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时代意蕴与体系建设研究

2021-02-01陶庆才庞春阳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培育

陶庆才,高 杨,庞春阳

沈阳医学院学生处,辽宁沈阳,110034

高校秉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与发展潜力,其中人才培养乃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根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各领域与各要素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即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动,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必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根本任务,要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战略部署,成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人才培育整体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理论意蕴。

1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

1.1 彰显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定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新理念与新思想,这也是我国各教育阶段、教育载体亟须在实践中完成与落实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必须将“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强化道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凸显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特征。“三全育人”在理论内涵与行为机制上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1],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能够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落实在人才培育的各个环节,强化了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三者相互支撑、不可分割,成为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的重要方式与保障,充分彰显了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立德树人’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依据”[2]。

1.2 满足“双一流”高校人才培育的目标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国家战略,瞄准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根本落脚点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日益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识[3]。国家政策的宏观引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前沿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不断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三全育人”模式注重人格素质、心理品格与思想品格教育,强调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整体培育,在空间上、时间上实现了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符合全面发展与协同育人的理念要求,凸显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更加满足“双一流”大学建设对人才培育工作的质量要求。

1.3 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在新的形势与要求下的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的教育活动。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育人价值乃是基本要求。“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并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与专业知识增长有机结合,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强调”的突兀状态,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思维,推进了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面协同一体化育人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价值。

2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现实问题

2.1 “三全育人”角色履职的功能缺位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参与到人才培育过程中,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不同角色的职责与任务,全员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师与学生等。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的人才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面,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但这基本上都被认定为高校自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家庭在孩子上大学阶段对其的教育投入甚少,社会也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约束,缺乏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践育人环节存在缺失,而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其自我的独立意识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较为薄弱,没有将自身视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同高校“三全育人”的理念与模式不相符合,也难以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新要求。实际上,“三全育人”工作的重点在“全”,依赖于各办学主体与要素的投入与协同关系,而当前在“全员”投入、“五育”并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必然影响“三全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2.2 “三全育人”协同过程的衔接断裂

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是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内在要求,形成培育的协同发展机制十分重要。“从高校发展的角度而言,‘三全育人’注重整体功能,强调各个部门和岗位协同育人,要求部门之间去‘形 式主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黏合剂’和‘催化剂’。”[4]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乃是各部门协同合作的交汇处与根本落脚点,但在“三全育人”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单兵作战”的现象,由于职能所系,教务与学工部门成为了育人机制改革的“集散地”,而其他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尚未建立有效的协作与分工机制,没有体现出“三全育人”改革作为高校整盘棋的系统改革视效。“课堂内外资源的整合还不够,‘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教学、‘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活动、‘第三课堂’的网络育人等教育环节之间的融合仍存在壁垒。”[5]此外,高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的融合断裂现象,例如,学生双休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生寒暑假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生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等,这就使理应处于闭合链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链条断裂、环节脱钩的现象[6]。

由于不同教育内容在衔接上存在障碍,造成“三全育人”的效果不佳,同时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也存在融通不畅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陷入孤立状态,难以达到预期的人才培育效果,这些现实中的间断性、偶发性与断裂性的挑战,严重影响了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育质量。

2.3 “三全育人”工作的导向偏差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外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大,这无疑增加了人才培育的难度。高校在调试与改革过程中需要认识,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发生哪种迁移,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核心任务不能变,这也是“三全育人”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使命。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大学生需要在高校求学过程中练就的能力可谓“乱花渐欲”“供不应求”,比如创新创业、安全教育、科研项目等,这些在显性维度上比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受用与重要,形成了高校师生大力“追逐”的行为导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如何分清主次矛盾关系是高校在人才培育实践中解决重心偏移的首要任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模式的价值体现,也是执行中的难点与挑战。而究其根本则在于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不足,缺乏必要的“思政育人”意识,对于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挖掘能力有限,无法激发课程的创新活力,难以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力、吸引力的“金课”或特色项目,造成“三全育人”工作的低效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引发了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抵触,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建设的不足。

3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举措

3.1 建立多元主体联动错位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内在价值,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与理清“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内涵,明确多元要素联动的重要价值,主要是要发挥社会、家庭、高校、教师及学生每个主体的价值,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人才培育中的功能地位,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格局。

在当前各主体功能缺失的前提下,高校要承担衔接的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多元要素联动错位发展机制,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与任务分工,以人才培育质量为落脚点,给予各教育主体不同的功能属性,尤其是要解决思想政治的多元领域渗透的问题,有效解决高校在人才培育中“唱独角戏”的局面,激励各教育主体深度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从而带动整体大学生人才共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高校要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发展中扮演积极的串联角色,保持好同其他两大教育系统的联系,发挥有效的沟通桥梁作用,利用信息平台、寒暑假走访等方式同学长家长、实习单位负责人等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引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筑协同育人共同体。此外,高校要适时引导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组织优秀校友和企业家开展讲座、组织文化场馆见习参观等活动,真正实现人才培育的全员参与。

3.2 构建“三全育人”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有力保障。高校要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事关“三全育人”内外部的各要素,在探寻与形成多元要素协同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打造“三全育人”命运共同体,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关联与约束。

顶层制度设计是制度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包括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的搭建,要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必须进行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建设。首先,高校要同社会、家庭以及内部的教师与学生做好责权利的制度性分配工作,形成以制度规范行为的运行机制。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形成内外部课程有效衔接的制度引导,尤其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7]最后,高校要构建有效的评价制度,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3.3 强化“三全育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真正落地实施,关键要看执行者的能力,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从理念到行动上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师德与整体素养,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8],让其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示范与榜样作用。

首先,要树立思想政治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有效培训与激励机制,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操盘者能够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将“三全育人”教育贯彻整个培育过程,强化教师思想引领和责任担当,提高立德树人的工作水准。“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中,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主导力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拥护者、实践者”[9]。

其次,对于其他专业教师,高校也要明确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掌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打造一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师资团队。

再次,打造服务“三全育人”的师资队伍重在管理,高校在强化各类教师素质培训的同时,要做到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价,落实各类教师在引导学生思想发展、学业辅导与实践指导中的职责要求,注重以管理服务育人,强化监督考核,将服务质量与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教师岗位能力的核心标准。

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三全育人”的价值标准与内涵要求,保持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凸显政治功能,如开展党员榜样宣传活动、建立完善评议考核制度等,为各类教师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实现教书育人同基层党建工作的融洽对接[10]。

3.4 激发多彩校园文化的全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1]。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文化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隐性利器。文化的塑造作用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能够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培养学生健康道德品格、良好心理状态、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而重要的作用。”[12]文化在无形中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有着深刻影响,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的内在要求,更加依赖于多彩校园文化的全育人功能发挥。首先,高校要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出发,制定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拓展校园文化外延,尤其是要延伸至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与品牌力,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凝聚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质,并将其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精神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再次,高校要积极打造“互联网+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构建安全、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夯实人才培育的线上资源保障。

最后,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联接,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化,提升学生的品行与气质。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培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