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高师院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与学习策略

2021-02-01

关键词:院校素养传统

冯 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1]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种方式方法,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加强了对学生传统经典阅读的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扩大了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尤其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突出了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语文课堂或阅读指导课程中开展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内容。作为与之相延续的大学阶段,应一以贯之,让经典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好习惯。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师院校的学生更应保持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热情,研究经典作品,积累经典阅读量,让经典阅读促进其专业成长,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寻求与传承要求。

一、传统文化经典的范畴

传统文化经典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如国画、中医、传统戏曲、儒家经典名著等都被认为属于该范畴。它是一个外延涵盖较广的概念,在每一具体领域中都有典型的成果、著作呈现。目前,一些中小学开设的国学校本课阅读内容主要有《诗经》《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偏重文学启蒙的作品。

传统文化经典涉及到几个核心词汇,如“传统的”“独有的”“对国人影响恒久的”“文化学术的”等,它们分布于文学、艺术、医药、哲学、体育等多个领域。具体来说,如文学领域的《诗经》《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传统诗词曲赋等,艺术领域的国画、书法、京剧等,医药领域的针灸、中药等,体育领域的太极、武术等。上述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本文所论述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范畴,主要涉及文学领域内的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二、高师院校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世界并肩同行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之融入,更需要有鲜明强大的文化内涵来展现民族的特征与魅力。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每个中国人都需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熔铸于血脉之中,让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教育的进程,传统文化经典已成为高师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主题之一。高师院校的学生细读传统文化经典,能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之源,精神之根。正像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成为西方精神之源一样,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大学生只有细读经典,才会熟悉自己民族的性格,了解自己民族的精神特征,延续自己民族的血脉传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会让大学生感到中华民族生命力的强大,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的神话故事,时常提醒着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的强劲韧性、顽强的抗争精神;先秦诸子的哲学智慧,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不竭源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唐诗宋词,让当代大学生在领略诗词之美的同时,更深切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在世界各国竞争合作的大环境中,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应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应认识到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了解经典、认知经典,提振精神力量,以昂首挺胸的姿态面对未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当代大学生。

(二)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其核心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它更关注着人的“情感和精神”,强调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对个人来说,人文素养可以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充沛力量;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的丰盈是民族精神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方面,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学阶段,部分学生更偏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很容易忽略人文素养的培育,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相对缺失,如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协调能力较差;自律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明辨是非能力,等等。从长远来看,人文素养缺失会引起诸多问题,例如,近年来在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精神和心理日益增多的问题、“高智商、低情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师院校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深切的家国情怀,使之成为有宽阔胸怀和高远境界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经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是历代智者、有识之士的思想文化精髓,它能够让学生更为直接地触碰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的核心。纵观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投入到振兴中华的伟大洪流中,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季羡林、钱钟书等,他们能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正是这些从小打下的传统文化基础,他们才具有了博大的家国情怀,纵然学于海外,他们也不忘自己的根,学成之后跨越千山万水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纵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也保持着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丰厚的传统文化经典滋养着先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对祖国更加深情、对人民更加热爱、对世界更加宽容;格局更加宏大、眼界更加高远、心胸更加宽广。因此,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能够涵养学生们的心灵与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对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师为学的必要储备

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019年全国采用的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在小学语文一年级教科书的编排上打破了以往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顺序。学生入学第一单元第一课便是汉字学习,打开本课映入学生眼帘的便是6个特大号黑色楷体汉字“天地人你我他”,这样的编排会让学生对中国汉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终身难忘;第二课内容是“金木水火土”,带有鲜明的本民族文化特征;第三课是“口耳目”,里面的插图是国粹京剧的脸谱和戏剧人物形象,课文内容还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样的传统启蒙教育内容;第四课是“日月水火”,在生字旁边以图片形式呈现,向学生介绍汉字造字方式;第五课是“对韵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学韵律对仗之美。所有内容都是精心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牢记我们说的是中国话,写的是方块字,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明,以此加强学生对“根”的认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高师院校以服务基础教育为根本,是为基础教育培育师资力量的。作为高师院校学生,要了解基础教育尤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和传统文化修养[2],特别是高师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优秀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与储备,丰富自己的人文修养,奠定未来从教的基础。只有储备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量,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在未来教学中才能对文本做出深刻正确的解读,才能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做出辨识甄选,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完成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使命。

