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满族民俗资源类型及旅游开发问题研究

2021-02-01黄晓娜

关键词:民俗旅游满族民俗

金 丽,黄晓娜

(1.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64)

民俗即民间风俗,也称风俗民情、民间习俗、民间习惯等。民俗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在生活过程中,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文化[1]。民俗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2]。民俗是劳动群众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并为其所承袭且能够约束其行为和意识的有规律性的民间习惯。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民俗资源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满族民间文化资源。

一、研究背景

我国民俗旅游研究是伴随民俗旅游的兴起而逐步进行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复兴趋势,发展成为向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形式。

(一)民俗资源研究

我国第一个民俗组织于1918 年诞生,但与国际民俗资源的研究进程和深度比较,起步相对较晚。20 世纪80 年代,理论界开始对旅游事业民俗资源开发进行探讨。20 世纪90 年代,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以及如何通过开发民俗资源来发展民俗文化旅游。21 世纪初,民俗资源问题研究主要以基本理论和区域性实践研究为主。

(二)民俗旅游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以1995 年中国民俗旅游年为标志,1995 年由国家旅游局主办、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承办的“95 中国民俗风情游”大规模地推出多种民俗旅游活动,民俗旅游研究由此逐渐被提上日程。21 世纪初,民俗旅游研究范畴更为广阔,如关于民俗旅游本真性认知、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东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与开发等。

(三)满族民俗资源及类型研究

关于满族民俗资源问题的研究较多,如分析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辽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溪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开发、东北满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吉林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牡丹江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目前,关于满族民俗资源类型及相应开发策略的研究较少。

二、满族民俗资源的类型

(一)饮食型民俗资源

满族人主食以稗、粟为主,食用油以苏子油为主,这是由于满族早期生活在山林地带,而这种地带的农产品多为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满族人喜欢吃粘食,是因为粘食不易消化、耐饿,便于远距离射猎活动。今天,粘食仍是满族人喜欢的主食,如粘糕、粘豆包、大黄米干饭、苏子叶饽饽、豆面卷子等[3]。满族人关于粘食的做法各不相同,夏天时用苏子叶包好放锅里蒸,做成清香鲜美的苏子叶饽饽,冬天时做成豆馅粘团子,并放在外面冻着储存,这样可以保持其鲜味。满族人喜欢吃酸汤子,夏天时酸汤子常被当作消暑冷食,酸汤子是用玉米浸泡发酵,然后磨成水面去其精,使其液汁沉淀,再用手挤成条形放在锅里。满族人爱喝糊米茶,用樱子米炒制的糊米冲水饮用,不仅健胃,且助消化。萨其玛、炒面、慈禧小窝头等也是满族传统食品。

(二)民居型民俗资源

由于北方天气寒冷,满族民居比较注重御寒保温。房子坐北朝南,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4]。房顶起脊,门南开,一户三间,一明两暗,中间为门,高大宽敞,南北有窗,上下两扇,上窗用棍子支起,便于室内通风,空气流通。

万字炕,也称转圈炕、火炕,是满族民居的特色。万字炕是满族睡觉、饮食、活动的场所,也是满族的取暖设施。满族的炕以西为贵,西炕用于供祖先、祭神灵。西炕上不能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是对祖宗不敬。客人若坐在西炕上,便是对主人祖宗不尊重。南炕为长辈居住,北炕为晚辈居住。满族民居中的烟囱,高出房檐数尺,与建在房顶上的汉族烟囱不同,满族烟囱是独立建在房屋侧面,距房屋二尺远,通过道孔与屋内万字炕相通。满族人的院子东厢或西厢有碾房和仓库,仓房放杂物,房子东头僻静处有厕所。

(三)歌舞节庆型民俗资源

满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每逢节日,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活动。二月二,又称龙抬头,家家户户会把灶灰撒到院子里,灶灰弯曲形状似龙,又称引龙,节日期间会在院中举行各种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清明节,满族要上坟祭祖,会在坟上插佛朵,意为柳、柳枝,因为满族人认为柳是人的始祖,坟上插柳表明后继有人。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的传统舞蹈在清代被称为蟒式。蟒式朴实热烈,内容与骑马、狩猎有关。太平鼓、八角鼓、鞑子秧歌、满族神调、庆隆舞,民间山歌、儿歌、牧歌等,都是满族祭祀、出征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感情的真实流露。

(四)服饰型民俗资源

满族男子袍子四面开楔,便于骑马。袖口狭窄,上长下短马蹄袖盖在手背上,不仅便于射箭,而且可以暖手防冻。冬季射猎时,长袍外常穿对襟短褂,又称马褂。下身裤腿通常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方便骑马且御风防寒,也有些地区穿无袖马褂,即坎肩。

