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阳市“十四五”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1-02-01肖功为

关键词:邵阳市邵阳市域

刘 纯, 肖功为, 贺 翀

(1. 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2. 邵阳学院 科技处, 湖南 邵阳 42200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阐释了文化强国是全域的、全生产要素,在强化省域以上层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的同时,要把建设焦点集中在市域、县域层面上[1]。市域、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经历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等多个阶段,实现了从“文化大市(县)”到“文化强市(县)”内涵演化。倪宗华[2]针对成都市的现实,提出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吴冰[3]对文化强市的内涵特征进行界定,指出文化强市是特色、个性与灵魂的组合。翟琨[4]提出文化强市的标准、内涵与构成,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九大文化工程,实现文化强市建设新跨越。朱玲琳[5]认为文化强市是文化硬件与文化软件的有机统一。

“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成为市域层次“十四五”文化大繁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思考与战略定位。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战略,并在邵阳市“十四五”规划“两中心一枢纽”,强调文化中心建设。推进邵阳市“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建设,已经成为邵阳人民的共识。基于“十四五”市域层面“文化强市”跑出“加速度”,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等现实需要,我们通过调研,试图从目标、逻辑和路径等视角论证邵阳市“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战略,为邵阳及其他市域“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战略形势研判

(一)国内外形势研判:文化强国建设新跨越势在必行

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在全球治理体系大变局中,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提高,而美国推行逆全球化,不断制造矛盾,实施文化霸权主义、知识垄断。因此,迫切需要提升原创性文化成果投入产出效率,加速原创性文化成果的传播与扩散,进行国家文化创新能力体系建设,获得国家文化安全保障。同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在“十三五”时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上“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高品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将成为后工业时代所追捧的热点。“十四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繁荣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支撑。

(二)市内形势研判:“十三五”文化强市建设成效与升级态势

不断完善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十三五”邵阳市文化建设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共有13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9个纪念馆;99.5%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实现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全覆盖;基本形成了县市区有馆、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层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多元化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群众文化品牌已显佳绩:城步“六月六”山歌节和绥宁“四八”姑娘节已创国内知名文化品牌;“欢乐潇湘·魅力邵阳”“奇美邵阳”“宝庆群艺汇”等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影响已成扇形扩张。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邵阳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健全市管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出台了《邵阳市市管国有文化企业监督管理办法》《邵阳日报社邵阳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一体化运行机构设置方案》《邵阳广播电视台第三轮深化改革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邵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邵阳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组建邵阳市电影集团、邵阳市广播电视集团、邵阳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公司化模式运作;依法依规管网治网;加强监管娱乐、出版物、网吧等文化市场,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文化市场经营活动。2016—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0亿元、81亿元、90亿元、108.6亿元,增加值占GDP比分别是4.66%、4.82%、5.05%、5.05%。2017年底,文化和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4万,拥有148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比“十二五”增加23家。2019年全市拥有218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比2018年增加26家,增长12%。规模以上文化和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64.3亿元,2万余名从业人员[6]。

加强产业集群培育与平台建设,激活文化创意活力,“文化+”产业融合趋势凸显。随着“文化强市”战略和“产业兴市”要求全面实施,以传承宝庆历史文脉,激活文化创造力、共建精神家园为现实路径的邵阳市文化产业,扩大了规模,提升了效益,优化了结构。群策群力,不断加强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如邵东县包装印刷产业园已入驻47家企业,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32家。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的重要平台强联结,实现文化产业国内国外双循环,提升包括非遗产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竞争力。成立旨在凝聚合力、桥梁纽带的邵阳市文体创意产业协会,形成扩大交流合作和服务人才培养共识。建造融合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文旅融合成了产业融合重点,“文化+旅游+”其他产业日益凸显。