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与学习策略

(一)泛读与精读

高师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与学习。如蕴含深刻传统思想的《论语》《大学》《中庸》《庄子》《老子》《孟子》等,代表不同时期文学成就的《诗经》《楚辞》、乐府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如果时间充沛,都可以广泛涉猎,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跟随不同文字的叙述体验不同的思想和视角,让眼界更宽阔,思维更全面,看待事物的视角更丰富多样,处理事情更加客观公正。

学生对经典阅读的范围上,应该避免严格的条框限制。在阅读经典原著的同时,还可以多看些经典评论,如《人间词话》《文心雕龙》等。阅读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喜欢史部,可以通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对于大家关注较少的,可以利用闲余的时间进行简单翻阅,浏览其目录或者是序言,了解其大致内容,切实感受书籍的类型、语句等,如《周易》《山海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经典阅读在于熏陶,可以浸润,可以浅尝,于各种方式中都会有所收获[3]。

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还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精读。精读要求细致研读,把书中语句读明白,琢磨书中的思想,掌握内容,揣摩意蕴。可以参看一些相关研究的文章,理解书中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且能够针对书中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真正达到对所读内容的精研细品。这样一种读书的方式会使自己感到真正拥有了一本书。精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类书或几本书,甚至一本书。精读一本书,不仅要反复阅读原著,同时还要阅读相关译注、书评及相关研究文章。例如,喜欢读《诗经》,首先要选择经典的译本,如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熟读《诗经》,还要掌握《诗经》的一些基本方面的问题,诸如成书、版本、篇目、地域、分类、内容、《诗》序、《诗经》注等。每个人至少心里应该装有一本细读的书,让它成为奠基,由此会生发出一些生长点,由一篇带出多篇,由一本带出多本,作为基点,它还可以辐射贯穿到未来的阅读[4]。

(二)背诵与讨论

对于经典的学习,可以借鉴古人读书的方法,适当背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传统经典的精华部分进行背诵,如喜欢《庄子》,可以背诵庄子作品其中一篇或其中一段;喜欢《论语》,可以选取其中的数则,或者选取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分类记诵;喜欢《老子》,可以选择其中自己感触较深的段落记忆,等等。部分教师在本科生的国学选修课上对学生做过背诵的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篇章段落,可长可短进行背诵。课前学生进行展示,当流利地背诵出经典古文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进而鼓励学生把记诵内容要时常复习,活学活用,在日常交流和写作时可加以引用,增加知识积累,使之相伴终生,让经典提升个人的精神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师院校的学生还可以组成读书小组,适时进行交流讨论。学生们喜欢的经典不尽相同,彼此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一些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传统经典的人物形象分析、传统经典与现代文化如何结合等;或建立学习社团和沙龙,通过各种方式构建经典诵读环境,创设和营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氛围。

(三)精选与提炼

作为高师院校的学生,经典阅读要与未来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目前,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国学阅读校本课程,部分班主任还利用晨读和阅读课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高师院校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到中小学做一些相关调查,了解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所学与一线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使自己的经典阅读更有针对性,为未来教育教学做积淀,实现高师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目的。待有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之后,再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恰当、正确地选取和解读,才能博观约取;当传统文化经典文本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各种教学方法才有依据,才能相应而生。针对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经典启蒙,高师院校的学生可以精选与未来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增强目的性。例如,面对未来的小学教育,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蒙学经典的阅读,如《弟子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面对初高中的语文教育,师范生可以侧重阅读一些经史子集各部的读本,如《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史记》《庄子》和各类诗词集等[5]。

传统文化经典虽然魅力无限,但毕竟年代久远,一些思想或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合,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学会辨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吸收它的精华,又认识到它的局限,在取舍中与时俱进。

厚积薄发,方可滋兰树蕙;含英咀华,才能怡心豁目。高师院校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悄然继承“民族文化血脉”,找到精神家园之根,在深厚广博的优秀典籍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在传统与现代中继往开来,这是从事未来教育事业的职业要求,也是顺应形势发展的时代呼声。

猜你喜欢

院校素养传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