女子袍子称旗袍,旗袍是满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其特点为无领、窄袖、捻襟、左衽、带扣绊。旗袍讲究色彩和线条,在领口、袖口、衣襟、下摆处镶有精细花边。满族女子擅长刺绣,衣襟、荷包、鞋顶、枕头等有很多龙凤、鹿鹤、花草等吉祥图案。随着时代变迁,旗袍样式不断演变,由宽腰直筒式演变为紧身合体曲线式。

关于满族鞋子,素有女履旗鞋男穿靴的习俗。男子靴,包括尖头靴和方头靴。女子鞋称为旗鞋、绣花鞋,包括平底鞋和高底鞋、花盆底鞋和马蹄底鞋。满族佩饰按用途分为服饰、帽饰、头饰、手饰、鞋饰、耳饰等,按原料分为玉饰、金银饰、石饰、珠饰、骨饰等。

(五)婚嫁型民俗资源

满族婚嫁习俗包括通媒、过小礼、送喜日子、过大礼、响棚、晾轿、拜堂、坐福、开脸、合卺礼、认门、跳喜神等。

1.订婚

满族有两种订婚形式。一种为男女双方父母是朋友,互有好感,双方父母同意后,经媒人订下亲事;另一种为男女双方父母彼此不熟,需请一位老人做媒人,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对照,若合婚则看对方长相、人品,合适后男方会选吉日,将金银手镯、布匹、猪、酒、果、茶等送到女方家,称“过小礼”。

2.娶亲

首先,由媒人将男方选的结婚日子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在结婚前几天,男方给女方送一瓶老酒、一头猪,留作女方请好友时使用,称“过大礼”。

满族娶亲持续三天。第一天是“响棚”,婆婆及其好友需准备好鼓乐、劈好柴、搭好灶;第二天是“晾轿”,点缀轿子,放在大门东侧,仪仗摆在大门西侧,鼓乐在门外吹奏,女方送嫁妆;第三天是“拜堂”,新郎亲自迎亲,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把酒和食物抛向空中祭告上天,新郎新娘对坐,即“坐福”。新娘用线绞下脸上的毫毛,梳妆打扮,即“开脸”。天黑时,由一位儿女双全的老妇铺床,喝交杯酒,吃长寿面、子孙饽饽和水饺,行“合卺礼”,吃长寿面的意思是地久天长,吃子孙饽饽和水饺的意思是儿孙满堂,且水饺不要煮太熟,即生吃水饺,意为早生贵子。婚后三天内,好友需接新娘吃饭、认门,婚后七天要回娘家,举行“跳喜神”。

(六)祭祀型民俗资源

堂子祭和索木祭是具有满族民族风格的祭祀,祭祀第一天在室内进行堂子祭,祭祀第二天在室外进行索木祭。

1.堂子祭

堂子祭时,将安楚香、米糕、米酒、高粱酒等供品摆在桌上,诵满文祭词,所有人跪下静听。拜礼后,乐队奏乐,两个人轮换诵满文祭词,其中一个人双手捧起哈玛刀,另一个人拿起哈玛刀链。跳神仪式包括:跳家神、放大神、祭天神三种。至今保留了跳家神和祭天神两种。跳神仪式的同时,举行烧香仪式,分为四种香:“太平香”“还愿香”“抬神香”“烧官香”。傍晚时,众人会将一头黑猪抬进堂子,诵满文祭词,向猪献酒,即向猪耳注酒,若猪耳抖动,则有神意,俗称领牲,猪耳抖动后开始杀猪。晚上八时,在供桌上点一对白蜡,将猪的头、尾、肩肋、肺等装入铜盘,熄灯祭祀,神祖开始享受供品,称背灯仪式。仪式后,开始吃肉,相传吃了这种肉的人会幸福。

2.索木祭

索木祭,即祭索木杆仪式,只有男子参加。神祖前摆放桌子,桌上放三杯酒、二个碟子,一个碟子装灰,一个碟子装小米。祭祀开始后,将猪领牲后杀死,把猪血涂在索木杆尖端,将顶端绑好猪肉的索木杆立在院内,供鸦鹊享用,开始拜礼。拜礼结束后,在院内炉灶上开始煮饭、煮肉。

