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2021-02-01杨胡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党性信仰党组织

杨 卓,杨胡列

(1.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重庆 401300;2.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的一支特殊的教学队伍,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党性信仰是这支队伍的灵魂,高度党性修养是决定这支队伍品质优良的重要标尺。在思政课教师党性修养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必须发挥直接和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一、党性和党性信仰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以共产主义为远大奋斗目标就是她的党性。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其职业特性决定了必须要矢志不渝地信守党性,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

(一)党性与唯物主义世界观

列宁指出:哲学“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2]349,“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2]365。“坚定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从不同的对立出发都看到了这一事实。他们都意识到这种对立和斗争以及这一斗争所围绕的中心问题。”[2]28“在每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上都可以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28从中可见,哲学的党性就是指哲学中的派别性,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列宁引用“党性”来表示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具有十分鲜明和深刻的意义。不同的哲学党性信仰决定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要毫不动摇地坚守唯物主义,始终如一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信仰者,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品质。不信上帝、不畏鬼神、祛除迷信、实事求是、相信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坚信唯物主义的必然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失去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信仰,就等于失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就会趁虚而入。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才会给予学生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反之,如果思政课教师身为怀疑论者,则只能给学生带来混乱的世界观和摇摆不定的人生立场。

(二)党性与共产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党的性质的最完整的表述,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主要的特点。共产主义信仰体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长远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从阶段性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换言之,就是谋民族复兴,谋国家发展,谋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党性超越任何狭隘的个人主义,体现的是人间正义,谱写的是人性的华章。

“按照党章的规定,只要承认党纲、党章,交纳党费,并且在党的一个组织内担负一定工作的人,就可成为党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成为共产党的党员。但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只是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3]9党性信仰是在党性修养过程中锻造成的,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党性修养就是职业修养,党性信仰体现于职业信仰中。思政课教师不仅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在思想上要有高度的认同,而且要具有超强的党性修养意识和经历高强度的党性历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具有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始终能经得起考验的战斗队伍。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性修养及党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经过几轮改革,课堂效果不断优化,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加强,产生了许多优秀思政课的教学典范。但是,思政课课堂在政治纪律性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性原则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1.唯物主义理论修养不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坚信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缺乏了这种哲学的党性修养,自然而然就会生出各种偏离唯物主义的信仰。事实上,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信宗教、敬鬼神、讲迷信、求风水。如果心中敬畏的是上帝,群众就不在其位了,自然就会偏离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宗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唯物主义,但在生活和实践中则是怀疑主义者,甚至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践行者,理论与实践背离,课上与课下脱节,成了“双面人”。这样的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多了一份空心,少了一份诚心。

2.党性修养意识淡薄。有些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特殊使命,自愿把自己降低为普通教师。表现为:在政治上,不愿意紧跟形势,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新政策、分析新问题,紧跟新常态。在修养上,缺乏终身修养的勇气和毅力,对党性教育缺乏热情,认为党性空洞且不实用,甚至存在厌倦对抗情绪。涉及个人利益时,怕吃苦、怕吃亏,以是否获得名利作为自己做事的标准,弱化了党性信仰,淡忘了党的宗旨。在学习上,对于政策学习不上心、不研究、不总结,甚至认为,新政策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放弃了学习的意愿,只是把学习当做走过场,搞花架子。在组织生活上,不希望党组织给自己施压,得过且过,应付塞责,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这些教师对于党性修养少了一份诚心,多了一份躁心。

3.专业理论修养不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政治属性直接决定其业务水平,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一定有能力和实力把思想政治理论和党性在课堂上有效、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丢掉了专业涵养,失却了相应的职业水平。因为高校思政课属于公共课程,导致一些教师的错误认知,认为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可以不用钻研和进行深度的学术研究。这种自我轻视的结果导致的问题是:一是缺乏全面、系统、深层次地制定理论学习和研究计划,不认真阅读马列原著,不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没有能力把思政课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政策的解读缺乏认识深度,在课堂上失去了理论话语权。二是多了一份对思政课的应付态度,对于教学不走心,吃不透,拿不准。对于思政课程的特有教学效果不在乎、不关注,只教书,不育人。三是选择性教学,缺乏坚持党性信仰的内在力量,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看法,过分对负面新闻感兴趣,削弱了高校思政课的党性教育原则。

