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人文状况考略

2021-02-01赵九洲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平山县西柏坡

赵九洲,高 旭

(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村庄概况

正如周恩来所言,“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①此为周恩来1973年2月26日对西柏坡所作评价,出自周恩来对《关于梨菜铁路经过红岩村和新华日报馆旧址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示,见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恩来与河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页。,西柏坡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素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②这是由黄镇将军于1988年11月26日为西柏坡撰写的题词,但这一提法取自闫涛纪实文学《东行漫记》的副标题,而闫书副标题则又出自杨成武将军于同年3月为该书所写的题词。可参看刘杉《黄镇题写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载《中国文物报》2014年6月4日第8版;闫涛《东行漫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插图页1。这句话已成为西柏坡和石家庄的标志性宣传用语。和“中国命运定于此村”③这是1991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朱穆之为西柏坡写的题词。可参看范美平主编《西柏坡100个为什么》,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页;何虎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20页。的美誉,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④五大革命圣地中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为诸说所共有,第五个圣地则有上海、瑞金、韶山等不同说法,主张上海者,如洪流《我国的五大革命圣地》,载《老友》2014年第8期,第52页;主张瑞金者,如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李家庄纪事》,华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主张韶山者,如东方治《大学生入党培训教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余不尽举。每年都有众多游客至此游玩、朝圣,据估测,近些年西柏坡景区的年接待人数稳定在了300万以上。[1]

西柏坡村始建于唐代,原名柏卜,与今之东柏坡本为一村,后周时滹沱河泛滥,村庄冲毁。重建村庄时一分为二,因分居苇地东西两侧,而有西柏卜、东柏卜之名。考卜之字义,有以下几端:其一,占卜,预测;其二,估计,猜测;其三,选择,特别是选择住宅或邻居;其四,赐予,馈赠;其五,姓氏。[2]191细究柏卜之名,可能性较大的是第四或第三义项,即得柏树馈赠之村庄,或因柏树而选定村址的村庄。由此来看,柏卜之命名较为文雅。一般均认为民国时期该村的教书先生齐玉军改“卜”为坡,而西柏坡、东柏坡之名遂盛行。据方志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平山县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划时,村名仍称柏卜,改名柏坡必在此后。[3]14

村中居民阎姓居多,据1959年统计,106户中,户主共有阎、王、刘、杨、韩、赵、罗七姓,阎姓者81户,王姓者13户,刘姓者6户,杨姓者2户,韩姓者2户,赵姓者1户,罗姓1户,阎姓占比76.4%。就近重建西柏坡新村的户主则只有阎、王、刘、赵四姓,杨、韩、罗三姓均迁往他处。⑤参见范文杰《西柏坡搬迁纪实》,载平山县政协《大搬迁——平山县水库移民纪实》,内部印行本2014年版,第77-79页。

村庄得名之由,显然与柏树密切相关,一般均认为建村时“因村北坡岭上翠柏苍郁故名”⑥参见平山县地名办公室编《平山县地名志》,内部印行本1983年版,第290页;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61页。。有传说称,明初从洪洞县迁来的移民行至此处,发现西柏坡附近的山腰长着两棵高大的古柏树,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感觉环境优美,便定居于此,又采集柏树子种在整个山坡上,不久整个山坡上都长满了柏树。[4]

西柏坡村旧址位于平山县中部的丘陵区,紧邻滹沱河,至平山县城约50公里,至石家庄市区约90公里。西柏坡本是较为富足的村庄,1947年中央工委入驻时,全村85户,325口人,686亩耕地,人均耕地2.11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一年两熟,年产量高达27万斤。①参见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第461页。抗战时期,西柏坡一带所受影响较大,不然人口规模当会更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有一封阜新劳工李二妮写给父母的家书,李二妮为平山县白家庄村人,据研究,李二妮是在1941年七八月份被日军抓走送往阜新做劳工的,当时上千日军对东黄泥、东柏坡、西柏坡、通家口、南庄、北庄、盖家峪、燕尾沟、西沟、白家庄和陈家庄等11个村庄进行了大规模扫荡,村民提前躲到了后山山洞里,日军进山搜索,有些青壮年男性为保护老弱妇孺而冲出去吸引日军注意力,有些人被当场射杀,也有很多人被俘虏后当作劳工,李二妮就是其中一员。[5]343此次扫荡对西柏坡的影响当也不小。此外,1947年中央工委入驻西柏坡之前,前往考察的潘开文等人发现“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日本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6]3,亦可看出抗战创伤之严重。

