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学中的“馍”之功用

2021-02-01王海珺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介子馒头

王 瑞 王海珺

(陕西大荔县文化馆 陕西 大荔 714000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馍,一般称为馒头。只在黄河两岸的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称为,现在还叫馍,以河南陕西最盛。馍的最基本的用途,当然是用来吃的,即以裹腹为其本质之用。然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的食品都不仅仅是只用来给人吃的,飨神祭祖从来都是社会的大事。这样一来,作为食物的馍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功用。而且越是后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就越要给自己的食物加上各种文化的解释,总要附会上一些理由及其意义,以使其更有文化内涵。这样的生活才会更有价值,这样的附加也就使得馍有了以下这些琐碎的传说。本文想通过一个简单梳理,大概总结一直作为面食的馍,其最基本的社会功用。

一、补天之用

女娲补天的故事,国人尽知。女娲是生育之神,又是天穹修补之神。这是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神话原型。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与《列子?汤问》上,对此均有记载,两书皆曰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但民间却认为,这天随时还会有塌陷的可能,所以人人都须补之。这一点,我们从古代的典籍中可以找到相应答案。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丝系饼饵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也。”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江南俗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有《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可见,此节最迟从东晋起,就在江东一带流行。其主要的风俗就是妇女做好煎饼,用红丝线系挂于屋上,其用意要么以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要么是自行补天之责。饼和馍,过去是一个概念。宋以前,面食蒸烙的食物,都叫饼。如《水浒》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今天的馒头。它过去叫蒸饼,因宋代皇帝名叫赵禛,故而犯了讳,更叫炊饼。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方的观念,故以圆形饼补天。一则古老的成语云:杞人忧天,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他们真的是害怕天要掉下来,所以每年的正月二、十日,都要补一次。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唐代。

二、混沌之纪

“盘古开天”的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以后的唐人无名氏和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对此都有记载。其原文为: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因为上古有这样的传说,于是就体现在人们的饮食文化中。今天我们所吃的馄饨,基本都是与它有着文化的联系的。无论是福建的馄饨、江浙的云吞,还是四川的抄手,都与此有关。

至今,陕西的关中各地,还有一种名叫馄饨的馍。在富平、合阳、澄县一带,馄饨馍是包了馅的。外面是面,里边是油酥。而大荔一带,就把馍叫馄饨,并不包馅。据笔者考察,馄饨二、字应由混沌二、字讹变而来,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地而做。外面的一层表皮,为阳清,内里的馅,为阳浊。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将它的文化寓意逐渐淡忘掉了。我们研究民俗文化,就是要剥开层层遮蔽,找到它的原始意义。

三、哺乳之用

传说女娲造出人后,他们因为没有奶吃而哇哇大哭。女娲想哺喂他们,可是自己只有两只奶,忙不过来。于是,她想了个办法,蒸了许多馒头,给上面点上个红点,一个个发给他们。新造出的人嘴里含着馒头,就再也不哭了。这种说法显然比上面两点要稍晚出,但在民间却大为流行。

因为这,山西人有一种称作“桃”的馒头,形状就像乳房。而且,给这个馆藏点红点时,俗称“点头脑”。头脑,是只有人才有的。点头脑,就是给人增加智慧。从此可以看出其深意的。

而陕西、河南人把馒头之所以叫作馍,也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馍”“嫫”谐音,《360》中解释“嫫”的词条为“太阳落山地方的女子。封建社会对皇家保姆或老年女仆的称呼叫嫫嫫或嬷嬷。”也就是说,嫫的意思为老女人。老女人的奶水干了,没有办法哺喂孩子,只能用馍来哄他。这大约就是为什么黄帝的次妃叫嫫母的原因了。这个“嫫”,应该比“馍”字出现得更早。“馍”的读音正是根据“嫫”字而来,为老妈妈蒸的食品。二、者之间必然有关系。

那白白的颜色像人的皮肤,圆圆的隆起像乳房,尖尖馍头像奶嘴,从形象上看,它不就浑脱脱一个乳房的形状么?老奶奶老了,乳房干瘪了,她只能在蒸的馍里,才能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孩子长大了,断奶的,却能从馍里,想起妈妈的奶水。

