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背景下滨水工业遗址更新

2021-02-03李晓颖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区滨水船厂

陈 晨,李晓颖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滨水工业遗址,是工业遗址中的一个类别,指城市范围内存在于滨水区域,曾经用于产业生产,后来被闲置的工矿企业,以及由于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改变使得一些城市的港口和码头区功能逐渐退化,最终被闲置的工业用地[1]。首先滨水区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和优质的景观资源,而工业遗址则有因工业生产而遗留的污染问题和过去工业时代所留下的工业文化,这几种因素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滨水工业遗址的自身特点。

2018年初,习近平主席视察成都,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核心是用规划公园的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用建设公园的标准提升人居环境,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积极落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蓝图[2]。滨水工业遗址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如何以公园城市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更新设计,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选择金陵船厂作为代表性场地,总结出滨水工业遗址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该场地的更新设计,探索公园城市理念在滨水工业遗址更新中的实践应用,以期对今后滨水工业遗址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启发。

1 国内外滨水区工业遗址的发展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逆工业化过程涉及了城市的滨水工业地带:第二、三产业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得依水而生的工业和仓储产业逐渐衰落,航运吨位的提高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使得港口码头由城市的中心滨水区迁至深水地带;生产平台和生活空间的新型需求使得原本环境和设施日渐萧条直至衰败。伴随着逆工业化过程而来的是生态意识的觉醒,因此,新时期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使得滨水工业地带的更新和开发成为必然[3]。 在这样大背景下,欧美国家开始了对滨水工业区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例如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市政项目,20世纪80年代德国修复改造的滨水项目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公园,以及2007年完工,成为城市新地标的以色列特拉维夫港口滨水景观带项目。其中哈格里夫斯在1980年设计的路易斯维尔滨河公园,是滨水工业遗址发展的一个缩影。场地原本是一个废弃的港口,由于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港口的功能萎缩,同时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郊区化。哈格里夫斯利用大尺度的倾斜草坪、硬质驳岸等元素,强调场地与自然河岸的对比的方式,保留了场地的工业记忆,也使场地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些案例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可以成功地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4]。

在国内,虽然对滨水区工业遗址发展的关注开始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日益重视[5],在对国际上的案例进行学习的基础上,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例如:绍兴东湖景区将一个采石场遗址改为中国古典式园林,上海为2010年世博会场地进行的黄浦江岸线规划,京杭运河杭州段改造尝试的 LOFT 空间改造模式等,其中针对上海2010年世博会场地所进行的一系列滨水工业遗址改建,将我国对城市滨水工业遗址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高潮[6]。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滨水空间被开发商抢占、地块之间缺乏联系、地块污染严重,生态性差、改造过程中忽略城市文脉的传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高科技产业不断兴起,钢铁、采矿类传统工业面临着挑战,今后城市中将有一大批工业用地面临更新的问题[7]。因此,未来滨水工业区的发展需要以公园城市理念作为指导,对城市滨水区做整体性规划。

2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滨水工业遗址更新研究

2.1 公园城市理念的引入

公园城市理念的核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城市生态效益和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这三个层面的理论与滨水工业遗址自身的问题和特点相结合,提取出“城市—滨水—市民”三个设计要素,得出滨水工业遗址的设计要“满足城市整体布局、滨水生态、市民生活”三个需求的结论,最后从需求出发得出滨水工业遗址的设计策略。

2.2 滨水工业遗址更新的需求与策略

2.2.1城的需求

滨水工业遗址的更新首先要能够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和城市的共生。随着生产功能的退出,废弃厂区成为城市中的功能空白区域。工业生产中尺度巨大的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等与周边区域的城市肌理格格不入,缺乏与城市交通的联系,是独立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孤岛”;同时,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城市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自身文化的保留,使得中国城市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滨水工业遗址的更新在城市层面的需求为融入城市、美化城市。

通过对城的需求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设计策略:

(1)填补场地功能:规划设计要打破地块“孤岛”格局,从交通和功能两个方面,实现场地和城市的融合共生。因此,地块需要填补新的功能。新的功能需要结合不同地块的区位、交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以达到完善城市功能,活化工业遗产及周边区域的效果。

(2)体现场地文化:保留场地记忆、弘扬本土文化,如采用保留场地的特色构筑物或深刻挖掘场地历史等方式进行设计。也只有拥有文化内涵,展示本土文化的设计,才会真正为人们所喜爱。

