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021-02-02何广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运动量显著性体育锻炼

何广顺

1 前言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是家中的焦点,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的需求与利益,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社会适应力变差,致使误解与冲突的产生。针对以上问题,相关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自锻炼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张勇等对43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体育锻炼具有开放性和集体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有助于促进青少年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让青少年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形成独立的人格。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与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参加集体项目锻炼为主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参加个人项目锻炼为主的大学生;在一定限度内,体育锻炼的强度、锻炼频次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体育锻炼经历的增加,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提高。以上研究显示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存在一定,不同程度锻炼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究竟如何,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一所高校,进行抽样。

2.2 问卷发放情况

每所高校发放40份,平均每个年级10份,共120份;回收110份,有其中效问卷91份。

2.3 变量测量

运动量通过梁德清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从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的三方面来衡量运动量。运动量的公式为:运动量=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根据程度强度分为1-5分、时间为0-4分、频率为1-5分。本研究中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2。

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王军所编写以及修订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的问卷》进行评定,该问卷具有较强的普遍性,问题设计、选用较广泛,共52题,正反向题各半,采用0-4分来计分。从认知评价、感受性、社会退缩、意向性四个维度来衡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3 结果

3.1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四个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表1 人际交往能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1可知:在性别上,大学生的感受性取向、社会退缩、及人际交往总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认知评价取向与意向性取向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是女生水平高于男生。在专业上,大学生的感受性取向、认知评价取向、意向性取向、社会退缩、及人际交往总体均不存显著性差异性(P>0.05)。

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四个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感受性取向、社会退缩、及意向性取向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认知评价取向与人际交往能力总体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比较发现,大一与大二的认知评价取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3<0.05),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一与大三的认知评价取向水平亦存在显著差异(P=0.007<0.05)大一显著高于大三。大学生的感受性取向、认知评价取向、意向性取向、社会退缩、及人际交往总体在地区上均不存显著性差异性(P>0.05)。

3.2 运动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表2 运动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运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男生运动量大于女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运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量比非体育专业大,可能是因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安排上,对运动强度、负荷量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运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5)。不同地区大学生的运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5)。

3.3 运动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四个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3 人际交往能力与运动量的相关分析

运动量与感受性取向、社会退缩、意向性取向、人际交往能力总体之间不存在相关(P>0.05);与认知评价取向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3(P=0.026<0.05),表明认知评价取向越高,体育锻炼水平越低。

4 讨论

社会中存在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网络,人际交往能力是对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体现。本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指明男生与女生在人际交往中对关系的认知存在差别,女生对于关系的界定和评价比男生更好,低年级的比高年级的更好。孔艳贇等在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城市适应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适应好于男生,由此可见性别上的差异产生可能是男女生与生俱来的性格所决定的;年级上的差异产生可能是大一的学生刚刚入校,对大学生活充满兴奋与好奇,对友谊存在期待,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入校已有一段时间,有一定的交际圈,对于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不如新生积极。

运动量在性别和专业上显示,男生的运动量比女生更大,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量比非体育专业更大;体育专业学生受专业限制,课程对运动量有一定要求,加之课后作业亦与体育运动相关,故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大,从均值上来看,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量是非体育专业学生的3倍。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并未显现出差异,较大差异的运动量并未提示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别,说明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此结果并不能完全证明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之间不存在联系:锻炼可以为学生提供交友的场所和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而体育专业学生虽有大运动量,但由于课程要求,较非体育专业学生多出的课上练习时间中,运动情景与伙伴相对没有没变,运动量虽大,但缺少开放性,故此结果仅能说明人际交往能力并非受运动量大小的影响,锻炼可能是通过运动的其他特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效应。有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在情绪、认知、自我表露、人际信任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类研究皆肯定了锻炼的情绪调节与开放性作用。

前文结果显示运动量与认知评价取向存在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太一致。有研究表明集体性体育游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可起到较好的干预效果;篮球公选课教学干预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相比,对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影响效果更好;说明体育锻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存在项目差别,集体性的项目与个人项目相比,更容易对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对于体育锻炼的测量仅针对运动量的测量,对于运动项目并无统计,无法显示开放性运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如今 “夜跑” 是现代大学生运动的新潮流,学生在跑步时,大都是戴着耳机听音乐,缺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运动量过大,认知与评价取向却下降可能是因为运动者过多从事个人性的运动反倒失去了同学交流的机会。

5 结论

1.女生的认知评价取向水平与意向性取向水平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知评价取向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男生运动量大于女生的运动量;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量是非体育专业的3倍。

2.运动量与认知评价取向之间存在负相关,体育锻炼水平越低,认知评价取向越高。

猜你喜欢

运动量显著性体育锻炼
大树的日常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运动量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