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中有深意 悟悦心自足

2021-02-03杨青山

甘肃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品读鉴赏理解

杨青山

【摘要】读懂诗歌是鉴赏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鉴赏的首要条件,但很多学生受此困扰,对于古诗词怕读甚至厌读。文章将以杜甫的《阁夜》为例,谈一谈读懂一首诗的基本程序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细品题目巧猜想、知人论世善借力、疏通诗意知其表、以意逆志求其深。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品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117—03

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的重点内容,许多师生都为之伤神。部分学生经常因为读不懂诗而害怕读诗,讨厌读诗,甚至放弃读诗;部分教师也不喜欢上诗词鉴赏课,甚至存在“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那么,怎样才算读懂一首诗?如何才能读懂一首诗?读懂一首诗有没有相对稳定的程序可言?下面,笔者试以杜甫的《阁夜》为例,谈一谈读懂诗歌的程序问题。

古代的诗人普遍重视题目的拟定,题目就是诗歌的眼睛,会告诉读者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行路难》即行路之艰难,但并非道路的泥泞难行,而是求仕之路的坎坷不顺;《蜀相》不题为“诸葛祠”,作者意在人而不在祠,暗含对政治身份的看重;《书愤》就是书写心中的愤懑,愤懑之内涵诗歌之主旨;《旅夜书怀》自然要描写漂泊之夜的景色,并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意,而这正是本诗的写作思路。所以读诗要重视对题目的细细品味,要善于带着标题去读诗,要善于对应标题去解诗。

品读《阁夜》这个题目,首先,要弄明白“阁”所指何处?杜甫晚年,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期间曾在夔州住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里的“阁”当指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的西阁。其次,要关注“夜”这个时间,并用自己的经验作以下的大胆猜想:夜深人静自当安眠,可是诗人以此为题,难道不曾入睡?这是为何?诗人寓居于西阁的这个夜晚,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他的心情又将如何?如果有了这样的猜想和揣摩,对于诗作内容就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最后,带着这些猜想去阅读文本,并用文本所写内容反过来一一对应标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读懂诗歌的难度。

知人论世是孟子诗学的重要观点,《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诗也。”诗人的生平经历、为人态度不同,写作的内容风格自然大不相同;诗人创作每首诗的背景不同,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也不一样。李白生于盛唐,家境富裕,诗风体现出豪爽飘逸的一面;杜甫身跨中盛唐,经安史之乱,诗风多了沉郁顿挫的一面;李清照前后期的写作背景不同,诗作的题材风格便有了很大的差别。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要善于以此借力来读懂诗歌。

《阁夜》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写的呢?了解这一点对于读懂诗歌关系很大。但粗心的学生容易着急,往往会跳过此环节,看完题目就直奔主题,开始赏读诗歌,结果总是不甚了之。《阁夜》是诗人晚年写的作品,当时的诗人漂泊西南,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心情极为沉郁,加上安史之乱的硝烟还没散去,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巴蜀地区又因为“崔旰兵变”,军阀之间互相残杀陷入一片战乱当中。《阁夜》正是作者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是诗人感时伤乱心情的真实写照。社会的动乱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中发酵酝酿,流淌在笔下就变成了一句句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读懂诗歌首先需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即要疏通诗意,试做翻译,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对诗文语言文言特点和变形情况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保留了许多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的通假、古今、活用现象同样会出现在诗句当中,需要引起注意。另外,古诗词为了对仗、押韵、平仄等格律的需求,以及表达上独特的创造需要,会在文字上做出诸如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变动,因而读者千万不能像读散文一样去读诗歌。

