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人秀时代准社交关系的网络展演
——Vlog传受双方心理透视与心理学应用前景

2021-01-31

视听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交

□ 高 阳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合成词,即视频博客,是一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s,用户创作内容)短视频题材,它由个人用户发起,以视频日志的形式记录日常生活。作为个人视频内容领域的新宠,Vlog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并不算短。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一位名为Nelson Sullivan的艺术家在纽约州与南卡罗莱纳拍摄了一系列形式类似于Vlog的视频。第一条互联网Vlog则出现于2000年1月2日,一位名叫Adam Kontras的用户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了介绍自己亲友和搬家到洛杉矶去追逐演艺经纪事业的视频。2000年11月,用户Adrian Miles使用了“vog”一词介绍自己的视频博客。其后,逐渐开始有人专门开设主页来上传自己的Vlog。2004年被认为是视频博客元年,Steve Garfield发布了他的video blog,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当时Vlog并未大规模流行。直至2005年YouTube出现后,Vlog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普及阶段。随后,智能手机的普及降低了拍摄的技术成本,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出现则使Vlog的传播效果得以借助社交文本实现互动,其拍摄方法也在不断的摸索发展和更新中逐渐成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6年Vlog才开始在欧美大范围流行,2018年则被地处东亚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视作Vlog元年。

作为一种生活记录的视频文化,Vlog首次观看的观众多为陌生人,观看的外驱因素主要为外显的视频表现形式与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视频社交媒体为平台决定了Vlog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成立,其中“传者”即为Vlog的拍摄、制作与发布者(Vlogger),“受者”则是使用视频社交媒体观看并参与互动的观众。与真人秀类似,Vlog侧重对生活化场景的展示,一般用户没有专业的节目制作团队包装制作,实则是对真人秀这一节目模式的解构与社交媒体赋权。因此,笔者认为Vlog本身实际上是一种平民化的后真人秀表演,其生活化主题的展示实际上是对集体无意识的有意利用。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降低观众首次接触时的信息处理难度,引导观众进入一种近乎同一时空的生活观察与感受状态,再加上共性或个性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私人生活展示,Vlogger便与其观众建立起一种单向了解、貌似熟知,彼此虽视角不同却能都有所获的准社交关系。

一、Vlog传者心理分析

(一)光环效应与从众心理交互

Vlog作为一种视频亚文化,在国内青少年网络用户之间能够成功且迅速地发展,离不开早期部分明星与专业视频博主参与传播。一方面,Vlog向大众展示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向观众揭开明星亮丽外表之后日常生活的神秘面纱,明星以普通人的身份、姿态与普通人对话,帮助Vlog这一题材快速获取了大批早期好感者;另一方面,带有光环效应的偶像明星作为示范,向粉丝展示了Vlog这一视频社交题材的低门槛和高可操作性,并表达出对这一题材的喜爱与热衷,便能够以其影响力招致大批模仿者。之后层层递进,Vlog从小众的亚文化圈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进而借助网民的不甘落后于流行的从众心理乘胜追击,一举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视频题材。

(二)自我效能与被需要的价值实现

Vlog作为内容的核心价值在于记录生活,一部分早期Vlogger拍摄Vlog的习惯是从图文博客迁移而来。虽然Vlog本质上还是对生活的记录,然而一旦脱离了私人领域,上传在可以被公开搜索并浏览的网络平台上,便会成为公共的、默认接受被公众审视检讨的材料。Vlogger在拍摄、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在单纯记录之外也会思考观众的审美偏好;部分Vlogger除了在视频中向观众表达个人观点,也会邀请观众在社交平台上留下自己的建议与意见,并根据观众的建议进行互动式的创作。这一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满足Vlogger自我被他人需要的价值实现过程,观众的观看与鼓励都有助于Vlogger自尊感的提高与自我效能感的实现。

