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家庭建设“三个注重”的实践意义
2021-02-01冯爱红
冯爱红
(太原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家庭、家教、家风问题高度重视。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作出重要讲话,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深刻融汇于党的治国理政纲领,为新时期党的各级组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指明了方向,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党员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与家风家教相结合提供了重要抓手,是新时期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的基本遵循与原则。
一、“注重家庭”,揭示了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国之本在家”
习近平将家庭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这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提出“注重家庭”建设的核心。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思想是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国家政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这里,习近平引用孟子的这一说法即是要表达他对家庭建设的重视,以及阐释他认为家庭的发展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紧密相连的观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又决定了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家庭。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为基本单位的,这种血缘家族不但是整个社会组织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活动和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3]。一个血缘家族或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基层单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家族关系或家庭关系。家族关系或家庭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为了调节这些关系,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交往过程中,总结和创造了诸如“尊祖”“敬宗”“孝悌”等一些伦理道德观念,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就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行为规范。在长期的社会发展演变中,中国文化不断保留了古代社会传承下来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中德治的传统。儒家《大学》经典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格物致知到平治天下,前五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用”的逐步展开。此八个阶段反映了中国文化整体的文化内涵与结构,表明国家与社会治理具有某种同构性,家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人即使从事“天大”的千秋事业,也要从个人的修身齐家基本点做起。小家庭管理不好,个人、家庭家族跟着蒙羞,对社会、对国家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是“细胞”出了问题,整个社会机体组织也将遭到侵蚀与破坏。因此,家、国、天下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具体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家庭中每个具体的人。每个具体的人构筑起一个个家庭,个人好,则家庭和谐稳定!家好,则国家好!全社会好!
(二)通过家庭自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设美好社会的治国理政理念,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这一理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通过强调家庭自治进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多样,城市和农村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治理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转变,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脚在基层,落实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4]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习近平强调要“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5],“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6]224。因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各方的共同责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必然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下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过程,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的生动实践,家庭、基层、社区等将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工作中,国家社会治理方式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将转向多方良性互动的新形式、新机制。从当前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构建起简约高效、运行规范的基层政权建设体制,确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特别是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新局面,构建了覆盖城乡、体系健全的社区服务格局,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质量并重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但是,要扎实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还需要不断创新社区工作形式与载体。
习近平注重家庭建设的理念为将家庭自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首先,家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双重属性。无数的家庭、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同时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客体,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但是最广泛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治理成效的最终评判者。家庭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其次,推进家庭自治是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基层自治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由于这种家国同构的文化特点,党和国家发出抗疫号召,中国亿万家庭迅速响应,全民居家防疫,同心同德,上下呼应,成为疫情防控中的最小单元和重要防线。家庭、社区构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社会基础。疫情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自律和自觉,很大程度上就是家庭作用的体现。中国文化以家庭为重,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行为处事往往会将对家人的影响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如尊老爱幼、夫安妻贤、兄友弟恭、母慈子孝等人伦规范,遵纪守法、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社会美德,已经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融入中国人的文化信念,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当前我国家庭建设的宝贵财富。再次,家庭是社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最末端。习近平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6]225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地服务家庭建设,每个家庭日子好了,广大人民群众就有了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对党就更加信任和忠诚,进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国家才能保持长久稳定与和谐。家庭自治、社区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
二、“注重家教”,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及家庭教育立法进程
(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的是人才,人才成长离不开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将“注重家教”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结合起来,特别强调新时期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他看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他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7]这些观点深刻阐明习近平对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指出为人父母者要自觉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关系到子女与家庭的未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为此,他还以个人为例来说明家教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在《我的文学情缘》中,习近平写道,自己五六岁时,母亲齐心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8]父亲习仲勋对习近平的教育十分严格。在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中,习近平谈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9]他的一生“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其中“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让他受益匪浅[9]。
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空间是家庭。从幼时生活起居,到长大以后学习语言、感官体验、认知世界,再到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照顾与养育。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就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教育是对一个人影响时间最早、最长,也是影响最深的教育过程。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强调:“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了,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那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10]可见,父母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习近平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11],要“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1],“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7]。短短几句话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明晰了家庭教育肩负的艰巨历史使命,指出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家庭教育的工作思路与要求。
(二)立德树人,发挥妇联在家庭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和培养目标不断地发生变化。当今人们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不难看出,现在我国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12],这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一致,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应始终围绕“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展工作。习近平深刻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7]。这段讲话里,习近平有两处用典,即“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子,教之以义方”出自《左传》,“方”即道,“义方”即道义,意思是说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出自《资治通鉴》,说一个人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爱孩子,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他。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中间相隔约1500年,这两句话一正一反讲的却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在每个家庭中,父母无一不是爱孩子的。但是,如何爱孩子?在现代家庭中因不会爱而引发的家庭悲剧时有发生。痛定思痛,习近平用《左传》《资治通鉴》中两则因父王不会爱孩子而导致的人伦惨剧,告诫后人家庭教育是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要用道义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教育“划重点”,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四个主体”(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五个目标”(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六个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七个第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德育是第一课、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健康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家庭家教家风第一)、“八个学会”(劳动、勤俭、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自省、自律)。家庭是教育主体之一。习近平强调,父母在家庭里“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7]。父母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父母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好的家教润物无声,不仅对个人的成长,而且潜移默化中给子孙后代带来深远影响,这是每个家庭的福祉。
