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研究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2021-02-01李正东

关键词:徐州市创新能力企业

李正东 李 维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0 引 言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研发进步是助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1]34-45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250-263,[3]121-139通过技术革新,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生产功能,提高产品竞争力[4]104-108。国家上下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各地大力创建升级版“双创”示范性城市,促进创新资源开放获取与共享,促进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5]

近年来,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和企业创新能力始终是热点话题之一。如何有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断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城市的区域优势和全球竞争力,改善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形式,是使城市的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关键性因素。[6]119-121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中枢,是城市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对于特大型城市和中心城市而言,城市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植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网络中,城市的创新能级及其水平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地方性城市而言,也是如此。对于提升地方性城市内生发展动力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7]然而,现有的研究多聚焦在中心城市和区域层面,对地方性城市的研究尚存不足。有鉴于此,笔者分析了2012—2017年的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及其变化,从优化内源性创新要素、策源性技术创新环境、地方区域创新协同网络三方面进行研究。

1 研究综述

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对集成和标准化的评级系统尚未达成共识,也无法指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8]86-91Girma S.Uorg,H.Hanley A认为,企业通过有效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结合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发展战略,可以取得新的技术或新的产品。因此,企业的R&D投资集中度最能直接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9]770-773N.Haned,C.Mothe,T.U将组织创新作为创新过程的输入,讨论了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0]490-516Richard R.Nelson,Katherine Nelson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选择213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指标是资源整合能力和研发能力。[11]265-272Garayan-nis的一项研究则从投入、技术、管理和产出等多方面的反映值,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2]90Elias G.Carayannis,Mike Provance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能力有积极的影响,相比之下,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仅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而且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13]1006-1023Yu han Hu,Hao Liu的研究认为,创新可以像一种特殊的“传染病”那样在研发人群中传播,在此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定量模型来描述R&D群体创新能力,说明了相应的影响因素,并对创新能力的传播机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14]121743

国内学者周霞、何健文利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将评估模型设置为6个维度:创新环境、研发、管理、产出、资源投入、营销,并且提供一种评估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新方法。[15]39-43卜敏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人力资源、创新投入、创新转型和创新环境等方面调查分析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16]陈劲、赵闯等研究整合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有的评价指标,提出了由问题导向、多元化知识、创新文化、利益相关者协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组成的新框架,并在中国企业发展情境下,建立了评估的二级指标体系。[17]1-8李晓钟、王欢认为,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因地区而异,东部地区远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18]1-8

综上所述,现有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以及影响因素等的分析上,而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另外,当前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省份和区域以及不同企业类型的研究,比如对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地方性城市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思路举措。笔者以徐州市为例,尝试对地方性城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予以分析研究。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区分为如下四个基本面:技术创新活动能力、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外部支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15]。

2.1 数据来源

根据徐州市统计年鉴分析了2012—2017年徐州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情况,主要选择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资金(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2)、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资金(X3)、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资金(X4)、新产品研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X5)、申请专利数量(X6)、来自科技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X7)、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X8)、企业科技机构数量(X9)、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资金(X10)、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X11)等指标要素。

X1、X3、X4、X5、X6、X10,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力;而企业的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X11、X2加以考察;外部支持创新能力则由X7、X8进行测量;X9则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考虑到统计年鉴中统计指标的限制,分析框架没有纳入其他的相关指标和企业个体性指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简单运用所选择的11个指标并不能准确有效地判别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应用综合性评价方法。借助SPSS21软件处理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近6年每年徐州市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 以期探索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模型。从多个变量中选取若干个综合性变量并将其进行线性组合,形成评价模型,再依据各综合性指标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其权重,这些综合性指标,就是我们所展开讨论的主成分。[19]241

假定我们总计获得F1、F2、F3…Fm,m个主成分,建立的模型见(1)式:

(1)

其中y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βi为各个主成分的Fi的方差贡献率。

将选定的11个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进行指标值标准化。见(2)式:

i=1,2,3…m;j=1,2,3,…n

(2)

计算R的特征根λ1≥λ2≥…≥λn,(e1,e2,e3…,en)为对应的标准正交基向量,则第i个主成分见(3)式:

yi=e′X=e1ix1+e2ix2+…enixn,

(3)

此时有

Var(yi)=e′Rei=λi,i=1,2,…n;

Cov(yi,yk)=e′Rek=0,i≠k

3 结果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的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向量见表2。

