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语境修辞机制

2021-02-01高璐璐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陌生化意蕴

高璐璐 吴 昊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锦州 121013)

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恶之花》力图呈现修辞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这种修辞效果的实现与语境密不可分。本文将从语境的角度探讨《恶之花》的修辞机制,即语境修辞机制。

一、语境修辞的陌生化

在《恶之花》这部诗歌集中,波德莱尔把反常的表达融入诗歌创作中,增强了语言内在的矛盾性和含混性。创作改变了平铺直叙的语言形式,运用象征、隐喻、反讽等修辞手法,不仅呈现多元化的修辞状态,也达到一种新颖、独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这种陌生化的修辞效果是在语境中实现的,且人们也需要在语境中探讨晦涩的语言,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新奇形式背后的内在意蕴。

(一)运用了鲜活的隐喻,给诗歌注入新的血液。维姆萨特说过:“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喻体如何说明主旨,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产生什么意义。强调之点可能在相似之处,也可能在相反之处,在于某种对比或矛盾。”[1](P351)波德莱尔的隐喻比较符合维姆萨特心中理想化的远取譬形式,喻体和喻本之间的距离较远,差异较大,两者并存在同一语境中就能产生充满张力的陌生化效果。在《七老翁》这篇诗歌中,“七老翁”这个意象本应该是七位年迈、和蔼、睿智的老人形象,但在社会背景下,波德莱尔却用“七老翁”隐喻成威胁着人类发展和思想进步的“七种凶恶势力”,这就加深了词语意义的延伸和扩展。作为这首诗歌中的“诗眼”,“七老翁”这种本该“风平浪静”的隐喻,却在语境修辞的作用下掀起一番起伏的波浪。在这拥挤的都市里,幽灵在白天就如此猖狂,行人带着神秘感行走在街道上。幽灵在白天出现使人们产生好奇。作者把幽灵隐喻为无所事事的人,在社会背景下,人们无依无靠,流离失所,像幽灵般寻找着自己的出路。老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宁静的氛围,他的目光带有杀气,冷若寒霜,还有像剑一般的长胡子,在街道中步履阑珊地行走着。老人冷漠的态度正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样,能深深地扎在人们心中,紧张感油然而生。可见,隐喻的修辞伴随着整篇诗歌,让人们产生好奇的心理。在上下文的作用下,诗歌带有新鲜感的“活”的隐喻。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时运用合适的语境把象征手法放入其中,增添了诗歌中的“陌生化”效果。由于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焦虑和不安的生活状态,给法国带来死气沉沉的负重感。波德莱尔看到这种病态的社会生活,向社会发出自己内在的心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波德莱尔通过整首诗的语境营构出“小老太婆”这一意象。社会的变化把可爱的女孩的形象变为了“小老太婆”,穿着破洞般的冰凉的布衣裙,丑八怪似的模样,在街道中像一位衰弱的幽灵。“小老太婆”象征着世间丑恶的势力,把本该纯真的人们变成了幽灵般的人,世间的堕落让作者心痛不已。波德莱尔把象征手法融入诗歌语境中,增强了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让诗歌呈现出内在的感染效果。

(三)荒诞的反讽手法的使用。在诗歌语境中,意象的变形,导致了陈述语的歪曲,反讽在语境的压力下,实现了修辞赋予的陌生化效果,进而也增强了诗歌语境中的张力。《腐尸》中,作者将“爱人”和“腐恶丑陋的尸体”这两种异质的意象并置在一起,构成上下文的语境关系,使整首诗歌的氛围剑拔弩张起来,这种“刺眼”的意象轻而易举地覆盖那温馨的氛围,打破读者脑海中原有的画面,增添了诗歌中的新鲜感。丑恶的意象与读者脑海中美好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语境表达上更加具有张力。

二、修辞的多重语境机制

语境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领域,也表现出泛化的内涵。在文学研究领域,语境被泛化理解为语义丰富的文本语境、深层意蕴的社会文化语境、超越现实的情景语境和跨越时间的时空语境。语境在《恶之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多重语境的营构下,修辞所传达的效果得以实现,彰显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语义丰富的文本语境。文本语境是文本所有话语彼此关联、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的上下文,任何一段文本话语在文本语境中都赋予了除字面意义之外的深层含义,呈现出语境复义现象。文本语境与瑞恰兹的语境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瑞恰兹“认为一个符号只有一个实在意义”是“迷信”。[3](P287)在他看来,认识一个词与所在文本的语境联系在一起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词的内在含义。当我们品读一首诗歌时,我们会对某一个词产生一词多义的想法,即诗歌中的复义现象。词语的复义一方面离不开词语自身的语义,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诗歌语境的营构。新批评派揭示了反讽、隐喻、等修辞与语境的密切联系,这些修辞皆以语境作为基础,为其生命力的源泉。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对“审丑”意象描绘得十分细腻鲜明,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腐尸》开篇是以主人公和爱人之间温馨的画面进行引入,然而美好的画面十分短暂,诗歌直接跳转到一个曲径的小路上,“曲径”一词就带有象征意味,为后文诗歌内容展开埋下了伏笔。波德莱尔把“腐尸”“苍蝇”“蛆虫”“恶狗”四个意象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波德莱尔通过这类意象寄寓“丑”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具有让人深思的目的。这不仅反映出现实的冷漠和残酷,也表达出波德莱尔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诗歌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呈现出的“审丑”意象,具有象征意蕴,使诗歌在文本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意义更加地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内在的韵味。

