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纵深发展对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影响

2021-01-31□李

视听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信息

□李 云

媒体融合在今天已经不算是一个新名词,但“融合之路”依旧在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媒体融合”开始,媒体从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18”讲话中全面而精辟地阐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过程和程度,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到2020年,媒体已经从相“加”走到相“融”的一体化。

经过多年奋斗,在创新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直到2019年1月25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被第一次提出。要实现媒体纵深发展,应以智能媒体建设为抓手,在传播空间、内容制造、技术支撑、传媒经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精耕细作。实现融媒体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传播主流声音,在大数据和5G的助力下,加快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的采编、生产、分发、反馈中,探索主流价值驾驭的算法推荐模式。在新时代,相比于战术问题,解决战略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战略解决的是渠道、内容的问题,而战术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报、网、台、微、端的内部融合已经完成,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版图要不断扩大,从中央到地方、主流媒体到新媒体、国内到国外,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一、打通渠道限制,有效传播主流声音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打开了新的传播模式,但同时也对新闻舆论工作发起挑战。受众不再依附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从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手机满足了用户丰富的信息需求,拥有网络,就可以实现即时通讯、获取新闻资讯、传播或观看视频、学习知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从几份报纸中找信息、从几家频道找节目、在固定地点打电话。随着市场的变革,用户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也发生转变,所以媒体要探析市场、洞察用户,从中反推手机用户浏览信息的内容、渠道、形式,进而和这些用户进行接触,使他们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水波纹”,每个人自身就是一块石头,丢在水中会形成层层波纹,被圈子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只不过当时波纹涉及范围最多限于亲疏关系之间,只限于那“一亩三分地”。但现在互联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社交媒体建立起丰富的强弱关系,个人信息的获取在自己所塑造的圈子中,按照社会资本、关系亲疏构建自己的信息源。要想有效传播主流信息,不是盲目地建立端、微、网,这种做法对于资金不足、影响范围窄的媒体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打破最后一公里的“症结”就在传播渠道上,将主流价值观“嵌入”社会关系渠道中,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内容、技术、人才、资金、社会资源,同平台的优势——无限的流量相结合,实现资源变现,打通渠道限制。

二、多元协商民主,深入传播主流声音

基于共同爱好、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的个体,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形成了网络社群。社群通过符号传达情感,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诉求、利益,在线下无法表达的意愿将会通过互联网传达,并形成共鸣。所以公共事件的讨论“站”在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上,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拆迁的讨论中充斥着不同的声音。媒介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基于集体意识和共同想象而形成内在联系的社会,是存在于媒介运作中的。媒介见证社会实体的存在,见证社会力量的博弈,媒介本身就是社会”。在鱼龙混杂的声音中,主流媒体更应该追溯事件的本源,倾听社会不同的声音,寻求普遍利益。“媒介治理”这一概念在2002年出版的《全球媒介治理引论》一书中提出。爱尔兰学者肖恩认为,“媒介的善治存在于三个层面:媒介对于公民社会的自我治理与完善;媒介对于国家权利机关(政府)的监督与共治;媒介对于超国家机构或组织的跨文化治理”。融媒体在纵深化过程中,不能只一头发展技术和平台,更要利用技术和平台进行民主、合作、开放的社会多元治理。2019年11月,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综艺节目时发生意外,因抢救无效去世,网络舆论中有感伤的网民、追责的粉丝、消费死者的自媒体,甚至到后来演变为群体的谩骂。央视在报道此事件时没有避重就轻,而是义正辞严地点名批评《追我吧》节目,对其进行质问,在舆论引导上获得多数人的认同,让更多人理性地分析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参与社会治理并不能意图以“媒治”代替“法治”,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媒体的纵深发展,除了在公共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还要在社会重大事件上构建群体记忆。通过议程设置,在不同平台以不同形式,延长和深化集体记忆。从国庆特别报道来看,在纵向报道方面,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到各省和地级市在国庆前后都推出主题鲜明的融合报道;在横向形式方面,4K直播、Vlog、H5、微电影、特刊等形式针对不同平台传播多样内容。这是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以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四全媒体进行融合报道的成果,让主流文化在人民心中扎下根,留下记忆。

三、依托科技支撑,广泛传播主流声音

麦克卢汉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概念,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今天让人们更加感受深切,技术的赋权为一切带来新的可能。

5G时代实现了万物皆媒,会进一步改写大众传播的要素及模式。曾经的新闻采访主要靠人力,记者集采访、写稿、整合资料于一身。而近些年的无人机新闻报道,打破了拍摄条件的限制;中央厨房的建成,完成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5G所创造的未来,信息采集会从“人”到“物”实现多方贯穿,智能设备作为人体器官进行延伸,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人的感官无法达到的层面都融为一体。“物”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精准化、客观化,增强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判断力。因此,要通过皆能为媒体的物,收集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特性和行为,依托这些数据对个体进行分析,进而从宏观上反映社会公众的态度、情绪、思想。了解到公众对社会的看法,媒体更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技术的应用总伴随着原则和伦理的考验。在大批量获取数据的同时,信息隐私权一直是互联网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茧房的持续影响可能使人变成“算法的囚徒”,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善用技术,守住底线,才能让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信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