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质量提升探析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

2021-02-01王桂林裴清清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

王桂林,裴清清,陈 曦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联合培养基地是一个多方协作、跨界运转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研究生质量问题。“十三五”规划指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对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探索人才培养供需互动新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等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十四五”规划建议和2035 年远景目标,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政治任务是着力建设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2]。目前,学者们倾向于关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对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及治理机制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质量管理、评价主体缺失等难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从而推动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发展,完善联合培养基地长效机制。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价值意蕴

当前,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纲领,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契机,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启研究生教育强国征程的新起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3]。因此,为确保以实践育人为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助推其内涵式发展,有必要引入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评价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提升、调控、监管联合培养基地的教育质量。

(一)全员参与管理有助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最佳对接

政府和高校是推动联合培养基地质量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但“质量管理不仅仅是专业管理人员的事,还应要求全员参与,让所有相关人员都为质量的提升做贡献”[4]。因此,联合培养基地质量提升不仅离不开政府牵头和高校配合,企业、第三方专业组织及基地管理方也应明确职责,主动发挥自身职能,共同致力于促进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

在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是落实研究生教育质量攻坚行动的首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目的是确保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联合培养基地的质量保障人人有责,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合力,从而架构起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口桥梁,达到高质量培养人才的效果。政府作为牵头单位,应按着国家的规定,及时向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或者行业管理部门下发文件,坚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以保障专业设置始终按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高校应坚持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设置的专业体现中国特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专业教育;企业为了自身的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配合学校的管理,这对于企业自身实现产业自动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方专业组织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鉴定活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可以强化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培养能力。在产业需求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功能,加强对基地的管理,从市场需求角度切入,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从而促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同步前进,确保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联合培养基地能紧跟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坚持培育更多社会接纳度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基地的教育质量;基地管理者应进一步完善基地构建流程,优化基地服务平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工作。

(二)全过程跟踪有助于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完美衔接

联合培养基地质量提升应以促进学生学业高水平发展为目标,学校教育应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即对培养过程中影响教师与学生行为的各类要素进行观测,了解行动轨迹,形成观测数据,以便后期基地的精细化管理。全过程跟踪主要以学生是否进入基地为分界线,“质量管理不应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管理,还应扩大到与质量有关的所有环节”[4]29。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学生的行为表现,还应关注教学组织、软硬件环境和学业考核等要素,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学生未进入基地阶段,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结合联合培养基地的特殊性及实践教学的特色,促进基地内部各方面工作都按着统一的目标开展,高校的人才流、技术流和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及政府的政策流、基金流都应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服务。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体,各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皆由校方设计和制定。然而,联合培育基地的专业实践大纲不能忽视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可实施性。政府有关文件指出:“专业实践教学也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明确的实践内容和要求”[5]。因此,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落实各要素全过程跟踪,联合培育基地就专业实践大纲应与高校、企业进行协商,以满足作为用人方企业的要求,同时弥补高校在职业需求方面的短板。学生进入基地阶段,企业导师应贯彻落实以生为本原则,综合运用基地设备、平台等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验情况,使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学生需求相符合;企业应将系统化、科学化的企业生产和运营管理模式融入基地发展过程,定期对研究生进行相关行业需求动态的了解,使其积累实践经验。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为解决基地管理方面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企业应合理分管并保证实验器材、原材料、环境等质量要素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以降低基地研发成本和风险,提升基地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方专业组织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应做好美化基地文化建设工作,配合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地应合理调控基地人才流和资金流的互相转换,结合基地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同时借助于高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以体现企业的生产与研究领域的特色。

(三)全方位评价有助于落实教育理念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

质量管理的对象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应包括工作质量[4]29。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教育理念可促使联合培养基地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推动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可度,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全方位评价由多对象评价、多阶段评价和多手段评价组成。多对象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多对象评价主张多主体站在不同角度对培养过程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学互动情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促进教学理念与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多阶段评价包括培养前、培养中、培养后评价。多阶段评价有利于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优化教学理念与实践环节之间的匹配度。多手段评价主张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平台,通过整理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解读,实现质量的动态监管,从而做好预防性安全保障。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科研队伍、实验设备、科研场地和科研经费方面的优质资源,缓解由研究生人数量增长而带来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构建并实施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基地高强度的技术培训过程中,第三方专业组织应鼓励基地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研发队伍中去,使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去实践,同步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联合培养基地质量管理的现实观照