《红楼梦》第十五回,专门写了“馒头庵”。“庵”原为圆顶草屋,后多指尼姑的住所。“馒头庵”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冲突:庵是修身节欲之处,馒头却为人的性能量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营养。问题的关键是,这里“馒头”的原型正是乳房,是刺激有的欲望之器。可是,人之初都是靠吸吮乳汁长大的,是人所不能离开的哺育之器。在这里,馒头庵的馒头指的并不只是现实生活中供人吃食的馒头,而是暗含了女性的乳房的色情意味。此庵又名“水月庵”,就是对这层意味的特别提醒。

女人,是上苍最妙不可言的创造。如果把她们的纤细同男人的粗糙加以比对后,她们身上惊人的创造力,包括她们的母性和她们的优美雅致,再联系她们富于牺牲的精神和忍受痛苦的力量,都会使我们任何一个男子感觉到自己承担的微不足道。大地供给人类以食物,母亲以奶水哺喂孩子。这二、者是相一致的,因此上看,馍、嫫之功用都是给人以哺喂的。至于这样的读音在以后发生了何种变化,现在已经很难再验证。但从中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究竟。所以,人类历史上存在的生殖崇拜,总是和女性崇拜、母性崇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经常说到的“大地之母”,希腊神话中就有关于地神盖亚的传说,都是这一崇拜思想的具体呈现。在古埃及,有个神叫玛雅或莫特。她是大地,是“善良的母亲”。印度人的圣书《梨俱吠陀》中说,梵天和玛雅相结合而生万物,玛雅是“众神和万物的善良母亲”,至今仍受到人们崇拜。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也崇拜母性,但她的名字叫迈亚,即阿特兰提斯的女儿。对母性的崇拜遍及整个欧洲,如法国和西班牙的玛耶、英格兰的梅女王等。而在史前墨西哥,她被当作玛由尔即“神和人之母”来崇拜。从公元六世纪以来,对她的崇拜已被大部分基督教徒以圣母玛利亚之名正式承认,她成了上帝的母亲、天后。而中国人在“大母神”,当然是补天生人的女娲。这样一个自然神,在后来的艺术中广泛出现,并成为与伏羲缠绕在一起的蛇身人面复合像。靳之林先生说:“女娲是黄土高原母系氏族社会的女神,黄帝是黄土高原父系氏族社会的男神大神,两者都出自黄土高原。”[1]

四、纪念之用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纪念介子推。史载晋文公流浪的时候,介子推曾割股救其饿。后来文公重耳返朝,介子推接母未归。重耳忘记了介子推未归,命城内一律不得进人。介子推接回母亲进城时,被拒入内。他伤心欲绝,背起母亲往回走。这时,重耳突然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去追。介子推这时对重耳已经是极度失望,于是躲进山林。有人给重耳出主意说,用火烧山,一烧他就会出来。可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他的行动感动了山林里的蛇虫鸟兽,它们纷纷跑来,以自己的躯体护佑子推。等到山火灭了,人们去寻找介子推时,发现他已经被烧死,而在他身上,堆积着大量的鸟兽虫蛇。从此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寒食清明之季,家家都要捏面花以纪念他。

陕北每年清明节时,都要蒸子锤馍,送给男孩以示祝福。子锤,子推,被有些学者强行联系在一起,认为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笔者曾在不同文章中,对子锤进行过考证。这个“子锤”,应该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子垂”的谐音。垂者,悬也。生殖崇拜的最终目的就要达到子孙众多,人丁兴旺。其二、,应该有“锱锤”的意思。“锤”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也是量词。有“八铢”之锤:如《说文》“锤,八铢也”;如《淮南子?诠言》“有千金之璧,而无锱锤之礛诸”等。有十二、两之锤:如《淮南子?诠言》“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还有六铢之锤:如《风俗通义》“铢六则锤”。也就是说,锱锤是古代钱币的别称,一个男儿要行走江湖,没钱是万万不行的。在古代,孩子还小,还不会花钱的时候,家里人用面捏个钱让他玩。这中间寄托着家人对男孩的美好祝愿。其三,锤还是一种器物,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兵器。男人只有以此防身,才能确保安全。最后一层意思,锤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别称。陕西人、四川人至今把男性生殖器叫做“锤子”,就是这个意思。[2]