(3)美化城市天际线:工业遗产往往有塔吊、烟囱等体量较大的构筑物,尤其是位于滨水区的工业遗址,其天际线的塑造尤为重要,影响着城市的滨水风光带景观。加以精心设计安排,甚至可成为该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标志物。

2.2.2滨水需求

水是滨水景观的第一要素,如果在城市水体依然处于被污染、没有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下,那么其他任何的设计手法都是空中楼阁,没有进行下去的可能。因此滨水区的需求为对水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通过对滨水需求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设计策略:

(1)做可持续的景观设计。进行水质治理后,要在设计时注意进行生态设计,岸线以软质为主,增加滨水区生物种类,恢复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

(2)综合多种因素设计。滨水区要承担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双重压力,且在很多城市中的水体还承担着水利、游憩、交通运输、灌溉等功能。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平衡各种因素所带来的限定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2.2.3人的需求

公园城市强调以“人”为中心,打造真正顺应使用者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市民的需求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交通需求。场地的可达性很大程度影响着滨水工业遗址空间的活力,要确保周边居民和游客能安全便捷地进入场地,进行活动。可达性越高,才能引进更多人流,而到达场地的人越多,才能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共鸣,聚集“人气”,最终形成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场所。其次是环境需求。中国自古就有利用滨水区开发公共园林的先例,人们亲水的本性是未曾改变的,市民需要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最后是安全性需求。传统工业往往有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会污染附近水体、土壤和空气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周围居民也常常遭受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的困扰,没有办法保证居民基本的健康安全问题。在更新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污染治理,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通过对人的需求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设计策略:

(1)以市民为服务对象。可以观察访问的形式,收集民意。规划设计尽量更亲民,以打造高使用率的空间为目的,而不是设计的花哨而缺乏实用价值甚至违背使用者需求的景观。

(2)增加绿地使用功能。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更多的强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然而单纯的增加绿地率的做法缺乏“以人文本”的思考角度。要将绿地作为景观基础设施,在提高城市生态性的同时,增加游憩健身等使用功能,增加互动性景观。

(3)还江于民。要加大滨水区的开放程度,让市民能以最便捷的路线进入场地,而真正做到“还江于民”。

3 金陵船厂工业遗址更新设计

3.1 厂址概况

船厂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大桥公园东北侧。始建于1952年,厂区占地面积123万m2,是南京最早一批工厂企业,贯穿了整个城市的工业时代,是工业记忆的代表。由于南京市滨江岸线的重新规划,加上企业发展方向的原因,船厂已经与政府签订协议,准备搬离。

3.1.1周边环境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船厂位于南京老城区,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是滨江绿道设计的关键断点,他的重新规划设计,将盘活周围地块,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交通方面,场地周围道路系统比较完善,且紧邻上元门地铁站,具有发展潜力;但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燕江路是与场地平行且距离场地最近的一条路,但场地与该路之间被居住区和工厂围墙隔挡,基本没有南北向道路可到达滨江,如图1所示。

图1 场地分析图(作者自绘)

3.1.2场地资源分析

船厂建筑样式比较经典,有一定保留价值;横向滑水道、龙门吊、起重机等构筑物保存完好且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可以进行景观改造,突出其工业风格,其建筑布局形式有苏联时期的痕迹,有浓厚的工业记忆;厂区内有一处大屠杀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3分析总结

(1)场地与城市:由于从事生产功能的原因,金陵船厂采取封闭式管理,导致场地在横向和纵向上与城市周围地块都缺乏联系,阻断了滨江风光带的延续。

(2)场地与生态:金陵船厂内硬质铺装面积达90%以上,经过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搬迁后势必会遗留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粉尘污染等生态问题。船厂两边小块湿地距最低水位高差9m左右,有一定水土流失和土壤分层现象,且因常年闲置缺乏管理而垃圾堆积,环境质量较差。

(3)场地与市民:场地以生产功能为主,产生的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亲水空间没有开发,不能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

3.2 更新设计

设计以“工业时代的老南京”为主题,注重突出场地的工业记忆,打造后工业景观园。同时以公园城市为理论指导,从需求出发,使“城市—滨水—市民”三种元素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如图2所示。

图2 总平面图(作者自绘)

3.2.1在“城市”的角度下填补场地功能

场地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城市需求分为生态区、文化区、商业区三个功能分区,如图3所示。

图3 分区平面图(作者自绘)