1959年因兴建岗南水库而搬迁时,全村106户,443口人,584亩耕地,人均耕地1.32亩。其中就近北迁到旧址以北500米柏坡岭上建立西柏坡新村的有33户,不足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只剩人均0.4亩山坡旱地。②参见范文杰《西柏坡搬迁纪实》,载平山县政协《大搬迁——平山县水库移民纪实》,内部印行本2014年版,第71页,第77页。1983年,搬迁后又发展多年的西柏坡也只有131口人。③参见平山县地名办公室编《平山县地名志》,第290页

由于西柏坡在党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水库移民之后村民生活又极为艰难,故而党和政府的扶持力度一直都很大,不断给予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政策,西柏坡的发展模式也从“输血”转化为“造血”,20世纪80-90年代大力发展养鱼、制钉、水貂养殖、洗衣粉制造、果园、汽车运输、照相馆等,到1991年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400元。④参见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第473页。近年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迅速,到2014年左右,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大都可达五六万元以上,其中不乏年入十几万元的致富能手。⑤参见范文杰《西柏坡搬迁纪实》,载平山县政协《大搬迁——平山县水库移民纪实》,内部印行本2014年版,第75页。

二、行政区划变动

(一)县域

西柏坡今属平山县管辖。平山县初设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原名房山县,系由蒲吾县析出。蒲吾县初设于西汉,原为战国赵之蒲吾邑,县治在今平山县城东南8公里黄壁庄水库中的蒲吾村原址。曹魏时曾废置蒲吾县,西晋复设。隋大业初(605年),废蒲吾县,辖境大部并入井陉县。大业十三年(617年),亦即李渊扶持之隋恭帝义宁元年,复置蒲吾县,武德年间又废入井陉,此后不复设置。⑥参见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志·石家庄地区分册》,内部印行本1983年版,第336页;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地名办公室《石家庄地区地名志》,内部印行本1984年版,第124页;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6-7册),人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4 532页。不过,也有方志称蒲吾县废除于贞观元年(627年),见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第80页。房山县于至德元年(756年)改为平山县,名称沿用至今。关于改名原因,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取西平、房山各一字而得名;其二,太行山延伸至此山势渐平而得名;其三,取平定安禄山之意而得名。考虑到同时还有鹿泉改获鹿、鹿城改束鹿,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⑦参见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第79页、第80页。

1940年8月即曾设置建屏县,涵盖了平山县的城东区与获鹿、井陉部分地区,于1945年撤销,辖境复划入平山、获鹿与井陉,俗称东建屏,西柏坡仍属平山县管辖。1945年11月7日,本隶属冀晋区第四专区的建屏县(东建屏)撤销,原辖境复归井陉、获鹿、平山等县。同时,又分平山县建立新的建平县(西建屏),大致以石羊沟、青杨树、郭苏、柏里一带的自然山岭为界,西部属建屏,东部属平山。此建屏县俗称西建屏,西柏坡隶属建屏县。至1958年,建屏县又并入平山县,西柏坡复归平山县管辖。建屏县系纪念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周建屏而命名,周建屏于1938年因病逝世。⑧参见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地名办公室《石家庄地区地名志》,内部印行本1984年版,第99页;李芬《“赶考”路上行与思》,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4页。

自古以来,村庄之上的行政区划多为里社。明初,曾设4乡,分别是永乐乡、温塘乡、上延乡、下延乡,考其方位,柏卜当属温塘乡。后又分为15里社,此后渐次增加6社,明代中期以后共有21里社,柏卜当属黄泥社。①明初15里社为在城社、胜佛社、义羊社、白砂社、温塘社、封城社、贾壁社、张齐社、冶里社、小齐社、白雁社、上庄社、郭苏社、黄泥社、洼里社。宣德二年(1427年)增设东关社、台头社2里社。景泰二年(1451年)又增设两河社、鹿泉社、蒲吾社、白楼社4里社。参见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清代平山县分为38庄,共708村。其中东路10庄,29村;南路9庄,110村;西路8庄,374村;北路11庄,195村。东路庄辖村较少,西路庄辖村较多,最多的是三岔庄,辖124村,占全县村数17.5%,分为南北两个半庄,分辖61村和63村。柏卜属西路黄泥庄,为黄泥庄下辖56村之一。②咸丰《平山县志》卷2《建置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略1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9页。其中,柏卜见第37页。到光绪末年,庄减少1个,村减少92个,共37庄、616村。其中仅三岔庄即减少了62村,柏卜所在之黄泥庄亦减少8村。③参见《平山县新编乡土志·地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光绪末年抄本。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起,平山县划为5区,下辖320村。西柏坡时仍称柏卜,隶属第四区,区治所在洪子店,区内共有87村,设第三学区讲演所、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公安分局等部门。[3]14民国二十六年,全县又调整为4个区,分别是白砂、南甸、郭苏、洪子店,西柏坡属洪子店区。