(三)“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战略问题研判

市域文化品牌研判:影响文化强市升级的文化标志与品牌尚未形成。“十三五”期间,邵阳市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和介绍邵阳,构建市域层面的文化品牌,扩大邵阳市的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欢乐潇湘·魅力邵阳”“幸福新邵阳”“奇美邵阳·浪漫崀山”“春暖潇湘·奇美邵阳”“书香邵阳”等已成为对外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奇美邵阳,成了宣传邵阳的主打文化旅游品牌。但不管是奇美邵阳还是其他文化品牌,都没有标志性文化符号来体现。奇美邵阳已经具备了品牌力量,但这张名片不管往更深方面拓展还是往更广方面拓展,给人的印象只是邵阳的山水奇美,难以成为引领邵阳市域文化风骚的名片。

市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研判:标准化、均衡化与数字化提升空间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区域分布不均衡、人群需求分布吻合度不高,城乡差距、地域差距、人群差距依然显著。投入总量有待提高,部分区域文化场馆未能及时维修而破旧老化,偏远落后地区基层文化设施达标率仍然低,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导致财政保障难以落到实处。缺乏专职管理人员与专业服务人才,部分领导干部观念成旧,死守传统。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服务机制有待深度优化。服务内容精准性与服务效能有待加强,文化产品内涵的丰富性与供给多头分散有待深度挖掘与整合。数字文化服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总之,不够合理的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没充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

市域文化产业态势研判:规模化程度偏低,范围上大而不显。人才短缺,缺乏大量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投融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非公有制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投资占比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因政府财力有限得不到充裕的资金扶持。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需进一步提升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文化企业“弱、小、散”,难以形成集聚能力。文化产业技术层次偏低,支柱作用不突出,未能形成产业集群。行业间深度协作缺乏,产业关联部门受体制束缚,统筹协调工作难以展开,延伸产业链条难。文化生产结构不匹配市场需求结构,文化产业市场培育不成熟,文化企业大多因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引领带动,进行“但求小效益,不求大发展”的就业型经营。同一产品、项目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文化产品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政府也缺乏对主动文化消费的有效引导。

“文化+”产业融合研判: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瓶颈凸显。邵阳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文化广电互动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体量偏小,带给各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业内人士产业融合理念认识不深,尤其是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各业融合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现今邵阳市文旅体广均缺少品牌大型企业,经营能力弱,规模经济弱。市场化程度低,融合所需的生产要素流动不畅,资源互用不足。专业性人才少,复合型人才极缺,较少多业间人才流动。产品开发能力低,科技含量不高,融合性产品单一、滞后,看不出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制约产业链延伸。体制不健全,部门和区域隔阂。各业相关部门及企业大多关注自身发展和利益,缺乏大局观。行政区划和部门区划绩效考核制约产业融合,各业归属不同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连带经营、专业扶持、成长阶段减免税等方面政策倾斜不统一,落实缺乏持续性,可操作性,“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阻碍了产业间互动,制约着各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冲击传统广电产业。

市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研判:互动性不强,未形成助推强市升级合力。文化事业领航作用不明显。邵阳市打造了很多文艺精品,发掘了很多文化遗产,但是这些文艺精品与文化遗产大多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观赏与保护方面,其文化符号、文化思想、文化风俗没有变成更深层次开发的文化IP,未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导向与滋养,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样,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未能真正成为邵阳市文化产业的支撑力量。文化产业护航效率不高,未能很好地成为文化事业的基础与补充。邵阳市文化产业规模化程度低,未以文助文,形成牵引力。

二、“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战略目标

(一)定位战略:唱响“神韵宝庆”,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与休闲养生度假目的地

品牌形象的塑造重在统一。市域文化品牌全景易使市域文化形象与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在消费者或者人民群众心里形成个性区隔,并产生全域心理契约,推动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彰显市域总体特征的文化标志与品牌,关系到邵阳市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的战略定位。血性霸蛮,敢为天下先是湘楚文化、巫傩文化、梅山文化精髓所在,带有强烈的异质性特征;海乃百川、兼容并收是根植于邵阳人骨髓深处的文化遗传变异养成路径,带有改革开放的现代文化开放包容特征;奇美秀丽是邵阳自然山水风光的特征展现;独特风味是邵阳美食文化吸引力与唯一性特质浓缩的表征。它们把“神韵宝庆”推到世人面前,共同构建邵阳特有的文化标志与文化符号。

