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辱使命 砥砺奋进 打造世界一流动力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十三五”发展纪实

2021-02-02王玉祥

国防科技工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三五发展

王玉祥 宫 莹 /文

发展航天需动力先行。过去的五年里,作为我国固体动力事业的摇篮,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贡献着航天力量。

“十三五”期间,在国防建设与六院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上,六院干部职工聚焦“抓党建、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控风险”这一主线,用智慧和汗水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能力提升迈上新台阶、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业务领域获得新拓展、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建设实现新提升,职工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逐年增强……

奋进的五年 收获的五年

五年来,六院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聚焦强军主责主业,深入推动科研生产能力提升,高质量完成型号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阅兵式上,六院参与研制的多型大国重器威武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六院连续多年圆满完成集团公司责任令任务,显著提高了动力系统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型号科研生产任务高质量完成,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成效明显,科研生产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发动机试验成功率始终保持优异成绩。

六院系统实施科研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管理变革、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持续推进三年滚动策划、提升综合调度指挥效能、严格计划考核,深化项目经济性策划等。基于BOM 与虚拟样机的协同研发模式初步建立,重点研制、批产型号工装覆盖率100%,考核计划节点完成率100%,科研生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在科研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的同时,六院不断夯实基础管理。深入开展经营管理质量专项监督检查,经营质量、产品质量持续提升,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研发模式、管控模式、营销模式、发展方式持续转变。通过狠抓经济运行过程监控预警与考核管控,大力实施阳光采购工程,六院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控能力初步形成。

六院实施业务和信息化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加快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布局实施。基于ERP、PDM、数据中心、快速协同论证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传统经营模式向“互联网+”经营模式的转变。持续推进从设备到产线的智能化改造,AR/VR 多学科仿真、智能柔性总装及小型发动机数字化总装等智能制造能力全面形成,为“虚体迭代、实体制造”的智慧研制模式提供了示范引领,科研生产效率提高了50%。

“十三五”期间,六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年均增长14.61%;累计实现利润是“十二五”期间的2.75 倍,年均增长22.44%;累计实现经济增加值是“十二五”期间的2.98 倍,年均增长24%……凭借优异成绩,六院连续保持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优秀。

五年来,六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综合性创新平台为抓手,坚持系统集成与前沿驱动并重的创新路线,多个创新维度协同发力,技术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构建先进固体动力专业技术体系,六院积极抢滩占位,重大项目论证卓有成效,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用户支持。重点预研任务进展良好,实现固体动力性能提升;开展50 余项共性技术、专用技术研究攻关,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着眼技术颠覆与前瞻布局,开辟固体动力技术发展新路径。

集团公司先进固体动力协同创新中心、集团公司应用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西北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汇聚作用明显,引领航天防务、商业航天、材料化工、智慧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院着力完善设计、仿真、试验验证体系,建设战略研究中心、试验共享中心及人才共享中心,基础研发能力、协同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应用化学中心实体化运行,论证院级产业化项目10 余个,联合多家国内高分子领域顶尖优势单位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10余项国家标准发布,“景洪水电站水利式升船机”项目获国家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一等奖。

群众性创新活动风起云涌。六院“三期三池”项目累计242 项,居集团公司首位,首次获得国家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累计申报专利943 项,有效专利689 项,其中发明专利430 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 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 项、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 项;制定国标5 项、国军标9 项、行业标准34 项。

五年来,六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产品及业务领域不断实现新拓展和突破,形成覆盖全应用领域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牢牢构筑起我国的“钢铁长城”。

在不断巩固固体装备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六院成功进入到崭新的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完成多个装备研制任务,大大拓展了装备的应用边界,进一步完善了固体装备的谱系。

在商业航天领域,六院研制的发动机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无论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和实践十号卫星的发射任务,还是快舟一号甲的商业发射,都让六院在我国航天动力领域的品牌效应不断凸显。2020 年10 月底,六院江河公司动力总装基地在宜昌市签约,擘画出六院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新蓝图。

六院深入推进“一企一策”,把方向、定措施、促转型。新一代材料与化工、智慧智能、先进装备制造服务、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板块持续健康发展。组织论证高性能改性材料10 余个院级产业化项目;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平台类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参与编制的物联网国家标准已发布10 项,国防区域最高计量标准达到48 项,CNAS 认可的校准检测项目达到177 项;智慧水务、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轨道交通试验、航空危化品检测以及信息安全等快速发展,业务覆盖全区12 个盟市100余家企业单位。