4.课上课下“两面人”。思政课课堂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和观念塑造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思政课课堂无异于政治圣殿。思政课教师是专职引路人,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取舍、思想倾向甚至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思政课的功能、方向和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产生触动和影响。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师身份意识模糊,把思政课教育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缺乏政治情怀,甚至把这份特殊的职业饭碗化和筹码化,淡化了其神圣性,表现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课上头头是道,课下我行我素,眼光世俗,做人庸俗,不能理直气壮为人师表,丢失了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师党性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性教育主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即学院党委和各系党组织来进行的。基层党组织最接近师生,最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掌握一线教师的所思所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性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强有力的政治功能,但是面临着市场经济趋利性冲击和风云变幻的国际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党组织的工作也同样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重部署,轻落实。从形式上看,基层党组织活动频繁,从部署工作到实施方案,下发文件、部署动员、召开会议等关键环节都不缺。发动、实施、检查、总结各个环节一个也不少,很多时候规定的学习内容、开展的学习活动、设计的学习环节布置了,开展了,但是过程实、成效虚,对于教师来说理论和政策没有“学深悟透”,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重部署,轻落实,一方面致使一些教师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党性是抽象的和高不可攀的政治标准,和多数普通党员无关,学与不学无关紧要;另一方面致使一些教师养成了应付的习惯,带来的结果是对政策只了解一些只言片语,对文件的学习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由于缺乏系统的解读,就很难游刃有余地以理论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苍白无力,严重的会导致思政课政治属性的空心化。

2.重绩效,轻理想。现今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和思政课及其教师的发展都很重视,一些地方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但是许多高校往往重奖科研和工作量,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职业素养及其要求则顾及较少。基层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倾斜于容易量化的科研及其工作业绩上,无意中形成了重业绩轻理想的导向。科研当头,绩效领航,在重绩效奖励的机制下,加重了利益驱动效应,一些思政课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在利益和责任之间处处找平衡,甚至锱铢必较。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基层党组织的信仰强化工作,不仅仅影响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方向,也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3.重情感,轻训导。基层党组织最贴近和了解教师,但是难免在工作中会存在一些人情障碍。必须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政治觉悟和自觉性上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是只要不过分、不出格,党组织一般不会直接干预和主动训导,多多少少会以个人情感掩盖政治敏感性、同事感情淹没党性原则性的现象,有些问题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庸、懒、散、软、拖、浮”等组织作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存在。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政治问题把握不到位,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训导,就会在思想上陷入迷惑,进而导致教师丢失专业自信,自然也会在课堂上失去满怀豪情、铿锵有力地宣传党性精神和理论政策的底气。一个稀里糊涂、没有专业自信的思政课教师也难免在教学中回避党性,选择性教学,无法成为学生政治生涯的良师益友和政治方向的正确领航者。

三、基层党组织在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作为服务于一线教师的基层党组织,在思政课教师党性修炼过程中要真正领好路、把好关、守好门,打造出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加强学风引领,夯实理论修养

思政课教师在内心树立起坚定的党性信仰,需要的是终身修养、通达理论;需要的是念兹在兹、牢记使命;甚至需要在困境中磨砺心性、锻造定力。对于许多思政课教师来说,由于事务繁杂,往往忽略或缺乏理论学习的耐性和持久力。为此,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发挥引领作用,从落实学习制度出发,督促细节落实,引导教师不断地夯实思政课的教学理论功底,提升党性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目前,对思政课教师来说需要抓好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学习。