(1)滨江一侧的生态区

生态区以恢复工业生产所造成的土壤和水体污染为主,同时改造为便于居民到达的滨江散步路,以一级主路和二级散步道串联节点,打造连续的慢性系统,并结合具备观江景、健身运动、休憩及举办活动等功能的场地。如图4所示,江边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提高场地生态性同时增加景观层次。

图4 休憩台阶节点鸟瞰图(作者自绘)

(2)以船厂厂房为主的后工业展示区

这一区域以突出场地特点来吸引旅游为主。将原厂房改造为船厂博物馆,如图5所示,周边结合工业构筑物打造后工业展示园,植入工业文化、工业过程展示等新功能。

图5 利用船厂厂房改造的博物馆(作者自绘)

(3)紧邻地铁站的商业区

通过植入新的产业来创造收益。地铁站附近人流量较大,这一区域以商业活动为主,包括餐饮娱乐,创意产业园等,景观上结合小品、雕塑等突出体现后工业气息,使场地焕发新的活力。

3.2.2保留“城”的记忆

保留城市工业记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1)保留景观效果突出的工业构筑物

人们接受信息主要以视觉为主,而工业构筑物则具有体量庞大的特点,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因此适当保留大尺度工业构筑物,如龙门吊、起重机等,如图6所示,配合工业风格的景观小品,可以展示工业强大的生产力,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注重突出场地本身特色,从而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

图6 工业构筑物结合小品节点(作者自绘)

(2)基于生产单元的生产过程展示

生产单元是工业生产过程的最小单位,也是人们认识工业生产,保留城市工业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最小单位。[8]展示方式为以时间顺序讲述船只的生产流程,以景观结合小品的方式进行表达。

(3)展示船厂文化

增加创业园、博物馆等功能,进行船舶文化、工业文化展示,增加艺术气息,实现产业转型。博物馆以原有厂房改造而成,采用“外部传承,内部换新”的方式,尽量保留建筑物历史感,为其植入新的功能而焕新船厂生命力。

深入挖掘船的价值并予以展示。包括船的生产过程、船本身的结构功能、由船延伸出的航海文化和商贸文化等,都可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加以表达,丰富场地的文化内涵。以废弃船体为主体,进行景观改造,保留船体因时间积累而留下的锈迹的同时,用耐候钢板、沙石等材料配合渲染气氛;船上设置廊架、城市家具等,在适当地方加入对船体结构以及相关拓展文化的科普,使得游客能享受户外空间的同时,沉浸式感受船舶文化,如图7所示。

图7 通过改造船体形成的后工业景观(作者自绘)

3.2.3修复自然生态

由于金陵船厂长期的生产活动,基地的土壤和水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对污染的治理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设计采用“快速修复”与“长期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整治。首先对长期受到污染的土地采用固化处理、淋洗处理、稳定化处理等方式快速修复,使其满足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水面和陆地相交的地方设置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水面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利用植物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提高整个滨水区域的景观多样性,使其具有稳定河道、调节洪水、过滤净化水质、消减噪音和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等重要功能。[9]文化区和商业区原本以硬质为主,场地的硬质可以大面积拆除,产生的钢筋混凝土块可以作为建筑材料重新利用。增加场地植被的多样性,实现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更丰富、牢固的生态系统。更多的使用乡土植物,同时考虑植物色彩,季节搭配。

3.2.4根据“市民”需求规划场地路线

场地附近有大面积居住用地,且多为老旧社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现场调查发现,附近居民最常去的活动区域是大桥公园,路程为0.5h左右。然而居民距离长江滨江区的直线距离只有0.1h左右。由于船厂建筑的隔挡,使得滨江居民“临江而不见江”。

设计从需求入手进行更新设计:①设计打造滨江“直通车”,拆除船厂围墙,以体量更小的建筑组团作为代替,打通纵向道路;②增加绿地片区入口,增大绿地开放程度,使其更大程度上为附近居民服务,如图8所示。

图8 改造后的交通分析(作者自绘)

4 总结

伴随着经济全球转型、第三产业经济提升以及工业生产模式的改变, 大量的工业基地随着城市的更新变革将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中国正在脱离“世界代工厂”的身份,向高新产业发展,而这些传统工业所留下来的印记,是一个时代留下的脚印,是由当代人所创造的历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园城市”理念为当代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将公园城市理念引入了滨水工业遗址的设计,从“城市—滨水—市民”的需求角度出发,得出了设计策略,并以金陵船厂为例,进行了规划设计,以期为未来的滨水遗址更新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水区滨水船厂
致船厂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大连辽南船厂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人大代表的“扶贫船厂”
何丰妍油画作品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