(二)基础战略:创新“文化数字邵阳”,构建市域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数字化”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与再生,彰显市域特色,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创新“文化数字邵阳”,目的在于推进“文化数字邵阳”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要进一步推动市域公共文化服务指导体系、评价体系、供给体系建设由“上级指导”“领导决定”“专家型”走向“下级建言”“社会参与”“人民型”,公共文化服务由“曲高和寡”“独乐乐”走向“雅俗共赏”“众乐乐”,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衡化问题。因此,要进行“数字化”网络结构技术框架建构创新,快捷地建构人民群众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决策者的信息沟通反馈回路,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接地气,更具有可操作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

(三)提质战略:构筑起市域通道与县域通道共生枢纽,清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壁垒

市域文化建设通道以技术工具、政策支持、价值工具为链,连接与指导所辖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的技术通道、政策通道和价值通道,清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区域壁垒与自身组织壁垒,宏观布局市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市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转化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推动文化强势升级版打造。县域通道是以文化与自然资源环境支撑、利益驱动工具为链,以点为主,以面为辅,清除来自区域外部文化的侵袭,阻止文化异化,整合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微观发展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满足于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建设通道。市域通道与县域通道的共生演化,激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导航与护航、支撑与滋养的关系活力,推动全局与局部,以及局部间利益协同,促进“文化+”产业融合,是实现文化强市升级版战略的关键环节。

(四)增效战略:本土市场主体做大做优做强与头部文化企业战略引进相融相生

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文化产业本土化特征与精干主业,做强做优做大本土文化企业,引进社会资本,尤其是头部经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的关键点。本土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优有利于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可以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全域开花、大而不显的问题,同时产生规模效应,实现文化产业的报酬递进。战略引进头部经济,弥补文化市场空缺与短板,充分发挥外来资本投资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内容生产优势和销售渠道优势,活跃文化市场,促进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本土市场主体和战略引进头部经济,加速市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提升市域文化产业国内外竞争力。邵阳市要真正实现中部崛起,必须做大做优做强本土市场主体,使培育本土市场主体与战略引进头部文化企业相生相融。每年打造1家头部文化企业,2~3家龙头文化企业,间断性形成3家左右独角兽文化企业。

(五)融合战略:打造“文化+”产品商品创新兼容的重大工程项目

破解全局性融合瓶颈,重大工程项目成为必然。由点及面,层层盘剥,解决融合理念、品牌企业、投融资、人才、产品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全局性文化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升级打造文化强市。根据邵阳市文化资源特征,重点推进如下工程项目: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用“文化+旅游+”盘活文化遗产存量,激活文化遗产增量。放大地域特征,实现群体价值,延续历史文脉,活化转化赋予文化新内涵。推进文化精品项目提质增效工程,用“文化+”“文化+旅游+”优化资源要素供给组合,共享共建文明成果,打造文化精品原创IP全产业链,塑造文化旅游景区与人文旅游项目精品品牌与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工程,用“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用匠心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样板。推进智慧文化旅游工程,加强创新联动赋能,助力邵阳智慧文化旅游工程,完善邵阳市“文旅广体云”工程,实现产业融合智慧化。推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动通道,实现邵阳市文化大繁荣。