与介子推联系,这样的说法当然很牵强。人类对百兽蛇虫的敬畏惧怕,是原始时代的事。因此上就有了图腾崇拜。将此附会到介子推身上,怎么看都有模仿纪念屈原吃粽子的效尤之嫌了。同时,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代的人,而中国人的吃馍史,远比这要早得多。如果仅以重耳附会,它的意义就发生了降格。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言河南人、陕西人都是从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移民过去的。当地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出生地,思念家乡,就蒸一只跟枣林庄相似的山形馍,放上红枣,以之纪念。这个馍现在在韩城还有,叫且馍。且馍之意,现在已经完全变了样,这个问题笔者会另外择文以专述,故不赘言。

五、禳灾去病之用

笔者在翻检《解放日报》时,偶然从1945年6月18日穆青先生的一篇通讯,题目是《巫神的骗术》,中间有一段以《送虎咬》为小标题,讲的是有关捏面人的事。

有些巫神为了想赚事主一些面吃,便想法说病人是白虎缠身,犯了“虎咬”,必须用面做一个老虎送出去才能解救,但老虎必须由巫神亲自来捏,面也要他自己来和,在和面中他们总是不稀就干,要事主不断的添面,结果弄来弄去才捏成一个五六斤重的大面虎,但送虎咬也必须巫神一个人去才行,因为别人不知道送到什么地方去,而且即令送去也不应验了。其实这全是巫神骗人的,因为最后那只面虎却被送进巫神一家人的肚子里去了。

穆青先生的这段文字,说明当时的陕北地区,请巫师去病捏造花馍的情况。另者,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也说明了,三国时期人们就相信有鬼魅为害人类的信仰。除了敬神之外,老百姓更惧鬼魅。一则怕自己平时遇上什么祸端,二、则怕得上什么邪病。所以,就要想尽办法讨好鬼,给他们吃好的,让他们不要骚扰自己平时的生活。遇上有病有灾了,也要做些好吃的送上,让他们放过自己。这一习俗与古代祭祀、巫术有关。《周礼?天官?女祝》曰:“掌以时招梗会禳之事以除疾殃。”又《春官?鸡人》疏:“禳,谓禳去恶祥也。”它后来成为中国道教禳解灾害的重要法术内容,以后发展成门类繁多的体系,大凡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天灾人祸等均在禳解范围之内。历史上的中国始终是一个农业社会,有时会遇上旱灾、水灾、虫灾,自己平时也有不测,为了能够保佑平安,无灾无病,人们总要以贿赂鬼神的方式祈求平安。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言河南南阳农村要将面花挂在田间以犒天地之神的说法,可以为之佐证。而在今天的陕西神木、府谷等黄河上游一带,仍然延续着这一做法。陕北民众把这一习俗称之为“挂田幡”。清涧民间有谚云:“七月十五挂田幡,八月十五吃新饭。” 七月十五日清早,农夫们便踩着露水,携带香烛纸马,来到庄稼地里。先以面点水果祭拜,拜祭完毕后,把用青、绿、红、白、黄五色彩纸剪成的缨络,挂在长得最茂盛的庄稼身上,以祈五谷丰登。米脂人称之为“挂田蔓”,吴起人称“给庄稼过生日”。这其实正是祭祀谷神的历史遗存。在当下的陕北各地,有人得了病,久治不愈,就会请巫神来送鬼,以米面奉上,念咒语,让鬼离开。在陕北的神木府谷,还有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瘟疫流行,瘟神想消灭人间一半人才肯罢休。道教的真武祖师化身一个老妇,教人捏面人。当瘟神看到人间到处都是人吃人的景象,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不再骚扰人间了。