(七)礼俗型民俗资源

满族是尊长敬老、礼法有序的民族。满族的晚辈给长辈拜年时会行叩头礼,叩头礼又称跪拜礼,行礼时先脱帽,一跪三叩头[5]。满族晚辈见到长辈要站立,礼貌地回答长者问话。若年轻人骑马在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也需下马在路旁让路。在家里晚辈需向长辈请安,请安时,男子姿势为屈右膝半跪,女子姿势为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蹲身。当长辈见到小孩时,要双手抱其腰,高举过顶,对年龄大的孩子则用一只手扶其背,另一只手抚摸其额,以示喜爱。儿媳对公婆要恭敬,鸡叫时起床,早上、中午和晚上都需给公婆装烟袋,伺候公婆一日三餐,当公婆陪客人吃饭时,媳妇需站立伺候。

三、辽宁满族民俗资源旅游开发措施

(一)饮食型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饮食习俗被赋予了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内涵。满族饮食习俗是随着满族历史、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其形成与满族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物产富饶以及冰天雪地的高山密林有着密切的关系。满族入关后,其饮食习俗受到了汉族较大的影响,但始终保持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性。

满族是大方好客的民族。满族人在祭祀或喜庆事时,会举行肉食宴会。在院内搭建一个大席棚,铺芦席,摆坐垫。客人进门时向主人问候,然后几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客人入座后,主人将猪肉放入直径二尺的大铜盘里,将高粱酒倒入大碗,捧碗轮饮。主人不准备筷子,客人自备刀,客人吃的愈多主人愈高兴。宴会上,主人不陪客,主要照顾各桌吃的多少,客人吃完不准谢,不准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今天,满族杀年猪时仍有请亲友和邻居吃猪肉和血肠的习俗。

满族人饮食十分讲究,注重丰盛、实惠、热情。满族人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捕鱼、狩猎、采集也是其主要的生存方式,鱼类、兽肉、野生植物、菌类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等都是具有典故的满族菜肴,满汉全席、三套碗席、饽饽宴等是满族著名的宴席,其中满汉全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宴席,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佼佼者。在满族饮食习俗旅游开发时,若能把满族人享受美酒佳肴、情感沟通、其乐融融的饮食习俗,以及这种火炕围坐或席地而坐的饮食文化进行包装和宣传,将其呈现在旅游者面前,将会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二)民居型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传统民居是满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遗留下来,且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资源,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水平等影响了早期的满族居住习惯。善骑射、住土穴是满族祖先穴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坐在地面上”形象地描述了满族人的民居特色。

在满族民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民居可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既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国内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辽宁拥有众多的清代建筑遗存,不论是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还是入关前的盛京沈阳,都具有丰富的满族风情,将对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三)歌舞节庆型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满族歌舞、节庆活动与民族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剪纸是满族古老的民间艺术,其构图简洁生动、技艺精巧,还有满族歌舞的节奏、内容、动作,节庆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都表现出民俗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满族人擅长骑射,素有马上民族的美誉,自努尔哈赤始,重骑射、尚武功便被列为国俗,无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少,皆练习骑射,以善骑射为能事。在满族婚俗中,聘礼重鞍马,在育儿习俗中,生男孩挂公子箭,寓意其长大后将成为射手,生女孩则挂红布条,红布条代表战马头上红缨,寓意其长大后能骑善射。满族常见的其他民间活动还有玩嘎喇哈、老鹞抓小鸡、踢毽子、轱辘冰、斗拐、跑马城、满洲棋、翻绳、打瓦、冰陀螺等,这些民间活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是满族人的智慧结晶。

在满族民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虽有一部分满族民间活动广泛流传,成为辽宁省甚至全国人民所喜爱的娱乐活动,但有些活动会玩的人已很少,几乎失传。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这些满族民俗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作为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满族歌舞、节庆活动向旅游者展示满族人生产、生活等习俗,为满族民间及旅游者增添无限的乐趣。

(四)服饰型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民族服饰受地理因素、自然条件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其特点在不同民族之间千差万别。满族服饰特点包括斜衽、箭袖、窄裉、短衫马褂或长袍开衩,这与满族人居住在寒冷地区以及射猎生活习惯有关。冬季穿棉袍子或皮袍子、戴皮制马虎帽,夏季穿单袍子、戴凉帽。满族服饰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悠久的历史传统、浓郁的骑射民族文化,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如女子服饰旗袍体现了东方女性体态的线条美,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精华。