(三)孤独感的消解

很多Vlogger是因远离家乡在外工作而独居的都市青年,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透过镜头与背后假想观众的交流对话,一定程度上消解着这些独居青年的孤独感。一些同步陪伴学习、工作与考试等的Vlogger,对于这类在现实中个体执行时可能会感到孤独乏味的日程,屏幕外的观众也可能成为某种监督或激励Vlogger继续努力的动力来源。还有部分Vlogger在视频中与观众分享自己生活的境况、变化与重大决策,甚至通过视频和社交平台的其他功能交互联动实现与观众的意见交换。此时Vlog创作的过程不再是单向的内容传播,而成为提出并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一些在生活中难以向熟人脱口的问题得以倾诉,焦虑与烦恼得以纾解,就这一层面的沟通而言,Vlog题材的出现有着缓冲社交压力的积极社会意义。

二、Vlog受者心理分析

(一)性本能吸引

大部分愿意在视频中露脸拍摄的Vlogger都有着较为端正好看的外表,注重并擅长打扮,有较为优异的审美品位;一些不愿意露脸拍摄的Vlogger在视频中看来也有很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不错的审美品位。Vlog是个性化的独自表演,这些能够反映人格特质的、可被观察到的画面直接刺激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对部分观众产生追求美的性本能吸引。一些健身、美妆类的Vlogger还可能在视频中进行商品推介,一般平台也会要求标识出视频的商品合作属性,虽然观众与Vlogger心照不宣都了解这段Vlog的广告特性,但观众仍然相信跟着喜欢的博主能够将自身、自我塑造得更为美好。

(二)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诉求

Vlog普遍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积极的心态、享受的生活与美丽的形态。漫无目的偶然点开某个Vlog的观众,最开始获取到的是一种微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观众对Vlog消费的选择也正源于大脑中的自我概念与理想我,这一选择的产生也是其对自我认知的巩固和深化。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人类对文化的消费,实际上是通过符号消费象征性完成的社会身份认同。记录日常生活的Vlog中不可避免地反映了Vlogger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情况,主动的频道筛选、长期订阅、定期观看极有可能也是出于对视频主角生活方式的共鸣或追求,本质上也是观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审美品位的彰显与追求。

(三)社会认同与归属的亲密关系寻求

孤独感的消解并非单方面,对Vlogger而言,拍摄过程中通过镜头想象对话纾解的孤独感,在观众(受者)方则有两种弥散路径:与Vlogger的准社交关系构建和认同程度较高的粉丝集群归属。观众通过观看视频、社交文本互动的方式感受到自己与Vlogger之间产生的联系,是一种想象性亲密关系,用户将自我认同为某位Vlogger的关注者与伙伴并产生共鸣;而同一Vlog观众之间通过相似信息选择、接收、处理、判断和长期消费建立起来的认同与归属感程度高,Vlog内部的交流与分享也完成了二次的自我效能补充实现。

三、Vlog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对传者来说,Vlog能够帮助实现被关注、被需要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并可能对孤独感的消解产生正向影响;于受者而言,Vlog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性本能的需要,并且有助于自我概念、自我认知的树立与社交群体归属的实现。

精神卫生对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幸福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有10%-20%的青少年受精神卫生困扰,新冠肺炎疫情对超过93%的国家与地区的精神卫生健康造成了干扰或中断①。据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67%,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为99.2%②。

社交短视频Vlog作为一种正能量的视频题材,对于传受双方的创作、观看、互动非常接近于心理治疗中日记疗法与电影疗法的双向结合,而互联网短视频由众人向众人的传播特性,无异于将同一个Vlogger与其关注者们自然结成一个互助小组(sponsor group),更有利于群体治疗效果实现促进。在抑郁、焦虑心态普遍发生的当下,依附于唯一能够同时对多种感官造成刺激的媒介——视频,Vlog在焦虑与抑郁心理治疗方面将可能是一种更高效、易用性更高、更适合当代人的缓解与治疗方法。

注释:

①世卫组织调查发现,COVID-19疫情干扰了大多数国家的精神卫生服务 [EB/OL].世界卫生组织,2020-10-05.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5-10-2020-covid-19-disrupting-mental-health-servicesin-most-countries-who-survey.

②第46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0-09-29.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猜你喜欢

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制造更多满足“家庭社交”的欢乐 海信80L9F
社交语言的变化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象都是社交家
分手了?社交网络行为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