表2 主成分的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向量

表3 因子截荷矩阵表

表3中绝对值较大的数值是相对较大因子载荷,可以有效地解释主成分。因此,第一个主成分主要由X1、X2、X4、X7、X8和X11组成,即第一个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研发经费支出额、研发人员数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生数量等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

第二个主成分主要由X9和X10组成,它主要反映了企业科技机构数量、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这两个指标。方差贡献率小于前一个主成分,说明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弱。

各主成分相应指标的线性组合模型见(4)、(5)式:

F1=0.34X1+0.34X2-0.32X3+0.33X4-0.28X5+0.29X6-0.34X7+0.34X8-0.11X9-0.19X10+0.35X11

(4)

F2=0.25X1-0.12X2+0.11X3+0.28X4+0.42X5+0.02X6-0.07X7+0.12X8-0.63X9+0.49X10-0.08X11

(5)

根据主成分线性组合模型,再构建综合评价得分函数,见(6)式:

H=67.621%×F1+16.058%×F2

(6)

把各个参数的主成分带入上式,可以得到徐州地区近6年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和综合评价结果。各年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序见表4。

表4 各年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序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因子截荷矩阵可以看出,由研发经费支出额、研发人员数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生数量构成第一主成分,它们作用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负荷分别为0.917、0.926、0.894、0.915、0.917、0.956。针对徐州市的中小企业,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可优先提高上述影响因素的占比。由此得到徐州市各年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见图1。

图1 各年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变化

由图1可以看到,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逐年提升,其中2013年和2017年提速尤为明显;2014年处于下降状态。2013年,徐州市开始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带动徐州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20]此外,徐州市于2017年进入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时期,对淮海经济圈跨省际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与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成为了新一轮技术创新水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1]85-89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诸多困难挑战,通过对比2013年和2014年的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现2014年相比较与2013年,全年授予专利数量减少了51%,全市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减少了72.2%,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减少了38.7%,新建校企联盟数量减少了62.8%,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减少了1.1%,说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根据分析研究,首先应肯定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但其仍然存在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因此,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增强徐州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1 优化配置企业内源性创新要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增强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的协调度。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协调管理,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使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企业之间形成协作网络,除了注重企业内部各种能力和资源的协调外,还要增进能力和资源的共享,构建企业之间的共赢局势。[22]311-320

(2)扩大企业创新型人才的集群效应。要建设一支具有足够数量和高水平科研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徐州市企业要采取多种途径引进人才。专注于企业创新研究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优秀的、高水平的人才专家,并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基础,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引导研发人员重视技术创新,鼓励研发人员就创新相关事项进行公开交流与协作,实现创新协同效应。

(3)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的市场转化率。企业要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使企业的研发活动取得可衡量的回报。有研究建议企业选择五年内可以商业化的产品领域,企业需要确定可商业化的产品策略与市场平台;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品的商业化,[23]186-193使产品可以快速产生盈利,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提高企业竞争力。

4.2 优化企业策源性技术创新环境,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保障

(1)增强财政与资本政策的双向协同。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财政支持方面,徐州市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企业研发的财政支持对于提升研发效率和增强研发成效至关重要。[24]24-27为企业提供定额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进一步增强财政科技资金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技术创新支持。同时,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加大对成长性企业的支持,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推进知识产权特色平台建设。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区域文献数据库,技术人员可以搜索与分析数据,获取技术参考,借鉴成功经验,规避技术、专利风险。吸引,集聚国内外顶尖创新资源,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同时规范产品认证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建立企业信誉档案,支持企业维护品牌权利。建立全面、快速的专利审查机制和专利保护体系是政府的当务之急,也应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25]1529-1538

(3)完善科创园区双创服务体系。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为科技园区构建多样化、全面的服务体系。通过全面提高科创园区双创服务的瞄准点、覆盖面、落实力和支持度,吸引各类技术创新企业的集聚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科创产业链的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圈。努力打造与建设特色科创园区,把园区建设成科技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高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提供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

4.3 优化地方区域创新协同网络,助推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

(1)立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平台,开展淮海经济区企业技术创新协同。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把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徐州市地方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地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把推动地方城市与区域网络紧密结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区域节点城市创新网络产业布局,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共生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26]97-98。

(2)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网络,促进地方性城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共享。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与所在区域经济生态圈的创新水平密切相关。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处于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带、沿海开发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节点位置。地方城市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网络,对于促进和提升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至关重要。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可以有效实现高端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等企业技术创新要素的转移与配置优化,促进地方性城市与枢纽性城市之间企业技术创新共享,实现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发展。

猜你喜欢

徐州市创新能力企业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企业
企业
企业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