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Vlog 在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2021-02-01肖志刚肇立春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专业

杨 柳,肖志刚,肇立春

(沈阳师范大学 粮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如我国知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1]。每一位教师在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时,或多或少都会回忆起某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但这种回忆如果仅限于表层,却没有探究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内外因,那么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深度、教学维度、教学效果的影响都只能是表浅的。从认识教学反思到践行反思实践是每一位教师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然之路。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拓清与内涵

反思,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富有较高价值的内省认识活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2]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指出:“反思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3]通常而言,反思是指人们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经历进行回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其之所以为其样貌的原因。反思的重点在于发现其成因,而非仅仅关注表象。

教学反思,则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后,有意识地通过自省式的自我教学实践的回顾,以实际教学效果为依托,梳理、判断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理念把握的准确性、教学行为的得当性、教学任务安排的合理性、教学方法与策略运用的适当性,并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形成下一轮教学实践中应当优化与改善的关键点,从而以新形成的反思后的个体教育理论经验指导教学实践。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提高的催化剂,是联结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桥梁[4]。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实践的内省

反思是人们对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事件的反省,这种反省应来源于人们有意识的、主动的、内省式的思维觉知。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本人有意识的、主动的,对发生在自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事件进行的内省式的深入思考。教师用教学反思来观察与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体会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因素,并记录这种内省的结果,以期修正、优化自身教学行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的碎片化整合应引起教师重视

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需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在下一轮教学中还要进行新课授课、旧知讲评等。这就使一线教师们有意无意地将教学反思“划归”到了自身的零散时间当中。此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即使教师在课前准备再充分,也难免会遇到始料未及的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按照教案所定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则不能充分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情况。综合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反思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带有碎片化特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将碎片化的反思进行分类、整理,很难完成对其自身原有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路径必然会受阻。

(三)教学反思是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的发展具有过程性特征,教师的成长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从内容上看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大层面[5]。其中专业理念又可分为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与信念、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主要指与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相对应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则是指教师全部教育教学能力之总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无论在哪一个维度、哪一个层面,教师要想获得有效的攀升,归纳、总结、反思、实践、提高是必经之路。如果细分下来,在上述五步之路中,要想达到“提高”的目标,“反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追问与思考,才能触碰到专业化成长的内核,才会有教师真正的成长。

二、“互联网+”时代下Vlog 的基本特征

Vlog 是video blog 的缩写,指在网络上发布的以短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可配以字幕、画外讲述、图片等)的个人化、个性化、叙事性的网络流水记录。它既能够客观地展示原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也能够以清晰的时间线来记录作者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新媒体时代下诞生的,继Blog 之后的升级版个人网志。Vlog具有如下特点。

(一)建设简单易上手

与传统个人短视频拍摄相比,Vlog 并不需要高超的拍摄技术,甚至也不需要如传统短视频制作一样提前编辑拍摄脚本。作者只需要在目前国内相关APP 平台上应用相关拍摄模板,无需复杂的后期制作即可一键出片,无需团队就可完成对自己日常生活与思考的全记录,几乎可以零专业技术知识投入、零成本地拥有自己的Vlog 主页空间。

(二)线性碎片化记录

Vlog 的拍摄无需脚本,无需昂贵的拍摄设备,无需集体的制作团队,只要博主本人时间方便,随时可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这里隐含了两层意义:一是碎片化的生活记录,或可理解为记录碎片化的生活;二是线性化记录,随时发布后,平台自动更新,抽象的即时思想被平台以Vlog 的形式具象化地记录了下来,时间线清晰可溯。

(三)个人理念忠实表达

Vlog 是发布在网络上的空间视频,也是创作者个人思想最忠实的记录与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同时具有个性化与公众化这两种特性。以创作者的视角观察,Vlog 无疑是其个人思想最即时、最准确的展示。作品发布后,作者还可以通过网络上他人的评论、点赞、互动等反思个人思想,以不同视角观念为基石,优化与重构个人思想与理念。可以理解为,传统门户网站以文本展示为主要表达方式[6],而Vlog则进一步深化了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和使用者的个性化。

三、教学反思与“互联网+”时代下教师Vlog 的内在关系

(一)时代发展对教学反思提出了新要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自我剖析、同事反馈、学生反馈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复的循环上升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传统教学反思模式与方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时效性不强,教师反思效果不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性支撑,为教学反思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于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而言,“互联网+”时代也让教师群体面临新的挑战。抓住时代的机遇,改革与创新教师反思模式与方法,是互联网时代对教学反思实践提出的客观的、必然的要求。

(二)教师Vlog 对教学反思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反思既是思想,也是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Vlog 反思体系,是改革与优化传统教学反思模式的全新突破口,对教师个人教学反思能力的实际助力价值不可小觑。反思本身具有碎片化特质,传统教学反思模式在纸笔工具及环境的限制下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过程时效性与结果有效性。而教师Vlog 具有短小精炼、线性记录准确等特点,能够即时、准确地记录教师的内心思想火花,为教师的自我剖析提供丰富的数据,同时,教师Vlog 的多元在线评价系统,还能够为教师群策群力化解问题提供可能。与传统教学反思相比,基于教师Vlog 的教学反思与教师实践困境凹凸适配度极高,是“互联网+”时代为教育实践带来的现实技术红利。