(二)超越现实的情景语境。超越现实的情景语境是指文学作品营构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情景语境,具体指在文学作品中陈述的语言行为在特定场景表现出来的特殊情景,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诗意性。《恶之花》分为六部分,其中“巴黎即景”部分写出了波德莱尔眼中的巴黎情景,结合这部分诗歌语境,我们发现波德莱尔将想象情景与真实情景相互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幅幅畸形、病态的真实画面。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语境中带有夸张、隐喻、反讽的成分,但他的创作意图是为了突出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冷漠,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强烈的憎恶和不满。在这种超越现实的情景语境下,我们更加能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语境内部的感染效果。

(三)跨越时间的时空语境。跨越时间的时空语境是指作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以现实环境为背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营构出一种跨越时间的一种“虚构”语境。这种“虚构”语境在形式和内容中都可传达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无限境界,引起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诗歌中的内在意蕴。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能抓住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活动,夸张地表现出人们压抑、彷徨、空虚的精神状态,引人深思;另一方面捕捉了大量的意象并发挥想象力,作者用这些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这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具有哲理性的艺术境界。比如《忧郁》波德莱尔用到“丑态”意象并不仅仅简单地描绘外在的形象,更是营构出一个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超现实的虚构世界。作者用这些“丑态”形象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世界的虚伪和空虚呈现出来,引发人们深思。如果把这些现象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会深入了解内在的意蕴与价值。但在文学作品中,“丑态”意象在跨越时间的时空语境下被放大,夸张的修辞效果才得以实现。波德莱尔跨越时间,将“虚构”语境呈现出来,体现其诗歌创作高超的技艺和艺术感染力。

三、修辞的多元语气意蕴

在瑞恰兹看来,“语气”是诗歌语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对象,说的是“一个是否全面认识到作者与读者在作品内容方面以及双方对内容的共同情感方面的关系的问题”。[4](P34)这种共同情感表现为喜悦、幸福、忧愁、厌恶、仇恨等等,最终形成了语气多元化的特征。而作品中修辞效果的实现,离不开语境中作家语气的强弱,通过语气的加工和润色,修辞表达才能更加鲜明、生动。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把自己复杂的语气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通感、象征、反讽等修辞手法更具表现力。

比如《天鹅》篇中作者开篇写到:“想你,安德洛玛刻!”[2](P191)“安德洛玛刻”,作为古希腊神话中赫克托耳的妻子,象征着温柔善良、勇敢机智的一类人。我们根据波德莱尔所处的社会语境来看,那时正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时期,各个阶级都处于焦虑、冷漠、空虚的状态,社会缺少的就是像“安德洛玛刻”这样的人。作者开篇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具有人性社会的向往和期盼。作者接着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描绘“受伤的巴黎”,这就带有一种隐喻意蕴在里面。这不仅仅是在描写受伤的巴黎,更是内心伤痕累累的作者在进行抒写。巴黎虽庄严肃穆但有一种苦闷和凄凉,作者叹息巴黎的变化比心跳还要迅疾,作者的语气逐渐变得十分低沉、压抑,夸张地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巴黎现状的惋惜和苦闷的感受。波德莱尔描绘了堆积如山的石柱、浸满了绿苔的水渍、黑烟腾空的垃圾场。这些景象的描写,在文本语境中散发着一种堕落、毫无生机的气息,这种气息上升到一种痛苦的情绪,带有无法挽救这种局面的焦虑与无助。作者像一只被囚禁的“天鹅”,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然而,波德莱尔在文本语境中又写到天鹅的“雪白双翼”,这象征着人们天真无邪的纯洁之美。人们只有在这樊笼中逃离出来,才有可能走向幸福的天堂。作者的情绪随之变得激昂,他希望自己变成洁白无瑕的天鹅,飞向幸福的天堂。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自己现状的慰藉。纵观《天鹅》整篇诗歌,在作者语气不断变化的状态下,象征、隐喻、夸张等修辞萦绕在作品之中得以实现。作者在这首诗歌中情绪十分复杂,作品中语气的强弱一直影响着作品情感的表达,形成了诗歌语气的多元化特征,从而配合各种修辞效果的达成。

结语

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打破了“丑就是丑,美就是美”的传统模式,选择在语境中营构新的创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使《恶之花》这部诗集不论是修辞的陌生化、修辞的多重语境机制,还是修辞的多元语气意蕴,都推动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步伐。从语境修辞机制对诗歌进行剖析,深入探究语境中的内在成分,才能体会出作品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陌生化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波德莱尔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南方
意蕴难求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