平山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后,全县又调整为7个区,分别为孟家庄、小觉、洪子店、郭苏、南甸、回舍、城东,西柏坡仍属洪子店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全县辖区又增为16个,分别为营里、蛟潭庄、孟家庄、庄窝、小觉、下口、洪子店、北冶、黄泥、郭苏、会口、南甸、两河、温塘、回舍、城东,西柏坡当仍属洪子店区。民国二十九年7月,又增设王泊、合河口两区,总共18个区。同年8月,城东区划归建屏县,平山辖17区。民国三十年3月,裁撤庄窝、下口、会口、王坡4区,将17个区压缩为13个区。民国三十四年10月,平山、建屏(东建屏)分设,建屏县先驻秘家会,后迁东黄泥,再迁洪子店,初辖9个区,即洪子店、北冶、小觉、家岸、营里、蛟潭庄、合河口、孟家庄、东黄泥,西柏坡属东黄泥区。民国三十五年4月5日,建屏县划为7个区,包括洪子店、北冶、扶峪、元坊、蛟潭庄、王家岸、合河口。民国三十七年9月9日,建屏县又增设第8区。④民国末期,平山与建屏交界地带的政区变化非常频繁,势难一一细究。比如,1949年1月8日建平县政府提交的《建屏县政府就申请区划变更问题致专署的报告》即显示,原平山县之会口区一度被撤销,所辖百草坪、杏树台划归建屏县孟家庄区(亦称四区),后平山又重设会口区。详情可参看《建屏县政府就申请区划变更问题致专署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一月八日),载河北省档案馆、西柏坡纪念馆编《西柏坡档案》第5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9页。

1950年春,平山、建屏两县进行区划调整,建屏县分为6个区,即洪子店、北冶、建屏、刘家坪、营里、合河口。1953年7月,设立乡镇,建屏县设96个乡。1956年8月16日,建屏县96乡合并为43个乡,1958年7月又进一步合并为24个,设立洪子店片、建屏区、孟家庄区、蛟潭庄区4个片、区,西柏坡属洪子店片。8月底,建屏县将所属乡合并为9个人民公社。9月,平山、建屏两县重新合并为平山县,下辖15个人民公社,即洪子店、柏坡、北冶、建屏、店头、营里、蛟潭庄、合河口、光宇、城关、回舍、温塘、两河、南甸、郭苏,西柏坡属柏坡公社。到1959年3月,全县又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包括城关、回舍、南甸、苏家庄、洪子店、柏坡、北冶、建屏、营里、蛟潭庄。1961年6月2日,设立岗南、古月、建屏3个办事处。6月3日,将人民公社拆分为为57个,西柏坡仍属柏坡公社。⑤57个公社分别为城关、胜佛、里庄、杨西冶、孟贤壁、东回舍、田兴、西大吾、温塘、西回舍、北马冢、霍宾台、宅北、东岗南、缑家庄、苏家庄、中石殿、柏坡、南甸、东王坡、西相公庄、王陈庄、上三汲、两河、孟家庄、唐家沟、柏岭、上观音堂、下刘家坪、秋卜洞、六亩元、蛟潭庄、上龙窝、合河口、木厂、桑元口、王家坪、小觉、上卸甲河、营里、杀虎、杨家桥、店头、瓦房头、皂户地、十里坪、大坪、中古月、青杨树、北冶、塔崖、下口、唐家会、甘秋、三家店、西峪、管道峪。7月14日,又设立9个工作委员会,分别是城关、回舍、南甸、岗南、古月、孟家庄、北冶、建屏、蛟潭庄,西柏坡属古月工作委员会。1971年1月,设古月、小觉、蛟潭庄、孟家庄4个工作委员会,城关、回舍、南甸、闵南4个片,西柏坡属古月工委。1982年1月30日,设立岗南、黄壁庄2个水库管理区,西柏玻属岗南水库管理区。1983年12月23日,设9区、1镇、54乡,西柏坡属岗南区。⑥城关镇外,城关区辖里庄乡、孟贤壁乡、杨西冶乡3乡,黄壁庄区辖黄壁庄乡、马山乡、牛城乡、上三汲乡、胜佛乡5乡,回舍区辖东回舍乡、西回舍乡、西大吾乡、温塘乡、北马冢乡5乡,南甸区辖南甸乡、两河乡、东王坡乡、王陈庄乡4乡,古月区辖中古月乡、青杨树乡、庞家铺乡、甘秋乡、王岸乡、北冶乡、唐家会乡、下口乡、塔崖乡、柏岭乡10乡,岗南区辖东岗南乡、霍宾台乡、苏家庄乡、缑家庄乡、西柏坡乡、宅北乡、中石殿乡7乡,小觉区辖小觉乡、十里坪乡、店头乡、杨家桥乡、大坪乡、营里乡、杀虎乡、瓦房头乡、上卸甲河乡9乡,孟家庄区辖唐家沟乡、孟家庄乡、六亩元乡、下刘家坪乡、上观音堂乡、秋卜洞乡6乡,蛟潭庄区辖蛟潭庄乡、上龙窝乡、桑元口乡、合河口乡、木厂乡5乡。1984年、1985年改置若干区、乡、镇,到1988年撤区并乡,全县10镇、14乡、712个行政村,西柏坡乡建置不变,西柏坡村属西柏坡乡。①10镇包括平山镇、东回舍镇、温塘镇、南甸镇、岗南镇、古月镇、下槐镇、孟家庄镇、小觉镇、蛟潭庄镇,14乡包括孟贤壁乡、西大吾乡、上三汲乡、两河乡、西柏坡乡、下口乡、宅北乡、东王坡乡、苏家庄乡、北冶乡、上观音堂乡、杨家桥乡、营里乡、合河口乡。以上区、公社的演变情形,主要参考了河北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山县志》,第83-87页。该书还称,1988年8月撤区并乡时,部分村庄更改所属乡镇,其中原属缑家庄乡的西柏坡村划入西柏坡乡,但笔者查考各种资料,均无法证明西柏坡村原先不属西柏坡乡,而且西柏坡村不属于西柏坡乡也不合常理,当为西坡。

