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困境与建设路径分析

2021-02-0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政治思想

林 秀 君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具有先锋引领力和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探索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内容和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世界范围社会思潮激荡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全球化引发的制度价值冲突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经济、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利用的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但全球化也是“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积极推进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全球化:一方面,以“人权”“民族”问题横加干涉我国内政,企图摧毁马克思主义和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输出,大肆宣传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政治主张和生活方式。“全球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作用是通过它使其看上去非常有益和不可阻挡来减少这个过程的阻力。”[3]个别高校教师用西方的“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作另一番政治制度解读,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严重误导学生的政治立场,丧失政治方位。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价值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摸索逐渐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但“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诱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极强占有欲望,滋生出个人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倾向”[4]。市场的逐利性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负面影响下,一些高校教师盲目追求功利主义,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视国家意识,缺乏责任担当,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出现淡化政治倾向,排斥意识形态教育,只关注自身业务发展和收入,不关注国情民情,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缺失。

(三)网络新媒体扩散的思想价值冲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流通的路径,重构了信息传播的结构,打破了时空界限,使信息交流更快捷、开放、及时、交互和虚拟,赋予了大众自由表达诉求的权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信息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真伪更加难以辨别,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影响力更加难以控制。西方反华势力更是利用新媒体工具的扩散性和隐蔽性,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颠覆。一些高校教师在面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有的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不及时向学生作出回应并加以引导[5];有的教师甚至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大肆宣传西方的“人道主义”,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帮凶。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理念偏差

十八大以前,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采用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校党委协助校长开展高校管理工作。这种行政管理体系忽视和弱化了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基层教师党组织更是形同虚设,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走向官本位制,行政权力大于一切,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导致一些教师盲目追求行政权力,官僚主义现象愈演愈烈,“权威”思维充斥校园。

(二)工作理解存在偏差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定了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制定了党建工作责任制。但是在基层教师党组织中,由于受到长期“行政化”的影响和对两个根本性问题理解的偏差,部分高校只关注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却没有认识到教师意识形态对学生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虽然把党员教师作为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但是却把非党员教师(包含台湾教师)排除在外。绝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建立意识形态追责问责机制,二级学院和基层党组织只有贯彻执行责任,却没有执纪问责权力,职责严重不对等。

(三)教师自身思想偏差

高校教师经过长期的专业系统学习,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接受新鲜事物快,但这也会导致一部分教师思想产生偏差:有的教师只专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追求职称晋升和赚取科研经费,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甚至在课堂或网络媒体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或诋毁之类的言论;有的教师受到西方消极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侵蚀,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等,理想信念淡薄,甚至在学生群体、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党员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学习挤占了教学科研时间,排斥思想政治学习,甚至羡慕非党员教师没有政治学习任务。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各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角力场。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教师意识形态事关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所以,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教师意识形态工作。

(一)明确顶层设计理念,与内涵式发展互助共生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是人的精神食粮。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各种看法或观点,如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法律等观点,是文化的一个属种。作为特殊经验形态的文化,意识形态建设本身就属于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建设也会促进意识形态的建设[6]。因此,高校内涵式发展与意识形态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1.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教育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确定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地位,高校党委要牢牢掌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只有增强与确保教育主体和校园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打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意识形态环境,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同时又是宣传工作者,负有向学生和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任务使命,需要承担起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责任。因此,高校各级党委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本单位教师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工作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载体,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强化思想引领,培养教师的政治责任感。既要常讲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自觉审视自身,及时纠正思想问题,又可以通过开展教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学习交流会、竞赛等,润物细无声地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各级党委要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主体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究,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促进意识形态工作与学科建设同向同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专业的理论优势和研究优势,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先锋队伍,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更是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就需要加强学科的意识形态建设,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转变学科专业建设导向,以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研究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为抓手,培养专业教师的课堂思政教学能力以及思政与专业研究相融合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科人才队伍的意识形态建设成效。

(二)强化理论学习武装,筑牢教师意识形态思想防线

1.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理论学习是高校教师保持先进性的自我要求。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政治引领,把理论学习纳入教师培养体系,与其他教育培训互生共长,营造高校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增强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指导性和融合性。通过常态化的理论学习,促使教师形成思想自觉性。

2.促进学习内容丰富化专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不懈”:一是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四是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7]。高校教师承担着神圣的教育使命,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高校教师首先要秉承育人者先受教育的理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打好师德厚实底色。读原著、学原文,由浅入深、深学细悟,结合专业特点,细挖思政元素,打造课程内涵式建设,寻找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发挥创新凝聚力的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专业创新应用的学术研究,使思想学习与专业教研融为一体,互相协调共促发展。