三、“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实践逻辑

(一)海纳逻辑:母合优势实现母子品牌协同,托起市域文化全景与消费心理契约

海纳百川,品牌统揽全局。“神韵宝庆”统领品牌全景,助推全域消费心理契约形成,构建母子品牌互动体系,立体化推广邵阳市域文化,实现“三中心一目的地”与国际布局深层逻辑。众星拱月,唱响“神韵宝庆”母品牌,再由“神韵宝庆”引领众子品牌走向世界。以“神韵宝庆”为依托,构建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和文化旅游集散中心。以“神韵宝庆”托起湖南省副省域文化中心,打造湖南省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增长极和湖南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为依托发展的示范城市。把“神韵宝庆”雕刻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等国内外服务贸易平台上,用文化与旅游服务贸易树立国际知名生态文化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形象。

(二)迭代逻辑:互联网思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度与厚度,创新社会价值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飞跃,最本质的不是物质催化与技术催化,而是思维工具的迭代。互联网不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也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去中心化、分布式的。它催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由“中心式”“孤立式”走向更加“网络式”“生态式”,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条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闭合回路,赋予政府、专家和群众同等话语权,降低了其落地实施成本,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效率,焕发文化服务队伍活力。

(三)树形逻辑:市域通道与县域通道共生协同,提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效率

树形结构原理与实践充分告诉我们,从某一特定的树叶往下找,一定能找到树干,但从树干找,不一定找到某一特定树叶。根深蒂固,才能枝叶繁茂。在市域文化强市这棵大树上,市域文化建设通道就是树干与树根,县域文化建设通道就是树叶与树枝。从县域文化建设通道能追溯到市域文化通道,而市域文化建设通道不一定连贯或连接某一特定的县域文化建设通道。但软硬文化资源建设标准、技术、价值、体制机制,如树之阳光、水、养分,推进市域文化建设通道与县域文化建设通道共生演化。尤其重要的是文化建设的内核——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此共生协同演化中,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市域通道为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破除了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利益驱动;县域通道为市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与存在价值。

(四)互补逻辑:本土市场主体培育与战略引进互补,推动文化守正出新,精业笃行

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地区独特性,文化的同根同源性:传统文化(湘楚文化、梅山文化、巫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风俗习惯,易被本土人民继承与创新,自然山水文化也易于赋予奇美的故事与价值。本土文化企业以此生存与发展,乃至壮大,形成规模经济。同时,文化同根同源,但仍然具有其本身的差异性与小众性,或者说多样性,小微型文化企业成了文化产业一道独特的风景,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范围经济。本土文化企业深深根植于本土独特文化中,便于本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地域独特性与异域性,导致人们的猎奇心理形成消费动机与消费行为,吸引了外来文化企业战略性进入。这为战略性引进创造了条件。战略性引进文化企业,加剧本土文化市场竞争,激活文化市场活力,激发文化创意与文化科技,为文化产业全产业链构建提供机会。

(五)生产逻辑:原生态文化与原创IP驱动差异化与人格化,推进“文化+”业态融合发展

生产逻辑具有浓重的现实指向与历史意蕴。人们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向往与追捧,带来文化传承与延续;同样,特有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推动邵阳市域文化遗产保存与延续。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催生了“城市病”,尤其是市民“乡愁”。返璞归真成为人们的幸福向往,乡村以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民情和绿色生态农产品,尤其是悠远富有韵味的农耕文化,诱使人们回归田园。

供给创造需求。文化精品的供给引发眼球经济与体验经济,触动人的情感,最终形成粉丝经济。在热忱粉丝社群根深蒂固的原创IP,可以产生连锁效应和忠诚效应,使粉丝爱屋及乌,不断购买原创IP产业链头的任意产品商品。同时,粉丝又会在社群互动推介该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生产与销售效率。无论文化对接产业,还是产业得益于文化加持,生产逻辑利用原生态文化和原创IP驱动文化商品差异化和人格化,推进“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创造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

四、“十四五”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路径选择

(一)顶层设计:“神韵宝庆”统领实现“两个中心、三条长廊、五个示范区”