1953年3月成立柏坡乡,乡政府驻西柏坡村,初设乡时共辖10个行政村,分别是西柏坡、东柏坡、夹峪、柏里、南庄、北庄、西沟、梁家沟、陈家峪、盖家峪。此后建平县各乡多次合并,但柏坡乡一直存在。1958年西柏坡村因修建岗南水库而迁徙,乡政府迁至陈家峪。同年8月底,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展,建屏县各乡整合为9个人民公社,柏坡乡随之升格为柏坡人民公社。1958年8月改称柏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期间县内机构多次改革,仍保留柏坡公社。同年9月25日,平山、建屏两县合并为平山县,柏坡人民公社辖区无变化。1968年4月改称柏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7年7月又改称柏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2月23日,柏坡人民公社改为西柏坡乡。1988年3-8月撤区并乡时,西柏坡乡又增加了6个行政村,分别是霍家沟、讲里、西坡、通家口、窑上、燕尾沟。2002年5月改称西柏坡镇,全镇共辖16个村。[7]26

(二)郡国

西柏坡春秋时期曾属鲜虞国,晋灭鲜虞后属晋。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起属中山国,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后属赵。秦灭赵国后,属恒山郡,西汉初仍属恒山郡。汉文帝即位(前180年),为避其名讳而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此后西柏坡属常山郡。由汉至晋,设置常山国时,西柏坡属常山国,不设常山国时则属常山郡。北魏,西柏坡属常山郡。北周宣政元年(578年),设置蒲吾郡,辖蒲吾县,西柏坡属蒲吾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蒲吾郡。大业三年(607年),设置常山郡,西柏坡属常山郡。武德元年(618年),又废常山郡。天宝元年(742年)重设常山郡,西柏坡属之。至德元年(756年)改常山郡为平山郡,至德二年废平山郡。此后不复设郡。

(三)州

九州之说,成型于战国,最初的实践则在西汉。西汉州之创设,萌芽于汉文帝时,全面推广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②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载《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第10页;《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7页。西汉设十四州部刺史,本为监察区划,至东汉而兼有行政意味,汉末成为事实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汉代至两晋,西柏坡所在地区均属冀州辖区。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397年),北魏军攻破后燕都城中山(定州)后于此设安州,至天兴三年(400年)改为定州,[8]卷106上西柏坡此时归定州管辖,东魏、北齐相沿未改。北周灭北齐后,于宣政元年(578年)分定州而析置恒州,[9]卷30西柏坡属恒州。隋开皇十六年(597年)曾设井州,西柏坡属之,大业二年(606年)废除。唐武德元年(618年)设岳州,西柏坡属之,四年废岳州入井州,西柏坡复属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井州废除,西柏坡府归恒州管辖。元和十五年(820年),为避唐穆宗名讳而改恒州为镇州。此后至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西柏坡均属镇州。