目前,服饰民俗已广泛用于旅游开发过程中,成为旅游者了解民俗文化、欣赏民俗服饰、求新猎奇的重要载体。不仅中国人喜爱满族服饰,许多外国人也对满族服饰爱不释手,满族服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还有香荷包,既是满族服饰的装饰品,又是满族生活中的艺术品。因此,满族服装、饰物等民俗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五)婚嫁型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婚嫁习俗是每个民族的重要习俗,人类繁衍和家庭组建都是从婚嫁开始,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各民族逐渐形成本民族的婚嫁习俗。满族早期聚居地实行满汉不通婚的习俗,当时满人与汉人不能结亲,同村同姓的满族人也不能结亲,男女青年没有恋爱自由。满族入关后,满汉渐渐通婚,在与汉族交融的过程中,满族婚嫁习俗既融合了汉族风俗,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夜婚制是指男方欲娶女方,需男方父辈与媒人相随,在黄昏时到女方家叩门,说:“亲家奶奶开门来,亲家奶奶开门来”,如此三日三次,直至女方家开门,商量娶亲之日。迎娶时,也在夜间进行。满族“夜婚”“连射三矢”“跨马鞍”“揭盖头”是抢婚的遗留,也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当时,妇女在家庭中掌有一定权力,不肯轻易将女儿嫁出,男方只能在夜间去抢,若遇反抗,便射矢,直到把姑娘抢到马背上为止。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满族婚嫁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多姿多彩的满族生活的缩影,复杂的满族婚嫁习俗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将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欣赏。若旅游者有机会参与到纷繁的婚庆仪式中,将体验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民俗感受,既欣赏到满族服饰,又了解到满族婚嫁习俗。

(六)其他类型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满族民俗旅游资源还包括祭祀型、礼俗型等,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开发。满族是恪守信义的民族,在满族聚居的地方,古时有昼不关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风。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人打柴众人烧,相互借贷,口头相约,不需立契。古时满族聚居地的旅店很少,路人都是投宿民宅,满族人会非常热情地招待路人,次日路人离开时,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达谢意。

此外,满族及其祖先崇拜长白山,奉长白山为圣山,将其奉为神明。金代女真人统一女真各部后,把金王朝的建立归功于长白山所赐之福祉,认为长白山是“祖宗发祥之地”“兴王之地”。清历代皇帝,继承大统后,都将祭祖与祭长白山作为国家典法之一,可见,满族人对其发祥圣地长白山的崇拜与虔诚。满族人视鸦鹊为神鸟,一说是源于早期狩猎生活时,满族人为顺利狩猎,每次出猎必讨吉利、禁打鸦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禁打鸦鹊的习俗。另一说是源于乌鸦和喜鹊曾救过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一次战争突围中,来到周围没有藏身地方的荒滩上,这时追兵临近,突然一群乌鸦与喜鹊从天而降,把努尔哈赤团团围住,追兵误以为老鹊叼尸(另一说,追兵误以为是一颗老树),追兵便从旁而过。努尔哈赤不忘救命之恩,立下规矩:家祭时,要在院内立一索罗杆子,杆上有斗,富人家用银子做,普通人家用锡做,内放肉或五谷杂粮,以饲鸦鹊,若鸦鹊食用,视为神享,之后,满族子孙后世以鸦鹊为神,从不伤害。满族人敬犬(狗),认为狗是守护神,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对狗精心豢养,爱护备至,从不随意打骂,更不随意宰杀、食肉寝皮。满族敬犬俗源于金代,一说是满族狩猎生活时,狗是狩猎不可缺少的助手,而且在冬季时狗能拉爬犁,久而久之便形成敬犬俗。还有一说是源于黄犬救主、狗有湿草之恩,相传努尔哈赤幼年为了逃避追兵,藏在一片草中,追兵赶到后,便纵火欲烧死努尔哈赤,这时他养的那条狗先跑到河边沽湿全身,再跑回来在努尔哈赤身边乱滚,扑灭了他周围的烈火,努尔哈赤获救了,狗却累死了。努尔哈赤发誓说:“感谢救命之恩,若得势,将令子孙万代永不吃狗肉,不穿狗皮。”之后,满族便形成了不食狗肉、不用狗皮的敬犬俗。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增强,很多民俗资源被人所遗忘,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重这些民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四、结语

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既是旅游者出游的动力,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实践价值。将满族民俗进行旅游路径转化,不仅能够传承宝贵的满族文化,而且能够推动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6]。国内对满族旅游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7],随后满族民俗资源逐步成为民俗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具有后发优势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作为旅游吸引物和承载物的满族民俗资源,不但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游览兴趣,使旅游者感到新奇有趣,又能使其身处异域情调的民俗环境之中,满足旅游者愉悦、求知、审美等需求,在对满族民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根据不同的民俗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旅游开发措施。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满族民俗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民俗中的“牛”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