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021-02-01骆小娟陈辉余丽梅
骆小娟,陈辉,余丽梅
作者单位: 524000 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骆小娟、余丽梅),肿瘤科(陈辉)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类型,占原发性肺癌的80%~85%[1]。目前手术仍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仍低于50%[1]。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临床预后差[2]。非小细胞肺癌的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断层扫描、磁共振、蛋白质标志物检测等手段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中已较成熟,但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仍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3]。病理学检查是当前临床确诊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医疗设备限制和患者因素,取材较困难,反复获取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4]。肿瘤血清学标记物在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获得较为一致的肯定,由于其取材便捷、创伤小、成本低廉等,已广泛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5]。肿瘤标志物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用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该2项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也是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5]。然而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需采取多种检测方法反复加以验证[6]。本研究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预后,以期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可借鉴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2~68(63.33±8.41)岁;吸烟者22例,无吸烟者28例;病理类型:腺癌33例,鳞癌17例;肿瘤直径:<5 mm者20例,≥5 mm者30例;TNM分期:Ⅰ~Ⅱ期31例,Ⅲ~Ⅳ期19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7例,低中分化33例;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阴性28例。另选择同期行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5~70(64.17±9.44)岁;吸烟者20例,无吸烟者20例。2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吸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纳入对象和方法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诊断标准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7]制定;肺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参照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8]。
1.3 选择标准 入组标准:(1)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且经病理检查确诊;(2)年龄40~70岁;(3)首诊患者;(4)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1)伴其他类型肿瘤者;(2)存在精神异常者;(3)伴心脑血管、传染病、肝肾等功能严重不全者;(4)酒精药物滥用史者;(5)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方法 血清采集:晨起空腹时抽取参与研究人员的静脉血约3 ml,并进行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5 cm)10 min,吸取上层血清冷藏待测;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进行检测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具体操作流程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每份标本均测3次,均值为最终结果。雌激素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货号为DS0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试剂盒由上海羽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货号为YDLC-6723);以上两个指标检测均由专门的研究人员操作完成。
1.5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2)分析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3)随访2年,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6个月随访1次,记录死亡病例数,比较死亡患者(死亡组)与存活患者(存活组)入院时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2 结 果
2.1 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2 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3 死亡与存活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随访2年,死亡14例,存活36例,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见表3。
表3 死亡和存活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非小细胞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诊断困难,多数肺癌患者于中晚期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期[9]。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是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死率及延长生存期的关键[9]。近年来,肿瘤血清学血标志物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10]。国内外临床研究报道一些非小细胞肺癌血清标志物,如淀粉样蛋白A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1]、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12]、癌胚抗原[13]、微小RNA-146a[14]等。上述指标可反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部分临床特征,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仍未获得解决。
雌激素属于甾体类固醇性激素,可诱导多种原癌基因活化和抑制抑癌基因表达,促进转化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细胞周期有关调节蛋白表达,减少肿瘤抑制性生长因子的合成,诱发细胞恶变,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15]。临床研究发现[16],抗雌激素治疗可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联合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发挥一定的效果。柯杨等[17]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发现,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血清雌激素水平与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本研究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无关,与患者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上述结果表明,雌激素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血清雌激素水平测定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已知的特异性最高、功能最强的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几乎在所有的肿瘤中均表达[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活化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改变内皮基因表达,形成新的毛细血管,肿瘤组织获得丰富的血供,一定程度增加肿瘤的侵袭能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能诱导生存素表达,对临床化疗过程中肿瘤内皮细胞的逃避起到保护作用[19]。临床治疗中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19]。有研究[20]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并分析其与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升高,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