基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第三方专业组织合作构建联合培养基地的类型大致分为高校主导式、企业主导式和校企共建式。然而,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联合培养基地质量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联合培养基地发展的主体职责亟待明确

从2014 年评选第一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到2020 年,我国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历程已有六年。行政管理工作作为联合培养基地日常运行的基础部分,从管理框架上看,虽正在逐渐优化,但是管理主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首先,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高校、企业、基地各方本应都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但却因“联合培养”而表现出互相推诿的态度,导致各方研究生培养动力缺乏,出现“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造成各方管理封闭,无法最大化整合各方资源来推动基地个性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次,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创新形式,高校行政管理不到位致使学术学位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出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基地无法及时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过程失去引导,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质;企业行政管理失职导致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企业核心机密泄漏的风险;基地行政管理不到位将会使企业承担研究生实践安全的风险。最后,封闭型管理模式致使第三方专业组织无法介入学位质量评估中,评估过程容易受到利益和权利的驱使,难以实现质量保障,出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风险。

(二)研究生培养教育制度设计与管理不到位

基于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传统型”研究生培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相脱节的一种教育模式,联合培养基地在这种“高等性”的基础上融合了“职业性”,弥补了高等教育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短板与劣势,促进了教育模式内部与外部的高度对接与融合。然而,在融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育管理漏洞。一方面,联合培养的出发点是校企双方资源互补、信息交融,共同搭建一个专业人才的“孵化池”,然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校企双方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存有积极利益与消极利益的博弈关系,这一点对联合培养基地的教育质量造成极大损害,以至于无法实现质量保障”[6]。由于目前联合培养基地大都是合作型管理,第三方专业组织处于缺位状态,基地缺乏社会力量的介入,各方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使得基地发展无法保持协调平衡,利益化的基地科研成果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另一方面,因为联合培养基地的一大特色——双导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培养质量,但因对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职责的不明确划分,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导致高校导师因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影响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导师因缺乏人才全面发展理念而忽视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现象,最终影响联合培养基地科研成果的产出,并造成知识产权争议,从而阻碍了相对应的技术流、信息流的资金变现。

(三)联合培养基地发展的规模与质量评价失衡

合理的教学管理是基地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会潜意识地把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方法套用到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管理上,培养设计过度理论化,无法精准定位“应用型+ 职业型”发展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并无太大差异,学术色彩过于浓厚。导师队伍选拔标准参差不齐,不少工作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无缘进入导师队伍。学术型导师缺乏相关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转化理论知识为实践指导知识。教育资源的缺乏致使基地专业实践环节缺乏导师指导,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质量缩水严重。另一方面,在基地管理部分,基地软硬件设施管理长期处于紊乱状态。由于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基地硬性设施处于无人监管维护的状态,因而存在实习安全风险,致使实习安全事故频发,包括教学设施、实验器材、教学楼等一切有形物质在内,都存在安全隐患,如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南京大学实验室有毒气体泄漏事件、北京大学实验楼火灾事件等。软性条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长期性特点,短时间内难以用具体指标来衡量企业文化、学术氛围、基地纪律等软性条件给研究生带来的教育影响,因此难以评价。

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质量提升的实践对策

鉴于目前经济发展及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大背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刻不容缓。2015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联合培养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促进基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实现联合培养基地质量保障乃至提升的目的。外部提升质量离不开政府牵头履行引导职能、第三方专业组织完善质量评估;内部提升质量需要高校强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企业改善功能运行系统、基地完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基地各组建方主动改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提质增效”,能够有效提升联合培养基地的教育质量,并确保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输出,以助力国家、高校和企业实现共赢。

(一)完善联合培养基地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政府牵头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联合培养基地的合法权益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在建设教育强国、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确保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供给至关重要。鉴于目前联合培养基地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必须引起重视。一是要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研究生群体合法权益。就研究生实习存在的安全风险,政府要关注研究生人身安全,明示基地各方应划分清楚各自的职责范围,严格规定基地必须为学生购买相应的人身安全保险;同时,政府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确立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激励基地各方深度合作。以江苏省和上海市政府为例,当地政府要求科技、财政、经贸等部门主动配合、支持教育部开展的校企合作,具体体现在组织指导建设实践基地、正向的舆论鼓励与宣传、相应的财政拨款等方面[8]。例如,对企业采取减税免税、人才定向培养、政府拨发项目基金等政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财政拨款,扩大与提高高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覆盖面、金额;高校导师职称评比应与专业实践技能证书及参与实践校企合作项目相挂钩,改善师资水平等。政府以此激发各方校企合作的动力。

