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理论

2021-01-31马志强

视听 2021年2期
关键词:符号学时序段落

□ 马志强

1964年,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出了“电影符号学”理论,并借鉴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颠覆了蒙太奇理论与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的传统电影语言,提出了电影是一种作为符号的“影像的话语”。在麦茨的理论中,电影被认为是一个以句和段(即镜头或镜头段落)构成的符号系统,电影中的情感、人物、视听等诸多元素都可以成为电影表意的语言。这种对电影语言的创新性思考,使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电影“八大组合段”理论。之后,他又在《想象的能指》中提出了“第二符号学”观念。本文借助电影《天堂奇迹》辨析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

一、麦茨“八大组合段”理论下的电影语言象征

西方电影发展至今,一直未曾脱离基督教这个文化母题的影响。麦茨的电影理论即是用艺术语言去剖解电影,寻求一种科学的方式阐释电影语言本体。

(一)叙事组合段理论综述

麦茨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对立选择的思想,将电影摄制过程中的基本单位——镜头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结构,提出“八大组合段”理论学说。麦茨用八种镜头连接方式来解构电影。1.单个镜头。2.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即交替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必然时空联系的叙事段落。3.非时序性插入组合段,即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插入其他段落,如闪回。4.顺时序性描述组合段,即通过多个段落对一个时空进行描述和呈现。5.顺时序性交替叙事组合段,将不同空间、相同时间的事件交互呈现。6.场景,即能指时间与所指时间一致,通过不同的镜头讲述连续性事件。7.直线时序性单一片段(一般段落),即非连续性片段,能指时间与所指时间并不同一。8.直线时序性散漫片段(插曲式段落),讲述发生在不同地点、时间的不同事件过程,相对散乱和无序。

一部影片就是由这八种组合段构成,麦茨“八大组合段”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镜头的排列组合分析电影系统的叙事功能,这些叙事符号包含着电影整体的符码涵义。所以,电影符号学往往十分抽象。

(二)叙事组合段理论读解

《天堂奇迹》以主人公回忆展开,主要通过顺时序性描述组合段、插入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结合的方式讲述小女孩安娜患有罕见消化系统疾病,在经历了与上帝对话之后,身体“奇迹般”康复的故事。安娜的回忆是以一种描述性组合段的方式进行铺陈,但在故事后期的发展中,又以线性的方式讲述生病——治病——遇见上帝——痊愈的过程。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母亲克里斯蒂,在陪伴女儿治疗的过程中,她内心遭受沉重的伤害和打击,放弃了对信仰的追求,甚至对上帝产生深深的抱怨,直到女儿奇迹般地得到了上帝的“医治”,克里斯蒂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救赎。这样的交替叙事组合段也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克里斯蒂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当然,简单地将电影段落切割归类于某一种组合段都是过于主观的,在麦茨的观念中,这些段落的组合才有了一部完整的影片,就像一篇文章中有句号,也有逗号和感叹号。

二、麦茨符号学理论视域下的电影体系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常常被认为是文学的“衍生品”,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化的表达,但是从麦茨的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去探究,电影是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本体,其自身就是独特的具有表意符码意义的“语言”体系。麦茨在电影符号理论研究前后经历了“发展期”(第一电影符号学)和“成熟期”(第二电影符号学)两个阶段。《天堂奇迹》表达了理性与信仰、坚信与质疑的主题,阐述基督信仰同当代社会生活发生的摩擦与碰撞,其借助的表意工具就是电影自成体系的符号语言。

(一)第一符号学理论体系中电影符号对情感的建构和意义表达

在第一电影符号学理论的阶段,麦茨结合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确立了电影作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并且通过电影语言象征、镜头段落等建构了电影语言本体论。《天堂奇迹》丰富的情感表达赋予了电影多层次的结构特征。在麦茨的观念中,情感符号背后的影像载体一级“能指”与一级“所指”是同构的,即导演拍摄的内容作为“能指”,观众看到的作为“所指”,观众可以通过画面传达的信息清楚地感知其“所指”——“上帝”,而情感就是一级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能指”。因此,电影即使是单向不循环的语言体系,其与观众之间仍然能够产生互动和共鸣。

麦茨的第一电影符号学研究,用科学的方式将电影作为一种条条框框的符号,主要关注电影作为物质层面的价值,但是,电影的本质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然是意识形态就必然不是完全理性的,第一符号学没有将影片的精神层面作为电影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麦茨后期也认识到第一符号学的局限性。

(二)第二符号学理论体系中电影幻觉的精神分析和主体心理结构分析

麦茨在第二符号学阶段的研究吸收了第一电影符号学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由电影本体转移到电影的观影主体上,试图打破第一电影符号学闭锁的文本分析,将导演心理、观众心理都囊括在内,提出第二符号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想象的能指”观念,深入分析了电影修辞的方式,剖解主体观看过程和再创作过程的观众心理。麦茨的理论也在这一阶段走向成熟,从最基本的技术、语言构成、情节分析逐渐加深为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1.精神分析语境中的电影“梦境”。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不再拘囿于电影文本的深层结构。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梦境解析理论的影响,麦茨认为电影与做梦同源,影像产生的是一种“真实的幻象”,电影是梦的“外显的内容”。电影通过“真实的幻象”去感染观众,从而获得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麦茨认为观众走进电影院亦是由于内在的本能欲望驱使,观众可以在电影中满足“看”的欲望,这种“看”本身就是一种本我欲望的满足。

2.主体心理结构三个层次。法国学者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受拉康精神分析主体心理的三层结构理论思想的影响,麦茨开始注重电影欣赏者与电影文本的交流活动,注重分析观众的心理特征。麦茨将导演对世界的想象作为“想象界”,观众看到的作为“象征界”,现实生活作为“实在界”。观众接受了导演的“想象界”,通过导演镜头的“能指”产生了具有理性和逻辑的“象征界”,之后进行重新编码和体验,进入到充满幻觉和虚构的“想象界”,暂时通过视听手段满足“实在界”中的本能欲望和冲动来脱离现实生活。电影结束,观众又回到现实生活的“实在界”之中。电影是通过银幕的技术特性实现对想象的表达。这部电影作为导演表达的“想象的能指”存在于“想象界”之中,观众接受的“象征界”必然是不同的。对于基督教徒而言,他们看到了“爱”“希望”“救赎”“上帝”等一系列符号,但对于笃信科学的观众而言,他们感知到的是“不合理”“无逻辑”“幻想”等难以接受或认知的所指。

从麦茨的理论来看,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宗教还是艺术,主体的三维结构本质上其实是相辅相成、虚实合一的,想象界和象征界构成了形式和内容、具象和抽象、物质和思想的关系。

三、结语

麦茨的理论可以用于剖析一部影片的叙事文本和段落剪接形式,但是笔者也发现,在用麦茨的理论强行切分影片去恒定每个段落属于哪一种组合段时,经常会出现模棱两可、不便区分的状况,所以许多理论家认为麦茨的电影语言学是有缺陷的,他所建立的电影语言系统是不够完备的。比如“八大组合段”理论完全以镜头语言为切分,却忽视了声音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忽略麦茨为电影语言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第二符号学中做出的综合性的有益探索,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思维解读电影,也因此站在科学的角度研究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和统一。

猜你喜欢

符号学时序段落
顾及多种弛豫模型的GNSS坐标时序分析软件GTSA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趣味•读写练 答案
清明
【短文篇】
基于不同建设时序的地铁互联互通方案分析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心理小测试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