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
2021-05-10吕备姚瑶陈辉许杨
吕备 姚瑶 陈辉 许杨
(1.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毕节 551700;3.正大管理学院,泰国 暖武里府 11120;4.攀枝花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一、引言
近些年来,部分地方高校办学已由追求综合型向应用型转变,大学职能也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普及教育。按照国务院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学科建设的职责,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以人为本、注重类别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当下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各类问题,本文基于CNKI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将存在的种类问题呈现如下(见表1)。以“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为主题,在知网平台进行检索得出文章共计503 篇,从1996年开始至2020年,有关“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逐年被学者们所关注,基本呈现以下热门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转型发展、课程体系。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培养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地方高校教育定位错乱,校企互动有待加强
部分地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限于少数精英学术的培养,盲目追求所谓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1],在培养理念与学科专业设置上,大大忽略了学科本位的根本需求,同时也脱离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不能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尴尬局面[2]。
表1 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源自CNKI知网检索)
(二)地方高校师资匹配不合理,教学方法呆板
在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中,部分地方院校配置的学术型教师比重大,这些教师受“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思想影响,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实务指导不强,大量的科研脱离社会市场需求,科研成果转换不了[3]。
(三)地方高校学科培养本位缺失,产学研环节脱节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对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更多更好地应用在工业生产和企业经营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是需要重视的[4],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只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不参与人才的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从而导致了产学研环节的脱节[5]。
三、破解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培养困境的理念
针对地方高校教育定位错乱、师资匹配不合理、教学方法呆板等诸多问题,首先必须树立“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所谓“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引领,将该理念纳入戴明环(Plan-Do-Check-Action,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四大要素中。具体解释:预期本科生毕业时所获得学习成果;该学习成果就是导向课程体系的精准构建、教学方法的改进、教材的不断完善等,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果;通过各方面的渠道连续性地收集与学习成果相关联的信息,与预期学习成果进行对比,从而在学习成果的培养过程中找出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基于OBE理念,应用型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四个系统组成,分别是决策系统、实施系统、管控系统和反馈系统,每个系统都是一个PDCA小循环,每个循环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价值的确定、质量目标的设置、质量标准的建立、资源与过程的支持、质量监控、信息证据收集、反馈与修复,小循环内形成闭环,院校内外相互结合,形成校外循环,最终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和推动[6]。
(一)决策系统——目标保障
从院校层面说,以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方向以及层次,顶层设计确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再在院系层面进一步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同时提交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查。二级学院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编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让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现实情况,聘请院内外专家共同制定专业建设、专业标准,确保学习结果的质量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满意度[7]。
(二)实施系统——过程保证
该过程包含本科教学的投入的保障和过程的保障。保证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以及支持一切保证达成培养目标的投入。系统整体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保持课堂教学、实体模拟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一致性,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跟踪反馈形成针对学生达成毕业要求的过程性评价,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8]。
(三)管控系统——学习结果的保障
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资料,通过分析诊断存在的问题,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材料,进一步了解和细化学生毕业时需要的要求,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通过调查和访谈详细了解师生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更好地完善学科教学体系。
(四)反馈系统——持续完善
学院开发教学质量信息平台,收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建立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分析结果对学院内外公开,让学院内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能清楚地知道学院所有学科教学质量信息。学院各职能部门基于反馈信息、建议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改进工作[9],同时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完善的问责制,从而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完善机制,促进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
四、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培养困境的对策
(一)精准构建课程体系
鉴于应用型学科体系需要融入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因此相关二级学院在课程的体系设置上就要有所调整。
首先,在课程的体系设置上要求从通识教育到学科专业,强调从博到专,再由学科专业到自主应用,强调由专到精,融入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职业生涯发展和创新素养等培养要求。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应用型专业研讨课程”,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主干课程中加入“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自主应用课程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校友来给学生授课,传经送宝,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加上授课者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知识整合[10]。
其次,结合应用型学科的特性——实践性,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在课程大纲上要求“三结合”。 一是“经典理论与前沿实践相结合”。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革新对传统应用型学科带来了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程中要将最前沿的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理论融入课程之中,将经典理论与前沿实践紧密结合[11]。二是“通识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随着当前社会步伐的加快,功利性的各类考证使得学生更加浮躁,而且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通识人文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扎实地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结合”。应用型学科偏重于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课程中安排实践学分,通过实践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愿。最后是反思阶段,经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的磨炼,学生一定有所心得体会,需要暂停下来思考,分析得失、积极进行案例的研讨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同时思考将来如何将知识再次付诸实践[12]。
