘴衣
TrypetheliumplatystomumMont., Annls Sci.Nat., Bot., sér.2 19: 72(1843)
地衣体具皮层,橄榄绿至微黄棕色,光滑至不平坦。子囊壳顶端具有小孔,明显的假子座状。假子座0.8~1.5 mm,突出,乳白色,颜色通常比地衣体白,小孔通常融合,周围有橙色色素。子实层清晰,子囊8孢,孢子无色透明,梭形,横隔型,12~18隔,(55~75)μm×(8~15)μm。
化学:地衣体UV-,K-;假子座顶部UV+红色,K+紫色,具有橙色蒽醌类物质。
基物:树皮。
分布:泛热带地区[3]。云南[3]。
讨论:在中国已知种中,该种较明显的特征是假子座小孔周围有一薄层橙色色素覆盖,且孢子比其余4种孢子稍大。
5 中国乳嘴衣属检索表
1a.孢子3隔,(20~30)μm×(7~8)μm
T.formosanum
1b.孢子大于3隔
2
2a.假子座白色具有黑色的小孔,孢子5~9(~13)隔,(30~60)μm×((5~)8~13)μm
T.epileucodes
2b.假子座非白色
3
3a.小孔通常融合成叶状,周围覆盖有一薄层橙色色素,孢子12~18隔,(55~75)μm×(8~15)μm
T.platystomum
3b.小孔周围无橙色色素覆盖
4
4a.子囊孢子9~13隔,(37~52)μm×(8~11)μm
T.eluteriae
4b.子囊孢子7~9隔,(45~50)μm×(6~8)μm
T.leprosulum
6 结论
乳嘴衣属是一个严格的热带属,国内对于该属的研究相对匮乏且缺乏系统性。乳嘴衣属作为乳嘴衣科的模式属,与其他属明显的区别是孢子类型以及圆形至椭圆形的腔。该属的模式种乳嘴衣种内变化较大,所以在之后对乳嘴衣属的研究应该在系统发育的框架之中,结合形态、解剖和化学特征来进一步完善属的概念,寻求更自然的属的划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