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说:“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同时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也说:“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这种的熏虫之法,熏的是蚂蚁、蝎虫之类,虽不属于敬鬼之俗,却也是一种民俗之沿续,是传统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变种。

面花习俗,与以上传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其实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取悦神鬼,一方面保佑自己平安,一方面想得到神鬼的眷顾。原始人面对自然,感觉到格外的无助和恐惧,以自认为好吃的东西取悦神灵,是想当然的事。因此,它应该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内容。

六、整蛊之说

陕西长安古代是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由此,民族融合也是必然的。有些外来民族,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也在所难免。有一种传说,说长安城南住的是土著人,城北住的是胡人。这大约是唐以后回民到来以后才有的事。城南人嫌城北人长的高大,就将驴当成是城北人的符号,杀驴煮肉以泄恨;城北人嫌城南人长得矮小,就捏面人吃,把面人当成是城南人的符号。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从侧面映证了文化冲突的严酷。吃面人,成了杀死对方的一种迷信手段。而历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宫廷里,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整蛊是巫术的一种,后来演化为封建迷信活动,将木制、布制、面捏的人当成是对方的假想物,扎上针,贴上符,再施以咒语,想以此置对方于死地。面花的发源,应该与此无关,它只是民间的一种附会。但平日里人们将此作为一种诅咒对方的手段,或许也会用到。

七、替代之说

听民间捏面花的师傅说,黄帝当年战炎帝时,于阪泉之野所率的熊、罴、貔、貅、貙、虎,都是面做的。黄帝将它们摆成战阵,只要念一句咒语,它们就可以冲锋陷阵了。在民间老百姓看来,动物可以代替人打仗,面捏的动物可以代替真动物打仗。这样的想法当然看起来十分可笑,但老百姓却极其认真地对待此事。

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馒头》中,有“诸葛亮渡泸水,以面画人头而祭”的话,说明他是把面人当成真人以祭祀的历史实情。在陕西韩城潭马村有一家刘氏家族,称自己的祖先是刘永祚。说清兵南下时,他在家乡组织义兵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擒,不屈被杀。被杀之后,他的头就被挂在城门上示众。当地人趁着夜色不明,用一只面粉做的人头换下他的头,掩埋了真人,让他首身一体。笔者对此半信半疑,于网上查知,刘永祚非韩城人,而是江苏常州人。1643任福建兴化府知府。1646年清军入闽,攻入兴化府城,永祚仰药自杀。也就是说,刘永祚是服毒自杀的,被人割首级也并非真事。但潭马村刘氏是不是刘永祚的后人,也非不可能的事。民间传说只是传说,我们只能将信将疑就是。从此看,民俗是在不断变化演义着的,有些后人附会的东西,是需要认真厘清的。

此外,陕西延安的著名革命圣地杨家岭,原来叫杨家陵,笔者小时候曾见过许多石人石马。民间传说这里曾埋过一位杨家将军,因头颅被敌人割去,便用银子打造了一颗头颅埋了。因故,这里曾不断有盗墓者出没。后来得知,这里埋的是明代知名人士杨兆。他并非什么将军,也并不是被敌人割去了首级。还有人说,杨兆死了之后,后人担心墓园被盗,只用糜子面捏塑了一个真头将其埋葬。于是,面人成了真人的替代品。这样的事是有可能发生的,只是有没有出现在杨兆身上,现在却并不知晓。

说替代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艺术理论中所说的象征。面花所呈现的意象,都是替代品,所有的虫鱼花鸟以及人物造型,都不是原物,都是替代品。只是以上诸种说法,除了祭祀之外,基本都是附会罢了。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给人意境无穷的情感寄寓。

除了以上说法之外,我们更愿意相信,面花的起源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有关,与宗教、崇拜、礼仪有关,与人的审美发生有关。这些问题,笔者都曾在拙著中有所论述,有兴趣者可以参看《面案上的雕塑——陕西面花文化研究》一书。

猜你喜欢

介子馒头
清明节与介子推
LHC报告迄今最大正反物质不对称现象
童年的馒头
第七个馒头
“馒头办”没了吧?
介子推守志
买馒头
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
半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