(二)改革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精准课程体系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习得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二级学院应采用“五步法”教学模式开展应用型专业的办学。第一步是“学科前沿研讨型教学”,学科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学科的相关经典理论原著、积极交流读书心得和体会、真心投入和参与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规范地撰写学位论文,等等,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第二步是“专业化扎实训练教学”,教师基于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稳扎稳打地教授,学生扎扎实实地习得专业技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第三步是“创业实战型教学”,让学生模拟职业体验,通过院企合作,进一步让学生提前感受适应职业需求,积极主动地减少职前磨合期;第四步是“学科高端课程案例教学”,通过高端精准的学科案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事业起步的信心;第五步是“课后应用型教学”,聘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事业经验,进一步加强对课上学习和课下创业的无缝对接的精准指导。
(三)完善教材建设
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之后,应用型学科教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应在课程教材建设上实现一个颠覆理念的改变,即由教师“教”的“教材”转变为学生主动“学”的“学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后自主阅读学科的经典教程、做好读书科研笔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研讨、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缩小与应用知识的距离。在教材上刻意增加精神素养成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探索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感。
(四)国际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让培养的人才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还需着眼国际化标准。国际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其实是师生和谐共生的培养计划,该计划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实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力的同步提升。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具体实施以下措施:第一是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通过“引、聘、举、 促、消”的机制,即引进学术大牛、聘任经验丰富教师、举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消除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逐步形成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个人教学风格和魅力;第二是实施教师“四维”制度考核,即拟申请高级职称时至少参加国外访学、地方企业挂职、国家级或省部级教科研项目、教学大赛、双创——创新创业等,这样才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在大学生学习力提升方面,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具体主要举措包括:第一是开设欧美国家游学、“2+2”联合培养(两年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实践)、学科专业高端课程培训和相关专业的考证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二是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职业模拟实习训练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职业模拟实训项目,激发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担当感;第三是通过双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第四是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国际交流和职业实训有利于促进和培养大学生具备全球国际视野的眼光,创新创业项目和职业模拟项目也同样有助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感,形成一股探索创新的能力,树立足够的创新自信心,促进大学生自身的职业成长,引领大学生逐步养成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探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让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培养体系进一步科学化,有必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参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3]。其中,TQM的四个核心理念即全员参与、消费者满意、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及根据事实进行管控,在教育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学校、教师、学生等必须全员参与,而且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主动且不断地进行质量信息的构建,教学的结果必须通过学生毕业时的学习成果(包含学生学习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去检验,具体从以下层面表达。
1.教育教学硬、软条件的质量标准。其中硬件条件质量标准包括:教学经费下拨、分配和使用等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与结构化均衡、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业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业绩等标准;教育教学装备的配置、投入、使用、维护和更新等标准;课程专业的设置、开发、规划和实施等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和更新等标准;校外基地规划、共建、育人以及成效验收等标准,该类条件质量标准采用定量评估。软件条件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推进本科教学顺利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的服务、保障和支持的政策和制度,进一步体现为学校对于办学方向、办学层次、培养目标上的一系列要求,该类条件质量标准一般难以量化,大多采用定性的规范描述[14]。
2.教育教学过程性的质量标准。具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模拟实训、成绩考核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15]。其中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制定与执行、教案设计、教科研成果、大学生学习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实践活动质量标准包括实践活动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使用、基地建设使用、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拟实训质量标准包括模拟实训体系建设、大学生社团组建、大学文化组织活动、大学科技活动的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组织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大学生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成绩考核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命题规范、试题设计及印制、考核形式、监考与巡视规范、成绩评定规范、补考与重修规范、成绩记载规范等;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标准指院校办学总体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
3.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具体包括日常管理与质量管理。日常管理质量标准包括院校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配备、管理职能划分、管理制度制定、 年度计划制定、管理决策与监督;课程建设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管理、课程实施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实训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毕业管理等方面。质量管理标准包括体系建设、质量保障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及人员配备、信息公开与年度报告等。
4.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院校的总体生源质量与数量、各专业结构分布、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评价、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及评价、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等方面。
5.教师教育教学激励与约束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院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制定、年度教学成果奖的开展、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以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激发教师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实施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将激励措施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课程评估验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上述质量监控环节形成一个工作闭环,环环相扣,形成以“内部标准”逐级审批,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民主,切实倾听党政组织和专家组的意见,统一共识提交党政决议,积极接受院校内外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总之,通过上述五个策略的充分整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才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