唱响“神韵宝庆”需要政府与社会两个层面协同推进。政府层面上举行大型的“神韵宝庆”冠名的国际学术活动,提炼“精气神”,形成概念性文化符号,打造成优质IP,建构国际学术圈辐射力;举办以“神韵宝庆”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掀起“神韵宝庆”IP文艺热,加强其在普通百姓生活圈的传播力;市委市政府在各种文化活动与对外活动中,统一推广邵阳市宣传口径,把“神韵宝庆”放在优先与关键位置,用众多文化产品品牌或者文化活动品牌众星拱月,托起“神韵宝庆”。推进市域文化产业营销中心建设,运用集团化公司运作模式,统领县域文化产业营销,进行全媒体整合营销和自媒体社会化营销,立起“神韵宝庆”,推动邵阳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授权国有与民营文化企业,利用数字化平台与泛娱乐平台活化“神韵宝庆”的精气神,创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以“神韵宝庆”谋篇布局市域文化建设,打造“两个文化发展中心、三条文化长廊和五大文化品牌示范区”。“两个文化发展中心”:一是以古城宝庆府为集结号的全域、全要素文化发展中心,二是以古城武冈州为集聚点的西部古色绿色红色文化发展中心。“三条文化聚集长廊”:一是以沪昆线为轴的湘黔古商道文化长廊,二是以雪峰山为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廊,三是资江古城古村落红色生态文化长廊。“五大文化品牌示范区”:一是千年宝庆古城文化、古商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示范区,二是武冈古城文化与美食文化交融示范区,三是世界崀山生态文化与古镇古村文化交融示范区,四是雪峰秘境的文化遗产与生态文化交融示范区,五是神秘古国风情文化与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交融示范区。推动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与文旅集散中心建设,托起湖南省副省域文化中心。聚集合力,以“神韵宝庆”统领文化旅游IP,构建全域文化旅游产品与旅游商品,利用自贸平台、一带一路等平台,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品牌。

(二)夯实基础:5G技术赋能“文化数字邵阳”,压实市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为普及“文化数字邵阳”提供物质前提,同时也为构建“文化数字邵阳”的市域公共文化服务反馈回路提供了技术基础。

首先,构建政府主导、专家负责、群众参与和监督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虚拟运行新机制,提升市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管理绩效。其次,利用5G技术赋能“文化数字邵阳”,架构与普及“文化数字邵阳APP”,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反馈回路,集成市域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减少群众参与成本。再次,充分利用数字化迭代效应,把标准化与地域差异化相结合,建构切实可行的市域层面的指导文本,推进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四,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绿色评价体系,祛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摆设性、唯形象性与唯标准化,推进文化服务设施的充分利用和维护更新。第五,以数字化渠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使群众文化品牌、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艺术精品生产真正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根据群众的信息反馈,统筹与科学整合区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以之推动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不断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第六,制定与颁布、执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领域的政策与措施,用社会资本弥补政府财政投资不足与投资更新不及时的缺陷;同时,用社会资本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以之供给创造需求。

(三)高屋建瓴:资源优势统筹与强链补链,提质增效市域通道与县域通道共生演化

以软硬文化资源建设标准、技术、价值、体制机制为桥梁纽带,清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生演化的内在肌理问题,消除外在体制障碍,建构区块链,增强价值链,补充产业链与供需链,提高市域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效能,推进市域通道与县域通道共生演化,提质增效文化强市升级版打造。

建构市域软硬文化资源分析系统,编撰市域软硬文化资源分析说明书。按照文化“二分法”建构文化事业导向性和文化产业导向性两大相对独立子系统。重点分析市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资源关联特征,文化资源存续环境,文化资源事业价值与商业价值及其转化效率等,形成软硬文化资源事业型建设与产业型建设规范或者标准。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构市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全域区块链。该区块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县域区块链、县域间区块链和市域区块链。县域区块链,县域独立享有安排该区域的特色资源与优势资源建设权限。县域间区块链,多个县域群体内部达成共识,按照临界的文化资源拥有程度享有相对的权限。市域区块链引领、指导、协调县域区块链与县域间区块链,帮助它们增链、补链、强链。

