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2021-02-01严莹
严 莹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身体力行,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从实践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与经验,人类得以持续到今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新的要求,劳动教育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是落实与发展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意见》,教育部向全国各个省市教育机构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并规定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可以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不仅需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2]。现阶段,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劳动课程实施大打折扣,劳动教育者观念薄弱,劳动教育实施缺乏支持等问题[3]。因此,研究分析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提出能够推动与落实路径的保障措施,以便能够从小就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一、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组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陶行知提出,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培养与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立能力,并且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事物的科学真理,并了解到劳动者的辛劳喜乐[4]。生活是劳动教育的活力源泉,为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功能,必须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以实现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5]。
(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重视劳动课程建设
《意见》提出,应在学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指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课时不应小于1课时/周。虽然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劳动课程,但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校的劳动课程被边缘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学时,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并且以学生安全为缘由,以课本、说教、图像文本等方式代替劳动教育实践。因此,学校进行全面、系统、高效的劳动课程建设十分必要。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组织教师研读有关劳动教育的国家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着力研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着手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借鉴先进典型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在课程开发方面,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收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资源,并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涵[6]。比如,具有科技创造、民俗传承和手工制作等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针对大部分学校现有的劳动课程形式化的情况,积极开展劳动课教学研究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地。同时,劳动教育课程不能仅仅体现在课程表中,一定注意把课外时间利用起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例如,根据学生阶段特点,在时间上进行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开展劳动日或劳动周等活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开展为期更长的劳动月活动。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改进与完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个方面,进一步建立起评价内容细、评价方法活、评价手段多样、评价原则求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及家长的寄语评价、学校展开全校评选活动等评价方式,进行“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评价[7],建立起“全维度、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意识构建和劳动行为落实,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发挥家庭基础作用,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正确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劳动教育幸福感和认同感。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许多家长对子女娇惯、宠溺,不让学生参加家里的家务劳动。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出发点,不在于劳动效益,而是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8]。劳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单打独斗”,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协同合作才能形成强大的劳动教育合力。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的观念。
凡事预则立,开展家务劳动要有主题、有计划。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并不是看孩子干了多少,也不是注重劳动效益如何,而是需要培养孩子的综合劳动能力,让孩子能够在未来社会上有自立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家里以“劳动+感恩”为主题,开展“每天10分钟家务”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家务劳动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劳动意识,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可以从事刷碗、扫地、自己整理书包等较为简单的劳动[9]。当学生步入初中阶段后,可以展开劳动技能较高的活动,从事拖地、整理衣橱、学做一道菜等家务劳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下,很多学校开展“厨房我做主”等相关主题劳动活动,家长与学生一起制作美食,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与合作,通过长时间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学会感恩,培养主人翁意识。
(三)发挥社会支持作用,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社会是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校外课堂场所。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劳动教育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社会公益活动是中国优良文化的延伸,通过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选择适合学生的公益活动,共同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审视与反思,从中提升自我。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公益劳动实践活动。比如,以“劳动+责任”为主题,走进社区、养老院、企业等,进行清扫卫生、作宣传、动手操作等志愿服务,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在不同路段进行清扫工作,并在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日记、活动体会、作文分享等形式,将所学所想所感与大家共同分享,增强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附近的农场、果园合作,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生产劳动,深切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与工厂企业合作,建立工业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体验,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志向。同时,让劳动模范进课堂的方式,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二、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
劳动教育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程,从小历经劳动磨炼,能够使我们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劳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能够确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得以顺利实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需采取相应的劳动教育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队伍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学校应积极构建多元协同、系统高效的劳动教育课程,提高全校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水平。目前,从事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是由学校的学科教师、团队干部等兼任,尽管参加一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培训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系统性培训,在工作中难免会忽视对学生劳动教育认识的培养。同时,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并没有建立劳动教育相应的奖惩机制,劳动教育培养与学生考试、升学等无关联,与教师的教学指标、教学质量等不挂钩,导致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土壤,只能长期处于教学角落边缘。教师作为开展与提升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等,都对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分配专业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建立与劳动教育相应的教师奖惩机制,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
(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教育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理解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实现创新。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学校和家长都普遍重视学习成绩,而对劳动教育关注不足。父母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全面照顾学生的所有方面,包括穿衣吃饭等,剥夺了学生劳动的权利,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0]。久而久之,学生严重缺乏自理能力,不懂得自强感恩,甚至形成以体力劳动为耻的错误观念。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劳动中收获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好比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它也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改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中,以家长为辅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现如今,劳动教育不再是原有单一的劳作,也不再是学校、社区开垦土地让学生进行种植,而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经济等条件,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展开劳动教育[11]。不仅需要关注在校内开展的劳动教育,而且应结合丰富的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开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校外劳动实践方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辟出与学生日常实践相融合的劳动体验区,加大劳动教育活动中心的建设,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创设校内外劳动服务基地。从小培养,通过从学习自理,培养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领,尝试创造性劳动,直到形成精益求精的品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校还可以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基础服务等环节,引导学生融入这些生产活动中,增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学校劳动教育的场地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学校周边的工厂、农场、果园、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相对完善的劳动实践基地,配合学校的理论教学,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随着劳动教育地位的提升,学校、家长和学生逐渐改变原有观念,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价值。基础教育阶段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采取有效措施,践行劳动教育,持之以恒抓好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扎根学生心中,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