1.学经典。经典知识决定教师的理论深度。党性修养无疑也是经典的内化过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系统和深刻的理论修养,才能在讲台上占据理论话语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就为经典理论学习做出了准确定位。无可否认,由于许多经典原著有一定的难度和晦涩度,一些教师也就避难就易,学不精、吃不透,一知半解,导致在课堂上对经典理论运用吃力,甚至出现错用误用、不敢用和不能用的尴尬,在课堂上对于原理的运用缺乏得心应手的驾驭把控能力。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博大精深的经典理论功底,要从政治性、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高度出发,培养学习毅力,提高学习自觉性,夯实党性理论修养,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自觉自信。

2.学教材。教材内容的把握决定教师的理论精度。思政课最大特点就是政策性强,教材内容调整频率快。教材的调整是根据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在理论的高度、实践的热度基础上,与时俱进,在精准性的角度做出的修订、完善与补充,需要教师从纵向和横向的理论和现实角度系统学习,认真把握,准确理解,吃准吃透。笔者在课题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总是认为教材修改不多,不钻研也无关紧要,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对待教材,课堂上讲不出教材的新意,提高不了认识的高度,解读不出理论的深度,感悟不到实践的热度。思政课教材内容动态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常新常学,真学真信。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学细研,融会贯通,学精悟透教材,才能提高问题意识,拿准教学重点,把稳教学的精准点,提升理论教学效果。

3.学政策。政策的学习决定教师的理论高度。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政课的灵魂和命脉,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教师队伍必须要具有极强的政策学习热情和高度的政策认识能力,为此就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对于新形势新政策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政治信仰导航员。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布局,克服教师的学习惰性、任性、甚至排斥性,用制度和纪律引导思政课教师端正对政策学习的态度,激发政策学习热情,养成自愿学习的习惯,打造自愿的学习氛围。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和坚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基层党组织只有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武装工作,狠抓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引导思政课教师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信仰上的坚定,才能在讲台上完成党所赋予这门课的特殊使命。

4.向实践学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共产党人党性锻造的空间和舞台。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没有党性,或叫党性不完全。向实践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获取直接的社会知识和现实信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理论注入生动性和现实力量。思政课教师只有投身或关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扩展学习维度,拓展理论视野,“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才能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升理论的认识高度,强化理论的认识深度,把握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精准度,才能在课堂上讲出理论的精彩,实现信仰的升华。

(二)严格组织生活,坚守党性原则

组织生活是实现党员自我教育和引导批评教育、培养教师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和强化党员政治信仰的特殊阵地。在这块阵地上,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守门员的作用,其工作一定要做实做透,要严防死守,杜绝漏洞。

1.重部署,抓落实。组织生活要做实,决定了基层党组织既要重部署,更要抓落实,不能把部署当作政治任务,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组织生活要做实,就要踏石有印,抓铁有痕,要夯实每个环节的工作,促使党员真学、真修、真信、真行。一方面要有效评价教师的学习效果,可以借用考试的手段检验教师对政策文件等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的党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见效,为此适当地可以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的考察,结合学生的感受给予考核和评价。基层党组织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组织作风,才能发挥好守门员的作用,才能促使教师心中真信、课上真讲、课下真练、对学生真教,才能引导教师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经得住风浪的考验,保持住清醒的头脑,始终站得稳立场、守得住信仰。

2.讲绩效,重理想。科研绩效奖励是必要的,但是思政课教师作为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绩效要与信仰同向,科研要与党性互动。“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要以理想信仰为王,以纪律性、组织性为最高标准,要防止浮躁和功利化心态的产生。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强化身份意识,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科研活动,都要坚持举党旗、守党纪、遵党规、言党志,要正确处理大局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严防把党员身份筹码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物质化、饭碗化。

