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研究
2021-02-01王越芬金英存
王越芬 金英存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应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1]。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任务,指明了方向、划定了内容、设定了目标。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深入理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前提。“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长期实践活动与理论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科学内涵的劳动精神。
(一)崇尚劳动
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崇尚劳动作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尊敬崇尚劳动的一种意识,具体表现为崇尚劳动行为、尊重劳动人员、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崇尚劳动是一切劳动行为的重要基础,只有从内心认可劳动行为,尊重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才能够做到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乃至于创造性的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优良品质既有利于激发旁观者自觉对标看齐劳动者,也有利于促使劳动者积极参与更多劳动,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争相劳动的良好局面。
(二)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是指劳动者对劳动积极热衷的态度,是由劳动意识转化成劳动行为的重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热爱劳动展现着一个人对待整个劳动过程的态度与风貌,是劳动精神的逻辑起点。具体而言,热爱劳动意味着人们要从精神层面上认可劳动、珍爱劳动,对于劳动存在一种内生的热情;意味着人们要在实践层面上积极劳动、主动劳动,无论客观条件有多恶劣也不会有怨言,都想办法去完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三)辛勤劳动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明白持之以恒,辛勤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辛勤劳动是对劳动者永葆劳动姿态的形象表述,它是指人们为了明确的目标不辞辛劳,踏踏实实地努力奋斗,以持续不断且接续不止的实践夺取伟大胜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人民辛勤劳动中,中华民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现阶段,虽然当前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特殊历史时期。但我们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实现永续发展的途径没有变也不会变。那就是广大有为青年一以贯之的辛勤劳动。
(四)诚实劳动
诚实劳动是一种正向善性的劳动。具体而言,诚实劳动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要具有务实性。务实性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劳动。另一方面,诚实劳动要具有合法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何劳动成果都应该建立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必须坚守法律道德的底线,通过合法手段换取劳动成果。虚假的“伪”劳动既“损己”又“害人”,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推动个人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五)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赓续发展的助推器。创造性劳动是指对原有劳动内容、劳动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是对机械性劳动,毫无主观意识与明确目的单调劳动的批判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为了接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仍要继承并发扬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品质,以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二、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大学生勇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
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发展到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一代代人的辛勤劳动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2]。伟大事业往往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因此,在特殊的历史方位下,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是放眼于未来的战略安排,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感知劳动精神、实践中理解践行劳动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练就过硬的本领,对于促进大学生将自己锻造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勇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大学阶段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成才,还要成人。由于第一次远离父母,大学生虽然暂时地实现了身份上的转变,但是思想上、行动上都没有实现转变。“等靠要”现象显著,这严重制约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抓手,以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为突破口,推动大学生主动在理论上感知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内化劳动精神,实现劳动情感的升华和劳动能力的增强,最终实现以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带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不仅具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符合现实需要,又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做到与时俱进。“少于体、弱于美、缺于劳”的现象目前普遍存在于高校,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是高校存在的常态。我们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动把劳动精神归入现有的德育教育内容当中,将精神感染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立足学校主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理应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1.丰富高校培育劳动精神的内容。高校作为培育当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主阵地,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自身文化背景、学科优势,不断丰富劳动精神的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培育效果。例如,用劳动精神中的辛勤劳动同当前大学生生活中的懒散之风对比,积极挖掘抗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精神。不断丰富劳动精神的培育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讲劳动故事,多举劳模例子,让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劳动精神就在身边。
2.拓展高校培育劳动精神的载体。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劳动精神的吸引力、渗透力。开展相关活动,邀请一些优秀劳模到学校来举办讲座,举办与劳动精神相关的征文、朗诵等。将劳动精神融入党团建设。劳动精神跟高校的党团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将劳动精神融入党团活动当中,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推选践行劳动精神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以他为中心,辐射周围同学,发挥更好效果。
(二)用好家庭辅课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3]。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要重视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改变传统思维,重视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尤其是到了大学阶段,家长们大多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寄托于老师和学校,往往会忽视家庭在教育孩子上的作用,这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十分不利。首先,家长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大学生既要有才更要有德,既要有完备的专业技术,还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家长要主动把包括劳动精神在内的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入家庭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在子女幼年时期承担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子女长大后,家庭教育还承担着帮助国家培育时代新人,帮助孩子树立良好品德、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
2.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的言行以及家庭文化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孝敬长辈、敢于承担责任等优秀品质都是通过家庭教育甚至家长言行继承来的。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也要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具体可以表现为,家长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风尚,以及为了目标不断努力,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一系列的优秀品质。
(三)协同社会大课堂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榜样的力量。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主流新闻媒体要通过挖掘影像资料、编印出版读物等方式,立体化、全方位地诠释新时代劳动精神。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正面引导。二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主流媒介应积极发掘和传播平凡岗位上的劳模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
2.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一要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创造幸福、享受劳动的社会主旋律。二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引导作用,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劳模地位,坚决落实劳模待遇,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促进就业大学生自觉在学校对标对齐劳模,自觉锻造自身品质,锤炼自身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化劳动精神
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大学生内生动力,推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感知劳动精神,认同劳动精神,践行劳动精神。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的能量支点,大学生要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劳模故事,主动地去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要尊重劳动,反对不劳而获,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惰性思维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要把劳动看作生活的乐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个人劳动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让劳动创造更大价值。
2.积极投身实践,练就过硬本领。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4]280。大学生要厘清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关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下是勤勤恳恳的努力和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的勇气。培育和践行劳动精神需要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不断提升自身劳动技能,练就过硬本领。
总之,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社会的协同作用,以及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实现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的渗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好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才能推动大学生自觉承担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才能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