3.创新学习形式多样化灵活化

高校教师要认真读原著、悟原理,以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恩格斯指出 :“研读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歧途。”通过二级学院和基层党支部举办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小组、自学等方式开展理论学习,让教师能够静下心、坐下来,通读原著,通过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促使思考更加深入;通过典型事例的交流与解析,循序渐进提高教师意识形态研判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在学习理论上,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二级学院和基层党支部要及时聚焦主题主线,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红色资源,通过现场体验式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思想深度的提升。

(三)关注工作目标,提升教师意识形态能力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就是要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意识形态能力。意识形态能力是运用集合观念辨别、引领社会主流意识的能力水平。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更多是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相关,是基于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能力的组合。要求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观上要有意识形态的自觉性[8],客观上要具备相应研判分析力、示范引领力、凝聚创新力等综合意识形态能力。

1.提高思想自觉性

思想自觉性指教师要明确政治站位,清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并自觉承担传承责任。当理论学习筑起思想防线,其思想就具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9]。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只有坚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才会拥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其次,要及时补足精神之钙。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交流常态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教师也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做到学而思、学而信、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与至信,用理想之光照亮教育之路,用信仰之力孕育祖国接班人。再次,要把稳思想之舵。高校要帮助和引导教师从政治上把握正确方向,提高政治站位,高举旗帜,守住阵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把“两个维护”内化于心,敢于直面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暗礁与巨浪,在意识形态激流中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稳思想航标。

2.增强研判分析力

研判分析力是指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时,能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判断意识形态倾向并理性应对有效引导。首先,要有研判能力。在面对当前风涌云动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媒体格局,面对各种现象、热点、舆论时,既能够分析表面现象,又能够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其隐含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渗透。其次,要有政治敏锐性。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等传播途径攻击主流意识、美化西方社会,向校园进行思想渗透时,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保持清醒头脑,不受误导与诱惑,增强政治定力。再者,要有应对能力。面对纷杂的思潮与舆情的影响,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主动承担批驳错误言论、揭示真正面目、壮大正面宣传的任务。

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需要深厚的政治思想理论功底的,在使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为常态制度后,接下来就是要增强教师的研判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各种西方思想渗透实例的介绍与分析,让教师清醒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政治敏锐性,引导教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判断现实中的各种现象、焦点问题等,坚定爱国信念,敢于发声,引导正确言论。

3.发挥示范引领力

示范引领力是指自觉践行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勇于担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实现价值抉择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者。作为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自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持之以恒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保持爱国主义情怀。其次,教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能够利用课堂内外等各种教育渠道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意识形态环境,引领筑牢校园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掌握校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再者,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者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以实际行动彰显爱国情怀,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高校要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唤起教师对教育使命以及自身言行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让教师自觉审核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与行为表现,严格规范与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示范者和引领者。通过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宣传正能量,弘扬师德,加强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厚积职业道德,做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合格系扣人。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通过结对子的方式,提高非教师党员的党性认识,弘扬爱国主义,坚守初心使命,共同为学生系好第一粒纽扣。

4.发扬创新凝聚力

创新凝聚力是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影响力,能够在学生中凝聚共识,担当立德树人、践行时代育人使命的能力。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0],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力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研究[11],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不同专业领域的运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

高校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爱国主义与专业教育教学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竞赛和课外活动等,引导教师重视并主动承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专业教学的传播任务,创新专业教学与研究,以实际教育教学科研行动来践行爱国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四)构建问责机制,加强阵地管理

高校党委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管理。只有通过实现问责过程与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对接,才能发挥意识形态工作问责制的最大效应。一是高校党委要明确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责任清单,明晰工作职责与分工,为失责行为的责任追究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强动态监督,不定期督查各级党委是否落实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与督导工作,加强校园网络新媒体的意识形态监管与宣传工作,巩固风清气正的校园意识形态文化。三是高校各级党委要多方位关注教师思想动态,定期针对教育系统内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对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师基层管理组织、教师党员等的思想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师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五)建立长效制度保障,巩固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高校更要加强长效制度建设,保障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一是要审时度势,完善制度。高校要全面审视在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上的空缺,特别是意识形态还没有覆盖到学科建设、人才评价等方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短板,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二是要发挥制度实效。高校各级党委要推进和落实意识形态长效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人才引进、教学和学术研究等的严格作用效力,提高制度在教师意识形态方面的警示力。三是强调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交锋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新的变化[12],这就要求制度要紧跟节奏,结合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完善和优化。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