(四)府

北周推行府兵制,府逐渐演化为地方行政区划。北周灭北齐后,设定州总管府,西柏坡属之。③关于北周总管府的详情,可参看盖金伟、王鹏辉《北周总管府制度研究》,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43-50页;艾冲《论北周总管府制的创立与发展》,载《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第1期,第63-66页。隋初沿袭周制,曾分设定州与冀州两总管府,西柏坡属后者。[10]156不久,西柏坡周边又划归幽州总管府。大业初,镇压杨谅之乱后隋炀帝废除总管府制度。[10]77唐武德元年(618年)重设总管府,至武德七年改称都督府,[11]1384西柏坡周边地区属冀州都督府,不久又废除。景云二年(711年),又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西柏坡属冀州都督府。④参见王溥《唐会要》卷6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a页。但亦未持续太长时间,“以其权重不便,罢之”[12]卷37。开元元年(713年),于国都、陪都等具有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城市设府,而后数量逐渐增加,至明清完全泛化。后唐庄宗灭北凉,以镇州为北都,定名真定府,此为真定府名号第一次出现。⑤参见《旧五代史》卷29《唐书·庄宗本纪第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4页;《旧五代史》卷43《唐书·明宗本纪第九》,第590页;《新五代史》卷5《唐本纪·庄宗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页。后又有所反复,府之设置不常见。至庆历八年(1048年),又置真定府。[13]卷86元改真定路,而明清复为真定府。雍正元年(1723年),避清世宗名讳而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西柏坡属之。

(五)民国至新中国县以上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制,西柏坡属直隶省正定府。民国二年,废府设道,西柏坡属直隶省范阳道;民国三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民国十七年,废道,西柏坡所在平山县直属河北省。民国二十六年,又属河北省第十二督察区。

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所在之平山、建屏归属之上级行政区划变化较为复杂。1937年,属晋察冀边区冀西区。1938年9月,属冀西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5月,属晋察冀边区五专署。1942年2月,属北岳区第五专区。1944年6月,转属北岳区第四专区。1944年7月,北岳区分为冀晋区、冀察区,属冀晋区第四专区。1946年4月,属冀晋区第三专区。1947年6月,又转归冀晋区第四专区。1947年12月,重建北岳区,属北岳区第四专区。1949年1月,属察哈尔省建屏专署。1949年8月1日,属河北省石门专区,9月28日属石家庄地区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西柏坡仍属石家庄专署,1950年属石家庄专区。1960年属石家庄市。1961年,复属石家庄专区。1967年,属石家庄地区。1993年,石家庄地区与石家庄市合并为新的石家庄市,属石家庄市。

三、社会生活风貌概况

平山历来民风古朴,我们试图梳理平山县的相关材料,通过历史上的衣食住行来管窥西柏坡的社会生活风貌。

(一)衣

在历史上,平山曾为重要的丝绸产地,北魏赋税制度中划分有桑土与非桑土,桑土要向国家缴纳绵绢与生丝,当时桑土包括司、冀、雍、华、定、相、秦、洛、豫、怀、兖、陕、徐、青、齐、济、南豫、东兖、东徐19州。[8]卷110其时蒲吾县属常山郡,而常山郡属定州,则西柏坡一带显然也出产丝绸。宋元以后,北方地区原本非常繁荣的丝织业便急剧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棉纺织业。①北方地区纺织业转变的原因非常复杂,较重要的有章楷《我国蚕业发展概述》,载《农史研究集刊》第二册,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史念海《黄河流域蚕桑事业盛衰的变迁》,载《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黄世瑞《我国历史上蚕业中心南移问题的探讨》,连载于《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1986年第1期、1987年第2期;邢铁《我国古代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邹逸麟《有关我国历史上蚕桑业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载《选堂文史论苑——饶宗颐先生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史学通、周谦《元代的植棉与纺织及其历史地位》,载《文史哲》1983年第1期;漆侠《宋代植棉考》,载《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等。余不尽举。所以,到晚近时期,已经是“至绸缎之衣,非有婚嫁概不多见”的局面了,[14]130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在历史上也曾盛产丝绸,历史竟如此吊诡。②关于历史上的民俗变迁,近代学者有很多研究。有学者作了梳理,可参看董德英《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与早期民俗学发展》,载《民俗研究》2021年第2期。