做好家庭工作,习近平对妇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是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11]这是习近平对妇女作用的肯定,也是新时期对妇联组织做好家庭工作提出的目标任务。家庭工作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阵地和优势领域。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传统中,妇女在家庭中担负着比男性更多的抚养照顾子女的责任,在家风家教传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流传下来很多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教子典故,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当代妇女应当合理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家庭教育方法。第三次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显示,妇女在家庭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任何学科都不能否认母亲的体质、思想、人格及文化品质对子女的影响,必须承认母亲对家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14]。习近平在与妇联领导班子谈话中特别指出党和国家需要我国广大妇女贡献智慧和力量;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给各级妇联组织新时期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开展家庭工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近些年,妇联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相关家庭建设工作意见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家风家训传承”“道德模范宣讲”“寻找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等,充分肯定了广大妇女在家庭所做的贡献,传播了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浓郁的关注家庭教育的氛围。
(三)家校共育,促进家庭教育立法
2016年,习近平在与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座谈中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家长要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老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15]他明确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共建共享,为建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提供了思路。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教育领域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层出不穷,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已不能很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时期家庭教育肩负着协同育人使命[16]。“家校合作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17]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8]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却忽视了家庭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家校合作共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并进行大胆实验,如“家校协同基地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合作中心”等,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也逐步探索出一些新时代家庭、学校、社区合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路径与方法。与此同时,为完善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特别是完善对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相关部委和地方也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法规。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2016年,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参与,由全国妇联负责牵头9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妇字〔2016〕39号);从2016年开始,重庆、贵州、山西、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先后出台各自地方性《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19年8月,全国妇联、教育部联合印发《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有效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立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1月底,国家全文发布《家庭教育法》(草案),在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家庭教育法》呼之欲出。家庭教育立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奠定了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理论研究的基础,对家庭教育责任主体的界定、法律的规定与惩戒等做了深入探讨,厘清了人们多年聚讼纷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次,在实践中,各地家校共育、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可以校正补缺,具有了法律尺度。再次,有关家庭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台,可以很好地在全社会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与方法的普及与教育。通过深入广泛的普法宣传,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为人父母的主体责任,指导家长要学习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家庭教育自觉纳入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中,认识到家庭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综合育人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只有联合起来形成高度共识,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分工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合力,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党中央治国理政纲领下夯实这一奠基工程,才能最终形成系统性、一体化的协同育人体系。
三、“注重家风”,创新性地把家风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领导干部家风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把家风文化与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相结合,创新性地把家风建设作为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党的纪律检查监察及党风政风建设提供了实践根基。他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7],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工作中清廉做人、修身齐家,生活中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这不仅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责任,也是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现实需要。
任何领导干部都是某个家庭的一员,在其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起来,在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后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都仍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以及家风的熏陶。因此,家风与政风紧密相连,家风为从这个家庭走出来的执政者的政风提供了深远而持久的道德基础。家风优良的领导干部往往能够严以律己、廉洁修身,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正直诚实,对待群众公平公正、勇于担当,给后人及身边工作同志树立良好榜样,使工作环境清正廉洁、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反之,家风不正的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中滋生腐败,害人不利己,祸国殃民。党的十九大以来,据中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中管干部党纪政务处分通报,违纪干部涉及家属、亲属的近60%,有一半以上违纪干部属于利用职务上的影响和便利为亲属谋取利益[19]。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20]这些年,反腐斗争中出现的很多违法乱纪干部都是利用职权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而且还纵容子女、配偶等家属在幕后大肆收敛钱财,或其子女利用父母职权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用习近平的话说,这些领导干部是“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20]。这些论述,借古警今,振聋发聩。“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21]习近平一系列针对党员干部加强家风、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讲话,明确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严把家风关。
家风具有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作用,家风不正则祸及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纳入作风建设范畴,以党内法规法纪形式予以制度化。《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必须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问题。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明确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一项专门内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第136条关于生活纪律方面的内容:“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这些规章制度、条例的完善充分表明,领导干部的家庭作风建设既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组织上的纪律要求,家风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党性问题、纪律问题,这标志着新时代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具体化与制度化。
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背后的重要影响要素,把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建设紧密结合、与党的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创性地以党内法规制度的形式要求党员干部把家风建设与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及党性修养联系起来,使党建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清风传家,严以治家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遵纪守法和崇德向善的道德楷模,带头建设充满正能量的党性家风和表率家风。”[22]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人之有爱,本由亲立,家风如雨,润物无声。究竟应该建设怎样的家风?领导干部在全社会要做怎样的表率?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近年国家查处的干部违法乱纪案例来看,“裙带腐败”“衙内腐败”是家风不正的典型表现,不是领导干部为官不正带坏了配偶、子女,就是配偶、子女把当官的领导干部“拉下水”,所以很多领导干部腐败之祸“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将家作为权钱交易的场所,不仅扭曲了原本正常的亲情关系,而且家风不正严重损害领导干部形象,败坏党风政风,在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家风不染尘,清廉惠久远”,否则“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着眼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习近平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以干净做人、清风传家、清正做官的本分作为家风建设的重点,让清正廉洁的风气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形成互动,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从而成为新时代党风政风建设的基本内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些年,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大肆为自己子女、配偶、亲属等行方便之门,贪污腐化、捞取钱财,“以权谋私”,貌似在帮家人、爱家人,实则是将家人卷入违法犯罪。如何从家风建设角度防止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习近平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履行好自己负责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23], “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24]。习近平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从而“弘扬真善美、抑制假丑恶,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20]。严家风,淳党风,正作风。一名领导干部的成长凝结着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人民群众对其寄予厚望。领导干部只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严以治家,才能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明。这些讲话掷地有声,直接指向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关键。严以治家是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整体精神风貌、道德操守,它反映在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上,就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珍惜与维护。“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政风、社会风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领导干部严以治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支持。在党员领导干部带领下,千千万万个家庭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立己立人,把实现家庭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国家强盛的磅礴发展力量。当前,国家正朝着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新气象,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正在全社会形成有力的助推器,为全社会树立起家庭建设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