2.第三方专业组织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联合培养基地评估质量

由于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融入国家各个层面,政府职能也开始逐步转型,各种拥有法人资格、专业能力和良好社会声誉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开始接手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在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前提下,联合培养基地质量保障的评估、监督和考核等方面更多地需要依托于第三方专业组织来进行。第三方专业组织参与提升联合培养基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科技更新换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事业逐渐系统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一是第三方评估应依照法律法规,恪守中间人立场,在研究生进入基地前、进入基地后和专业实践结束三个时间阶段,针对生源信息、导师队伍、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培养条件和专业实践等因素,对联合培养基地质量进行评估。二是第三方介入要发挥监督功能,应成立基地建设委员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保障学生专业实践安全的开展。同时,第三方也应对培养基地存在的弊端及时反馈,如提前组织校企双方就知识产权归属签订法律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合作内容;合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畅通学生反映渠道。三是第三方考核应坚持专业理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地,运用教育学、统计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实际出发制定考核方案,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努力将基地“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转变为“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和谐场景。

(二)落实联合培养基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1.高校坚持“以生为本”,强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

高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的根本出发点是“立德树人”,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和职业型的高层次劳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形成“点+ 面”的合作模式。高校应将合作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学科前景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充分利用各自的科研队伍、实验设备、科研场所等优质资源,要求高校导师到基地进行实践考察或者挂职锻炼,企业导师到合作高校参与研究生录取、选拔和论文指导等工作,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加深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契合。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否考取与专业相联系的资格证书、是否具有课题项目参与经验、是否取得相关学术成果等作为联合培养的准入门槛,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二是要完善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分配与管理,适时向基地倾斜。高校应组建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导师团队,以此对培养经费进行合理分配,将导师的基地津贴、交通补贴、保险费用及项目基金一分为二,在加大基地发展优势的同时优化对学生培养的系统性指导。此外,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奖学金体系,将学科领军人物与企业资金纳入奖学金系统,这既加强了企业的主体意识,又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如重庆邮电大学的“郭长波奖学金”“华为奖学金”“中天奖学金”“通鼎奖学金”“sk 科技人才奖学金”等。

2.企业主动转变心态,改善功能运行系统

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是“生产”出来的[9]。高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必需的人才储备,而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企业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调整企业导师的职称评比与晋升制度,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量及其指导成果与职称晋级制度挂钩,企业导师主要是依托基地项目对学生的研究内容进行规划,在课题剖析、文献调研、研究思路、技术难点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二是企业应与高校就技术成果归属与分配提前签订合同,减少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三是企业应主动具备积极培养研究生的教育心态,将企业用人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相结合,缓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配合高校建立一支学术与技能贯通的复合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力求具备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基地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3.基地适时转变立场,完善组织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研究生队伍的迅速壮大,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为了将各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在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促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基地必须转变立场,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应建立以主任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由合作企业指定的管理人员与高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组成。双方在互惠共赢、共同承接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生培养及基地共建等相关工作。基地实行“开放、合作、共享”的运行理念,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术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基地的管理制度。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实践内容统筹规划、科研项目合作、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协调和规划工作;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制度,并统筹管理基地的技术资料档案和学术资料档案等;基地实践办公室负责学生进入基地时的实践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二是基地管理团队要合理支配基地基金,规划基地建设,将高校所属的学术科研成果与企业所属的完备技术基础相融合。两者资源共享,在基地形成互补优势,可以为培养全方位技术性骨干人才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

四、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当前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多方主动构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载体。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思想不谋而合。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跨界性和开放性,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点,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现实契合,从联合培养基地外部和内部完善其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探析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质量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对深化当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保证研究生教育“质”的问题与“量”的扩张同向而行、改善原有的教育质量问题、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探析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质量提升问题,可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基地我的连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