元代棉花逐渐在南方推广开来,至明代而北方亦逐渐普及。据记载,弘治十五年(1502年),北直隶共征收地亩棉绒103753.859斤,各府中从多到少分别为真定府35 033斤1两4钱8分,大名府25 125斤6两6钱4分,广平府14 584斤15两8钱1分,保定府9 574斤8两5钱6分,顺天府9 436斤14两5钱6分,顺德府5005斤4两,河间府4647斤13两5钱,永平府345斤13两2钱。可见北直隶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仅真定一府征收之棉绒即占整个北直隶的三分之一。[15]卷24平山县亦在这样大变局中实现了农作结构和纺织结构的双重革命,棉花种植趋于普及,而衣物原材料也主要转为“本地所织之粗布”,上层人士偶有穿细洋布的。建国以后,原材料也有变化,20世纪60年代流行条绒、华达呢,70年代盛行的确良、涤卡,80年代以后面料更为丰富。

颜色方面,旧时主要是蓝、白二色最为常见,实因棉线本为白色,而蓝色最容易获取,相应地印染蓝布成本最为为低廉。蓝色染料取自蓝草,种类多种多样,蓝草的栽培与染色技术,在先秦时期即已成熟。蓝色染料与棉布的匹配度尤其好,故而棉布盛行之后,蓝色布也风靡天下。③关于蓝草与蓝色印染相关问题,可参看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276页。建国后,盛行的是国防绿,则与政治风尚——特别是“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的政治导向——密切相关。④详情可参见于兴卫《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运动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服装色彩也越来越丰富。

(二)食

民国时期,普通民众日常饮食以谷物为主,常见的有小米、大米、玉米、高粱、麦子、豆类等,尤喜将谷物制粉而食,日常多食用玉米面窝头、小米粥、杂面条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主食尤为突出者有两点:其一,与北方地区吃稻米较少不同,包括西柏坡在内的平山西部地区人们吃稻米较多,也喜爱吃稻米。曾雄生曾指出,“普通北方人不爱吃稻米,他们对食用稻米有诸多担心”,“他们既无稻米消费的能力,也无稻米消费的意愿”[15]16,22。但西柏坡地区无疑是个例外。其二,与北方其他地区类似,平山县历来种植小麦较多,但农民种植小麦主要是为了在市场上进行销售,而非自己食用,一般在婚丧嫁娶或逢年过节时食用。此种局面直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如此,县志中即称20世纪50-60年代“主食仍以玉米面、小米面为主”,直到70-80年代,吃白面才普遍起来。①参见河北省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山县志》,第812页。

蔬菜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民众越冬时,常储存白菜、萝卜、蔓菁等鲜菜,用芥菜疙瘩、萝卜腌制咸菜,间或会用盆罐小规模的培育蒜苗与蒜黄,另外还会在秋季晒制一定量的干豆角、南瓜干、干萝卜丝等。其他时节鲜菜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菠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有菜豆角、芸豆角、梅豆角等不同类型)、丝瓜、南瓜、北瓜、韭菜、青椒等,主要用作作料的葱、姜、蒜等。其中豆角、黄瓜尤为常见。如1948年6月,韩启民在西柏坡开会,午饭只有两个菜,一盘肉末炒豆角,一盘素炒黄瓜,而且她得知,中央领导人也是这样的伙食标准。午饭后,她去拜访朱德,朱德和康克清用来招待她的是几盘切好的黄瓜条,朱德还说“:你是稀客,也是贵客,今天我招待你吃黄瓜。”②韩启民《难忘的西柏坡之行》,载《西柏坡纪念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笔者按:韩启民(1917-1992年),女,河北清苑人,中共党员,河北省著名的革命家和妇女运动干部,抗战时期曾任冀中区妇救会主任、党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冀中区党委妇委书记、妇联会主任。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卫生厅厅长兼党委书记、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领导职务。