同时,六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不断创新发展国际化经营工作,丰富国际化自营产品体系,完善产品国际资质,成功建设澳大利亚智慧农业示范园,产品成功进入俄罗斯、日本、印度、土耳其等新市场。

强根铸魂 加速迈向一流动力

五年来,六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根”和“魂”的殷殷嘱托,将党建深度融入中心工作,六院始终保持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年度考核“优秀”,始终保持集团公司党建工作和经营业绩年度考核“双优秀”。

六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科研生产经营、凝聚党员职工群众为着力点,探索构建了以“双建双创”为载体的党建新模式,不断推动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双建双创”即“加强党委规范化建设、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发动党员争创示范岗,发动各级组织争创一流业绩”。这一独具创新意义的党建举措,切实把提升组织力的成效落实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上来。

“十三五”期间,六院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三支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员工学历层次及能力素质显著提升,领军人才和专家群体实现新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六院博士生引进数量已经突破130 名。

五年来,六院按照总书记“加快融合发展”的要求,在加速三地融合发展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地方政策,加强与用户方以及相关总体单位的沟通联系,六院的“朋友圈”更优更大了。

六院加速推进三地深度融合。六院党委进一步加强顶层规划、一体发展,三地产业园同步论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欣欣向荣。三地干部职工意志更加统一,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和六院党委的决策部署。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干部交叉任职、职工三地择业,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才能。产业发展深度交融,优势互补、共促提升,产业研制和生产能力极大提升。

走出去、引进来,六院主要领导带队,大力实施高层营销,仅2019 年就对接地方政府高层、企业高层20 余次,落实合同金额8亿余元。深入推进“五个一”举措落地,军方、地方、企业高层对接密切高效,20 余人成为国防科工局、装备发展部专业组专家。

以党建+价值引领、党建+业务工作、党建+互联网,六院各级组织纷纷与地方政府、业务联系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各厅局领导、用户单位纷纷走进六院开展调研交流,洽谈业务合作。六院在地方政府、用户单位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六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干部职工也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幸福感、认同感及获得感持续提升。

六院要求各级组织把疫情防控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划拨专项经费,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科学系统开展疫情防控。六院不仅干部职工及其家属新冠疫情零感染和零疑似,而且科研生产多项指标将创下历史新高,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双胜利”。

为了让干部职工更好地享受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经过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六院为南地等地的1500 余户职工办理无任何手续产权楼的房屋产权,全部解决南地生活区1640 户居民的生活用天然气;投入近3000 万元完成江河公司棚户区改造,400 余户职工喜迁新居。同时,六院投资1100 余万元建设的综合服务及 职工活动中心现已投入使用,并拨付专项经费600 余万元用于职工生活区基础设施、老干部活动中心等的改造修缮。

在做好扶贫助困全覆盖的同时,六院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困难职工补助,疫情期间为每位在册困难职工争取专项生活救助2000 元。

收入逐年攀升、保障更加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关心关爱入脑入心……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六院职工平均收入每年同比增长超10%,全院干部职工的战略共识、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更加坚强,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显著提升。

打造一流动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动力公司

“实现高质量发展,六院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六院领导班子对发展形势的研判充满“危机意识”。

面向未来,六院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六院紧跟国家与集团公司的战略引领,描绘了“一个目标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一三四六五”的发展思路,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动力公司的目标奋进。

“十四五”期间,六院将按照“一个目标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一三四六五”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主责主业,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能力建设,全力打造提质增效降本的军品产业,推动民用产业深度聚焦主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与新一代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产品+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向“平台上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企业形态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企业转变。

到2025 年,六院将实现各方面突破。在竞争力方面,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创新力方面,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决完成重大工程任务;控制力方面,党的建设持续加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完善;影响力方面,战略性牵引工程和重大项目研发格局基本形成,争取若干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抗风险能力方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抗风险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航天防务动力公司。

蓝图已经擘画,更待策马扬鞭。虽然前进的路途充满荆棘与挑战,但六院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这越来越成为所有六院干部职工的共识,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磅礴之力。

猜你喜欢

十三五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