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021-02-02周思莹孙彦妮隋融融

当代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发生率

周思莹,孙彦妮,隋融融

(大连市血液中心体采科,辽宁 大连 116000)

献血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公益行为。随着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公众对无偿献血的知晓率与认知率大幅攀升。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采血过程中有部分献血者会出现各类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采血过程造成困难[1],也给献血者造成一定心理阴影,影响其再次献血的积极性[2]。为促进无偿献血行为健康有序进行,本研究对225人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中心登记的13 63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 894人次,女4 742人次;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44±5.17)岁;献血不良反应225人次。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方法

1.2.1 采血过程 以肘部弹性好、充盈度高的静脉血管为穿刺点,在距穿刺点5~8 cm处系止血带。以穿刺点为中心,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规范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维持穿刺带和血袋间的高度差,确保血液顺利流入血袋。采血期间,嘱献血者持续做握拳松手运动,确保血流畅通;结束后,持续按压针眼5~10 min。

1.2.2 不良反应判断 采血期间,医务人员密切关注献血者表情、面色,如发现不适则立即做出对应处理。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3]中相关内容,判定不良反应情况:①轻度,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焦虑紧张、面色发白、恶心、呕吐、眩晕、出汗;②中度,包括意识短暂丧失,呼吸表浅、呼吸浅快;③重度,包括抽搐、晕厥、血压下降、明显脑缺血症状、大小便失禁。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穿刺点疼痛、血肿、出血和静脉炎等。

1.2.3 资料分类 按照性别、体质量、职业、献血量、献血方式、献血次数对登记在册献血者资料进行分类,按照献血不良反应诱因对225人次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献血不良反应情况 13 636 人次无偿献血中出现225人次献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5%,其中212人次(94.22%)表现为轻度不良反应,11人次(4.89%)为中度,2人次(0.89%)为重度。

2.2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诱因分析 精神紧张是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空腹、操作不当、疲劳等,见表1。

表1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诱因分析(n=225)

2.3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单因素分析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受性别、体质量、职业、睡眠状况、献血时间、方式和次数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特征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表1 不同特征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变率逐渐上升,临床血液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因此,各医疗单位需储备足够的血液制品应对临床救治的需要[4]。血站是采集、储存血液,并向各医疗单位供血的服务机构。招募更多献血者,提高血液合格率是血站工作的重点。然而,受知识水平限制,多数居民认为献血会对身体造成重要损伤,或受抽血诱发的各类生理病理不良反应影响,导致献血工作开展困难[5]。不良反应成为影响居民再次献血积极性的主要因素[6]。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诱发的生理或病理性反应。标准群体参与献血并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但受某些主客观原因影响,少数献血者会发生诸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分析登记在册的13 636人次献血者资料发现,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低于徐州市[7],高于南京市[8]。分析原因,可能由不同地区献血群体不同所致。分析不同特征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①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群体性别有关,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该结果与李彩莲[9]研究结果相反。分析原因,本研究60.44%的献血不良反应是由精神紧张所致,李彩莲等[9]的分析中精神紧张占比仅为32.93%,女性遇事易紧张,因此,献血反应发生率高。②体质量:不同体质量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惠彬[10]报道相符。献血健康标准规定体质量需达到45/50 kg(女/男)。体质量与血容量成正比,体质量刚达标的偏瘦型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③职业:学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社会人士(P<0.05)。社会人士社交范围广,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相对增强。④睡眠状况:睡眠良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睡眠不良者(P<0.05)。表明,睡眠状况不良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该结果与邱斌等[11]对广州无偿献血人群的分析结果一致。分析原因,睡眠不良会导致居民情绪躁动,食欲不振与机体免疫力低下[12]。⑤采血时段和采血季节:本研究结果显示,11∶01~13∶30期间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12~2月份高于其他月份,该结果与洪淑芳等[13]分析结果略有不同。分析原因,2项研究纳入对象所处地域不同,本研究所处冬季严寒的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下,空气干燥,人体血液流动性相对较低,体质较差,寒冷易使人情绪躁动,导致献血不良反应风险升高。⑥献血方式:团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街头献血者(P<0.05),该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团体献血属于计划时间,献血者有足够的生理和心理调整时间;其次,团体献血者在献血前均得到有效献血宣传,献血者可依据要求进行自我排查。⑦献血次数:献血次数≥2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初次献血者(P<0.05),主要是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存在较大心理压力,采血时过度紧张,因此,采血人员可在采血前对其进行适当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受性别、体质量、职业、睡眠状况、献血时间、方式和次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日常采血中应对献血者做好针对性措施,给予不同献血者相应护理干预,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强献血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液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