(三)教师Vlog 在教学反思中的优势与不足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师Vlog 能够方便、快捷地记录教师所思所想,能够让主体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同行的评价,能够为学生轻松地向教师显现反馈提供可能,能够为教学反思的方式提供新思路。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教师Vlog 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应当被关注。例如,技术的确让记录变得更便利,但也容易让人产生技术依赖,从而生发出思考上的倦怠。技术应当成为助力教师反思的工具,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被改变。教师如果对实践中的思想火花仅仅停留在网络记录层面,却没有归纳整理,所谓的反思便空有其名。如何利用好教师Vlog 有效发挥优势,需要我们在总结归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策略,以理论为指导,为下一轮实践应用做出准备。

四、教师Vlog 在教学反思中的应用策略

吕洪波在《教师反思的方法》一书中阐述了五种教师反思的途径:一是要撰写教育日志;二是编写教育案例;三是撰写教育叙事;四是通过教学后记反思教学过程;五是进行网络教研[7]。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网络视频为表现形式的Vlog 正在展现出相较传统图文Blog 更多的优势,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师反思工具。具体应用策略如下。

(一)利用教师Vlog 拓宽教学反思模式

传统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包括撰写纸质教学生活日志、撰写教后感、记录个人教育叙事、记录个人教育生活史等。一线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在观念里也知道教学反思是“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是“排斥的”。为数不少的教师甚至在内心里总会暗暗觉得,做教学反思终归还是“耽误时间的”。“互联网+”时代下产生的Vlog 在时间、人力、精力三方面都达到了高质量、低依赖的标准。教师可以不带纸笔,一个手机在手就能随时可拍、可制、可传。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进展的过程,很多时候的灵光一闪可能真的只是一瞬间,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是很可惜的。同时在表达上,文字记录需要大脑进行更多一步的转换,思想转化为文字在短时间内还可以记得,时间一长便容易模糊。而Vlog 的视频记录则可以将这种损耗大大降低,更有利于将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新途径。

(二)利用教师Vlog建立教学反思电子档案袋

传统的教师电子档案袋重管理、轻评价,互动交流匮乏,不注重教师的成长学习过程,其与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核要求相违背。“互联网+”时代下的Vlog 能够关注教师碎片化教育理念与思路的进化,以线性的方式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形成教师叙事性教育教学生活史,从而实际上完成了记录教师教学反思的、具有分类归档功能与交互功能的、极具教师个人个性化的新型电子档案袋的管理。教师利用Vlog,可以一边随时记录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一边定期或不定期整理个人电子档案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成前实践性知识的优化与后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从而在本质上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教师Vlog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环境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使教师通过反思获得积极正向的动机与激励,而这离不开良好反思环境与氛围的搭建与营造。所谓良好的反思环境,是指教师应在环境中感受到平等、公平、自由,从而产生主动探究反思策略、归纳反思技巧的意愿。而在与良好反思环境相反的情况下,教师感受到的则通常是被灌输的反思方法及压迫感,由此产生消极的抵抗心理,不利于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推进。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Vlog 以其半开放式身份的特点,天然具备了一种网络交流的平等属性,评论的人可能是校长或同事,也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身份弱化后的“敢言”往往在现实面对面中难得一见。而这种真实,恰恰是作为教师在教学反思环节中最应获得和汲取的养分。“不同的声音”本身就是教学反思环节中教师打破自身固有思维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具体的背景与情境中反思具体的问题,是教师教学反思策略提升的土壤;良好的教学反思环境,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托。

(四)利用教师Vlog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教师个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从事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应当掌握的基本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实践性知识,涵盖教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通常与教师个人兴趣特长相关[8]。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诸多路径中,良好的专业共同体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依托之一。闭门造车会陷入固化与狭隘的困境,交流才是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反思中,“反思”多限于教师个人的“反思”,即使是面对面的集体教研式培训,其交流与反思也通常是“一过式”的浅层反思。教师往往需要通过再次分配自己的整块时间来完成深入反思。而在“互联网+”时代下,Vlog 的互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本人可以随时接收来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的以文本形式固化下来的反馈,利用碎片化时间即可完成自我深入反思,并可将反思结果在Vlog 中以视频方式即时记录下来。而这也同时会被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中的“他人”即时所见,从而不断凝练共同体中的集体智慧,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的个人主义壁垒,深度促进教师共同体集体成长。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大规模发展,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等问题与新媒体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把握机遇,加快推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探索和探究,哪怕最初是以尝试的心态去推开一扇门,也是打破固有模式的良好开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应用Vlog 整合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一要把握贵在坚持,二要重视思想与内涵。前者为常态化明线,后者为内核性主线。如果只是把日常教学中的碎片化思想简单堆砌,没有分类、归纳、整理,那这种“反思”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彻底、不深入的。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