20世纪70年代以后,蔬菜种类进一步增加,较典型的有土豆、芹菜、菜花、蒜薹、洋葱。90年代以后,随着大棚菜技术的发展,反季节鲜菜的食用也显著增加了。

20世纪70年代以前民众吃肉较少,纵使大摆宴席,也是“间有用肉者,总不使之胜食气”③参见民国《平山县志料集》卷10《风土》,第98页。。战国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的地位一直远高于畜牧业,整体而言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这样民众可以利用的肉畜资源便非常有限。④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风貌之判定,可参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史》上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第75页。另可参看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见氏著《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在平山一带,历史上主要的肉食来源是猪。猪摄入100磅饲料可转化20磅肉,而牛摄入同样分量的饲料却只能转化出7磅肉,猪的产肉效率是牛的3倍。所以先民以猪作为主要的肉用家畜,具有显著的生态合理性。[16]285但普通农家养猪成本较高,主要目的是为了积肥,故有“猪是种地宝,种地离不了”之语,⑤参见河北省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山县志》,第848页。吃肉也必待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之时。在革命年代,毛泽东也很少吃肉。到西柏坡后,毛泽东运筹帷幄,用脑过度,才过几日吃碗红烧肉来补脑子。[17]106-1071948年九月会议和济南战役期间,殚精竭虑的毛泽东为了缓解疲劳,曾让李银桥给做过三次红烧肉。[18]461949年1月16日,周恩来到李家庄看望到解放区访问的民主人士,会餐时最重要的一道菜是红烧肉,当时的总务科长乔风咏为了做这道菜而专门宰杀了一头自己饲养的猪。在平时寻常人家是很少吃肉的。

相对来说,饲养成本低的为鸡,但鸡的体量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鸡蛋。猪与鸡的饲养规模在建国以后都有非常大的发展,1949年,平山县存栏猪36 783只,鸡饲养量52 601只,1991年两者数量分别为180 882只和702 415只,也反映了民众饮食结构中肉食和鸡蛋的显著增加。⑥参见河北省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山县志》,第229-230页。

相较于吃谷物而言,吃肉使得人类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更高,而营养层级越高,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导致的能量损耗越大,大致从低层级传入到高一层级,有效利用的能量平均比例为10%,这被称为林德曼效率。⑦关于林德曼效率可参见孙泳儒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208页。我国古人对此也有感性的认识,故而选择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模式,平山亦不例外。

(三)住

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诸县的住房都呈现明显的二元差异,山区多建石头房,丘陵平原地区则多建土房,平山亦不例外。

石头房通体皆用石料,墙体系用雕琢而成的长方石块堆砌,而屋顶则用剔出的大幅薄片状石板铺砌成,从侧面看房屋呈字形。地处丘陵地区的西柏坡,建房也会用到大量石材。1947年4月下旬,负责为中央工委驻地选址的潘开文等人行经西柏坡时,即注意到这里虽“房舍多为土木结构”,“但根基很好,全是石头,容易修复”[4]。在平山的西部山区还有石窑洞,其主要工艺特点是“用石垒墙。屋顶用石块圈成孤形,内抹红泥,白灰,房顶砸渣子,此房特点是原料好取,冬暖夏凉,但防震差”⑧参见河北省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山县志》,第813页。。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朱德故居即为石窑洞,侧墙与后墙通体用石头,前墙局部用青砖,前墙开三个高大的圆拱门窗,就像并排在一起的三个窑洞,系由陕北绥德的老师傅完全按照陕北窑洞的样式建造的。[19]468

当然,西柏坡的土房也很多,与平山其他地方的建筑工艺相似,“多用土坯垒墙,少数用土打墙。以梁、檩、椽、柱做骨架,上铺秫秸苇箔或小木板再抹红泥,晾干后用白石灰和炉渣或小粒石合在一起铺顶砸实。此房特点是冬暖夏凉,防震,但低矮阴暗”[4]。

建国以前,住砖瓦房的“非机关即商家、富户”①参见民国《平山县志料集》卷10《风土》,第98页。,建国后,“机关单位多盖此房”②参见河北省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山县志》,第813页。。20世纪80年代以后,砖瓦墙水泥顶房盛行。最近20年来,装饰也趋于精美,多用墙砖贴表,室内铺砌地砖。

(四)行

平山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崎岖不平,沿着山川河流自然形成许多蜿蜒山路,传统时代虽有役畜可代步,但普通民众出行更多还是步行。1960年3月,因修建岗南水库而西迁到山西榆次刚一年的平山移民即先坐火车,再徒步上百里返回故里,回忆文章中的描述如下:

1960年3月30日,风雨交加的一个黄昏,一群群衣服褴褛,面黄肌瘦,肩挑身背行囊扶老携幼的人群,一步一颠地行走在平山县西部崎岖的山路上,这是一年前迁徙到山西省榆次市郊等地又返回故里的677户2 561名移民,他们变卖了所有家当,凑钱买了火车票,从岩峰火车站下了火车,步行百十里路回故里,他们行走艰难,感慨万千。③参见康清祥《十万移民大搬迁》,载平山县政协《大搬迁——平山县水库移民纪实》,第30页。