3.讲情感,重训导。组织生活要讲情感,但是面对这支特殊的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讲党性。党组织要突出其训导作用,发挥培植和教诲的能量。党组织具有保障党员权利的义务和作用,是党员自己的组织,但不能成为自己人的组织,她应该为党员服务,但更应该为党服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能一味地以理解和宽容来处理人和事,更不应该用情面来维系组织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4]“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4]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会影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教师在思想上发生一些波动和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属正常,重要的是党组织一定要打破感情关,坚守党性纪律,组织生活要排兵布阵,严密设防,切切实实谈问题、解疑惑、说感想、搞训导。基层党组织直面的是一线教师,要着眼长远,从大局出发,在关键问题与关键时刻不做旁观者,敢于亮剑,善于释惑,做到紧要时节搭平台、重大节点有发声、重要问题亮观点,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做好守门员,真正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三)严格监督过程, 加强自我修养

1.引导自我监督。自我监督也是自我修养的过程。自我修养是指党员在经历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后所要追求的信仰境界,是一个触及心灵深处的不断解剖、超越和改造自我的过程。无情地剖析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而这种勇气来自良好的自我修养,更来自党组织的引导和激励。党组织要完善制度,建立触发和激活机制,提供有效路径和平台,引导思政课教师的自我监督从可能走向现实,从而实现教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自律,防止信仰上的偏差和失误。为此党组织一定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引导思政课教师运用好自我批评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传统和法宝,也是保持党员政治纯洁和思想健康的有力武器。党组织要督促教师把善于和敢于自我批评,变成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和一种责任。“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3]2在今天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过硬的自我剖析的勇气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才能扮好角色,担起责任,完成自身担负的特殊使命。二是强化“小节”管理意识。思政课课堂无小事,思政课教师生活要重小节。对于教师来说,“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4]。教师是学生身边的活“案例”和“活教材”,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基层党组织要有 “小节”管理的理念,要提醒教师自重、自省,引导教师自警、自励。思政课教师要时时正好“衣冠”,严于律己,真学真信,真讲真用,以知行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强化组织监督。“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改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这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今天“斗争”这个词在工作中往往被回避,组织生活中一团和气的气氛多了些,开展积极的批评较为艰难,这都是党性弱化的体现,与党章要求也是不相符的。基层党组织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护航人”,不仅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监督,而且要强化党内外监督,引导教师要勇于拿起批评的武器,善于对他人和组织提出问题,督促他人修正错误。第一,党组织要真正做好民主评议工作。一方面要补齐日常民主评议的短板,充实民主评议内容,综合运用平时观察、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会、受理民主意见等形式,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群体,把党组织民主评议活动和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效果相结合,运用评教平台打通和学生的沟通渠道,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和问题看法。此外,要深入教师队伍,了解教师的所思、所言、所做。及时接受教师的意见和批评,打开教师的心结,这不仅深化了组织工作的深度,而且也使教师感受到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和热度,同时也就拉近了组织和教师的距离和感情,这样就会夯实民主评议工作的基础,开拓民主评议工作的新局面。第二,党组织要求实务真,敢抓敢管。要严谨细致,杜绝花架子。基层党组织要善查实情,敢抓难事,对一些党性松懈的教师要有全过程跟踪监督机制,杜绝党性修养上长期养成的拖沓和懒散作风。实践中要致力于用党性修正个性:个性需要尊重,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党的原则和纪律面前,要毫不犹豫地讲党性;允许党员有利益诉求,但在党的利益、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坚持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至上。第三,严以律己,率先垂范。身处党组织职位的领导一方面要自身过硬、公道正派,坚守党性不讲关系,坚守原则不讲私情,坚守正气不讲义气,这样才能造就人格力量,才能敢抓敢管,敢于作为;另一方面善于和虚心接受别人监督。失去监督是危险的,排斥“他律”是有害的,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尊重民主生活的建议和批评,这不仅是对党和人民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体现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忠诚和信仰的修炼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日之功,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3]3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服务员,更是守门员,只有守住信仰之门,才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一支铁打的队伍、经得起风浪和担得起特殊使命的队伍。

猜你喜欢

党性信仰党组织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清华党组织公开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论信仰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