《阁夜》中的文言现象和变形情况特别多,也比较典型。比如,“短景”的“景”是“影”的通假字,短影即指冬天日短夜长,所表述的诗意是光阴苦短;“阴阳”指日月,但此处不用“日月”而改作“阴阳”,估计是出于平仄的考虑:一二字“岁暮”已为仄声,三四字当为平声,若用“日月”显然不太合适;“五更”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指凌晨3-5点,此本是安寝之时,在这里显然有作者彻夜未眠的概念;“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一句涉及词序的颠倒,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千家闻战伐野哭,渔樵数处起夷歌”,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不仅是为了对仗和押韵,更是为了突出“野哭”和“夷歌”,以声音的描写展现一幅悲凉而又富含深意的画面。

孟子诗学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中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就是说,鉴赏诗歌不能就表面意上理解诗句,而应该立足作品整体,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一步思考,把握诗作的主旨。中国诗的特征按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说,叫做“富于暗示”,“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正如年轻人相处时的那句话:“中午你有时间吗?”这是说出来的话,没说出来的话是:“我想请你吃饭!”影射着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我喜欢你!”可见,读诗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的文字本身,还需要以意逆志,深入探究诗句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才是读诗懂诗的关键所在。

首联出句“岁暮阴阳催短景”,表层是说冬季到了,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但何尝不含有已届暮年深刻体会到的时光飞逝、光阴苦短、倏忽便是一天的紧迫之感;对句“天涯霜雪霁寒宵”,表层是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夔州的雪终于停了,但“天涯”一词又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味,“寒”也不仅指天气之寒,更多还含有心理感觉上的凄寒之意。

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出句“五更鼓角声悲壮”叙写作者在五更时分,听到军营里的战鼓号角声声回荡在这寂静的山谷显得悲壮震撼;对句“三峡星河影动摇”写诗人走到户外,看到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从表层看这当然是作者在这个寒冷的不眠之夜听到的、看到的景物,似乎没什么特殊,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出句的鼓角之声是从侧面烘托兵革未息、时局动荡的时代气氛。对句的峡江景象虽然灿烂壮观,但在湍急的江流中显得破碎零乱、摇曳不定,似乎又與国势的动荡、个人的漂泊极为相似。奇妙的是此处还暗含典故:“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暗指百姓情绪,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暗指天人感应,百姓劳顿。这些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如果只看字面是永远无法领会的,只有以意逆志,由表及里,方可领悟。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是说当战争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几处地方传来了渔人和樵夫的歌声。细心揣摩,这有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今夜悲壮的鼓角声传来,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也随之而来,仿佛又在耳边响起。这一问题是作者将这两种互不相干、似有抵牾的声音放在一起来写有何深意。有人说这两种声音都是乱世的音响,似乎有点牵强,要真正弄懂其中的深意还得看尾联。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浅层含义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发出无可奈何的自慰之语:诸葛孔明、公孙述这样的风云人物,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自己暂时的人事不顺、音书断绝又何足计较。但这一联的深刻之处在于“卧龙”句由眼前联想到古代,从而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超越了眼前一时一地的感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鼓角之声在历史上曾有多少次回荡在这江峡间,但三峡星河却依旧不改;因战乱而痛哭郊野的人家古往今来更是无数,但渔樵生活不会从此断绝。诗人有意将“五更鼓角”和“三峡星河”相对,以“夜哭”和“夷歌”相对,又特别强调“起渔樵”的原因,是想告诉读者战争无论拖延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如能悟出此中情理,暂时的不顺和寂寥又算什么?诗歌结尾的自慰之语看似消极,但有此思考的深度和力度,触及了战争和人类生存的普遍规律,便使全诗具有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1]。

以上四个方面便是读懂《阁夜》这首诗的全过程,推此及彼,鉴赏古诗词不过“大致如此”。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魅力,当我们按照以上的步骤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敲骨吸髓,深入作品的思想深处,从字里行间读出古人丰富的情志和志趣时,学生便会有一种与古人对话,千载遇知音的欣慰与喜悦。这将大大超过读懂一首诗所具有的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让学生从此爱上诗歌,爱上语文也未可知。

[1]葛晓音撰.杜甫诗选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

猜你喜欢

品读鉴赏理解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