另有名为《当扇子》的民间故事,主人公到西北大山中寻找妻子时,也是步行,“走哇走哇,鞋磨烂了,钱花光了,总算来到一座黑紫老山里。这时,天渐渐黑了下来。他累的四肢无力,口干舌燥,肚里也一个劲儿的唱洋戏儿”④参见河北省平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平山民间故事选(二)》,内部印行本1986年版,第195页。。

如前所述,传统的农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重较低。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役畜饲养规模不断缩小,而役畜结构趋向小型化,直观表现便是驴的日渐增多,另外,与驴密切相关的骡的使用也逐渐增多。⑤关于华北役畜饲养结构变化,可参看赵九洲、宋倩《古代华北役畜饲养结构变化新考》,载《中国农史》2015年第1期。民国时期,依旧是“行则普通多骑驴、骡”⑥参见民国《平山县志料集》卷10《风土》,第98页。。民间故事《加封三级的县官》中管蚂蚱的二神是“穿黑衣服,戴黑礼帽的人,骑着一头黑叫驴”,神仙的坐骑居然是叫驴,可见民间用驴较多。《天桂山的传说》系列故事中《狐仙庙》主人公罗三“成年累月赶一头小毛驴,从山上驮木炭,到镇上换些米面、油盐拿回来糊口”⑦参见河北省平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平山民间故事选(二)》,第212页,第180页。。亦可见驴在民众日常生计中之重要。当然,马车也还在使用,如1948年6月,担任献县县委副书记的韩启民回赴西柏坡准备出国参加国际民主妇联代表大会时,行至平山县郭苏村,自郭苏村到东柏坡的18里路就乘坐了马车。[18]110

传统时代,富家还会乘坐畜力车或人力轿。关于人力轿,县志称:“轿用木制作,周围以布障住,前有布帘,左右有小窗。只有富户人家出门乘坐,贫民百姓只是娶妇嫁女时租借使用。建国后,轿绝迹。”⑧参见河北省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山县志》,第814页。其实,坐轿习俗的兴起,也反映了畜力的不足,无法大量使用畜力,只好更多借助人力来代步。

农作生产中,田间驱动农具也往往依赖人力。1948年春耕时,朱德曾帮田间劳作的民众拉耧,“家住滹沱河边的老农刘永久和儿子去播种,遇到了朱老总。朱总司令要帮他们拉耧,警卫员再三劝阻,总司令执意要拉,慌得刘永久连连推却,但经不住朱总司令一再坚持,还是退让了。朱总司令搭上套绳,迈着拉耧特有的步伐,稳健有力,一连拉了七八趟”[18]70-71。亦可见人力之重要性。

民国时期,自行车已传入,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盛行,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代步工具。前述韩启民奔赴西柏坡时,到达郭苏村之前全程骑自行车,她与通讯员柳英各骑一辆自行车从献县出发,先到驻饶阳县的冀中区党委报到,再一路骑行经辛集、过晋县、到石家庄,继续骑行至华北局驻地平山县郭苏村。[18]109-110骑行总里程当在254.4公里以上。⑨笔者据百度地图测量,献县至饶阳直线距离34.9公里,饶阳至辛集直线距离55.4公里,辛集至晋县直线距离17.7公里,晋县至石家庄直线距离47公里,石家庄到郭苏村直线距离99.4公里,合计254.4公里。实际当时并无公路,骑行路线当循山川便利而进,不可能完全走直线,实际行程当不止此数。革命者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令人感佩。

独轮车、双轮排子车则是日常短途运送货物、粮食、粪土等事物的重要用具,解放后日渐普遍。随着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通往县城方向的长途客车逐渐增多,乘坐客车的人也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轻骑摩托车颇为常见。21世纪以来,电动自行车又极为流行。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改善,私人小汽车的保有量也迅速增加,早期常见的是用客货面包车来为小商店进货,也经营客运,而后则更多是纯粹的个人代步之用。而且随着西柏坡高速公路等干线公路建成通车,通过自驾前往西柏坡的游客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对西柏坡的社会风貌也有深刻影响。

要之,西柏坡的村落格局、行政区划、生活风貌为西柏坡历史的演进变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相关问题与华北其他区域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同时又有显著的独特性。上文就相关问题作了粗线条的梳理,为后文的深入探讨张本。

猜你喜欢

平山县西柏坡
平山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育雏
平山县主要林果有害生物的发生及防治
快乐阅读 伴我成长——平山县图书馆 “2018 全民阅读-书香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侧记
创新视域下石家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风雨西柏坡行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执政“赶考”的永恒法宝——西柏坡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当下启示
走进西柏坡
西柏坡——毛泽东最后的一个农村指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