构建市域放管服体制改革与创新通道,推进县域通道创新。通过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服务引进头部经济。鼓励整合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以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及发行信托计划等方式融资。加快市场监管体制和监管职能融合。建设信用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四)删繁就简:差异化与集中化策略引导市场主体本土培育与战略引进,提升竞争力

文化资源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文化资源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因此,可以运用差异化策略,利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政策上扶持非遗传承人与其他手工艺专长者开设手工坊或者工作室,形成“就此一家,别无它店”的差异化效果,成为文化旅游吸引物,推进小微型文化企业快速成长。也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组建合作社,提高生产效率,减低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跨界兼并重组国有文化集团和民营文化集团公司,利用国有控股与民营控股等手段,形成头部经济和独角兽文化企业。组建邵阳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邵阳市文化演艺集团公司,负责全市文旅广体等方面的投融资建设和演艺业建设。组建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十二大业态类型龙头企业和文化网络等平台龙头企业,推动邵阳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域全要素发展。

文化资源的延续,尤其是传承与创新,需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群狼效应,更需要外来头部经济开放战略思维形成创新。因此,战略引进刻不容缓。战略性引进与本土文化企业弱相关的成熟化、流量化的头部集团公司,补充邵阳市文化市场的不足或空缺,提升区域整体价值与热度。同时,利用不完全替代的潜在压力迫使本土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繁荣文化市场。

(五)知微见著:文化强市升级的重大工程项目与“文化+”融合新业态兼容共进

文化资源保存与延续依靠活化与创新。非物质遗产活化依靠传承人的(收徒)讲习、生产制作。非遗与旅游结合、非遗与新媒体结合、非遗IP打造与网游动漫等结合,形成了“非遗+”融合新业态,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推进了文化遗产与传承工程的实现。利用本土文艺创造者或者引进外面资深文化创造者,创造契合邵阳文化的原创IP,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引爆原创IP,利用知名度进行二次开发,形成“IP+”游戏、网络动漫、网络文学、影视、电竞等新业态,进行衍生品开发,形成“IP+”制造新业态。同时,利用引爆了的原创IP,进行深层次开发,打造景区或者人文旅游项目的实景演出或是数字化短视频和音频,进行再次传播,提升景区文化内涵与重旅游率,推进文艺精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文旅业具有强关联性、强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十二个方面,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优选优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以此为实质载体,探索乡村文旅开发模式,打造乡村重点文化旅游资源项目,树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样板,以点带面,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文化+”“文化+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构建“文化+”“文化+旅游+”超脑云体系,推进“文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建设[7],推动文化旅游管理智慧化,提升全市文化旅游市场治理水平,打造符合融合需求的服务体验模式,推进“文化+”“文化+旅游+”企业服务智慧化,提升文化旅游智慧化经营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激发“文化+”“文化+旅游+”新业态活力。依托于邵阳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备,如城乡文化馆、体育馆、宗祠、图书馆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化通道,促进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业态融合发展。

总之,市域层面制定邵阳市“文化+”融合发展评价体系,打通“文化+”融合关键节点:特色资源与关键资源节点、融合产品节点、科技创新节点、文化创意节点和政策支持节点,一盘棋布局县域“文化+”融合通道回路,连接工旅融合、农旅融合和广体融合,推进全域融合与全要素融合,实现城乡文化、旅游、工业、农业、体育等行业一体化融合。整合优化县域产业融合业态要素创新通道,构建市域产业融合业态要素创新通道:奇美邵阳、奇趣宝庆、奇养宝庆、奇艺宝庆、奇礼宝庆,再继续包装,形成品牌效应。

猜你喜欢

邵阳市邵阳市域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春天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湖南省邵阳市通联站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邵阳市举行少儿人工智能编程大赛
邵阳市举办首届青少年科技体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