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白电影中光线的表情达意效果

2021-01-31陈跃华刘思莹

视听 2021年2期
关键词:辛德勒光线

□ 陈跃华 刘思莹

光线是电影必不可少的视觉元素。在叙事过程中,光线具有直达观众心底的能力。灯光叙事的优势在电影从黑白转为彩色之前尤为明显。黑白电影中参与叙事的视觉元素较为单一,但也正因如此,画面中的光线成为决定整部电影基调风格的重要元素。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戏剧性电影的成熟与发展,除了人物造型的作用,摄影师们更加重视光线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的功能。

一、光线对人物心理的外化表现

在好莱坞“明星制度”当道的年代,导演为了影片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往往会让影片中的灯光使用完全服务于明星,一味地追求塑造出完美的人物外形,打造出无瑕的明星形象。而这样的灯光设计自然会出现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大量的柔光使得整幅画面都没有阴影,或者在夜晚的环境下光线却明亮柔和。这般光线运用不但使影片失去了对整体氛围的正确表现,也失去了塑造人物心理的功能。明星制度的热潮退去之后,灯光的运用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更多优秀导演开始尝试着用灯光表现人物的心理。

(一)利用光线修饰人物外形,映射人物心理

人脸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在侧光下,明暗分明会有强烈的立体感;而在正面光的照射下,立体感则会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很多导演会利用这一点进行布光以塑造人物的轮廓外形。而优秀的灯光运用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物的轮廓,还可以与影片整体的风格、人物的性格相结合,映射人物的情感。例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第一次进入纳粹军官聚会的会所,想为日后发战争财打通人脉而叫人给军官送果盘。此时,一束来自人物右前方的直射光勾勒出他硬朗的面部线条,并在左半边脸上投射出阴影,配合眼神,光的运用使得人物的眼睛炯炯有神,表现出此时辛德勒正在用他锐利的双眼观察局势,突出了他的坚定和胸有成竹,让观众体会到他作为商人的奸诈和面对战争却只想着挣钱的冷漠,也为后期他内心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二)利用光影勾勒人物情感,隐喻人物心理

在一些没有对话、没有动作甚至没有明显的人物面部表情的镜头中,光线的处理更能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微妙情绪,光线的强弱、硬度、范围都可以体现人物的心理。人脸上的光线变化,也是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斗争的外化体现。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得知自己的工人将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脸上的光线是偏硬的正面光,仿佛得知这个消息时他的内心毫无波澜。然而,他身后的背景被光线分割成了明暗两部分,导演利用背景中的光线营造出了画面中的矛盾感,借此隐喻辛德勒内心的波澜与表面的平静截然相反,此时他内心深处的善意已经被唤醒。而此时史登面部的光线来自人物侧前方偏低的位置,暗淡的光线将他脸上最细微的表情勾勒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他面临死亡时的恐惧和绝望。但是史登身后的背景却很明亮,像是预示着史登和辛德勒工厂里的所有犹太人的命运将是光明的一样。虽然影片没有直接阐明人物内心的波动,但灯光却在这里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利用特殊光效表达人物内心

传统的光线使用中,顶光和底光的使用都可以丑化人物形象,多用在反面人物照明。但是在电影的视觉语言中,顶光和底光并没有公式化的含义,所传达的情感也常与具体情境中的其他元素相结合。

1.光斑照明

在特殊光线照明的运用中,光斑是应用最多的手法。光斑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惊魂记》中诺曼的脸被光影分成了黑白两部分,暗示着他外表平静和善、内心却黑暗扭曲的人格。同样的光线运用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又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辛德勒和纳粹军官谈条件,想救出被错送到集中营的人时,纳粹军官的面部被光线分割开来,上半部分在黑暗中,下半部分在光明中,导演很巧妙地利用了眼神光,让他的眼睛在黑暗中发光,此时他的贪婪呼之欲出。由此可见,相同的光线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心理。

2.顶光照明

顶光的运用会在人的眼窝处投射出阴影,形成骷髅般的轮廓,因此顶光常用来传达恐怖、压抑的信息。影片《桥上的女孩》中,女主角艾黛儿每一次进行飞刀表演时,导演都会使用顶光在她面部投射出骷髅般的阴影,甚至让观众无法看清人物的表情。这样的光线运用将艾黛儿和飞刀表演者内心的恐惧和紧张外化,同时也将这种紧张、压抑的情绪传达给观众。毫无疑问,顶光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内心更深层次的情感,也能让观众不自觉地与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二、光线对人物关系的外化体现

人物关系也是影片叙事的重要内容,单靠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电影导演精于细节的把握。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光线的构图和变化,营造特定的电影氛围,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利用光线构图,展现人物关系

电影通常被称为光与影的艺术,光影在电影的构图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优秀的导演往往可以利用光线的明暗进行构图,向观众展现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例如《公民凯恩》中,记者来到凯恩保存回忆录的房间里,管理者拿出珍贵的书本时,一道光线射进黑暗。在仅有背景光而没有辅助光的场景中,光线将画面分割成三个部分,位于画面正中央的回忆录上方是一束明亮的光,而画面中的人物都身处黑暗,以剪影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构图将记者和回忆录隔绝开,体现了记者们都想知道凯恩生前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却并不了解凯恩,也终究无法读懂凯恩。《辛德勒的名单》中也有这样的光线运用。辛德勒第一次见到史登,请他为自己经营工厂时,两人面对面坐在办公室里,史登身处暗处,但面部明亮,而辛德勒身处亮处,逆光的运用使人物面部表情模糊,呈现出近乎剪影的效果。结合构图,史登居于画面的左下角,而辛德勒占据了画面的右半边,形成了辛德勒俯视史登的视觉效果,二者此时的对立关系和辛德勒对史登的压迫感不言而喻。

(二)利用动态光效,体现关系变化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表面所体现的那样。电影中亦是如此,很多变化要靠更加隐蔽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改变光线的范围、明暗等。《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人不被屠杀和纳粹军官谈条件时,两人对坐在沙发上,中间的一束光线将两人分开,他们通过倒酒、拿桌上的东西等一系列动作,分别进入了明亮的区域,但是始终没有同时进入光线明亮的区域。当他们的谈话进入后半段时,镜头向前推进至明亮的部分占据整个画面,两人都进入了明亮的区域,表明他们从最初的对立逐渐达成了一致。光线的轻微变化看似不引人注目,却能够直接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为影片中人物的变化埋下伏笔。

三、光线对故事情节的推波助澜

著名电影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电影摄影是一系列不同的视觉形象、不同的画面,即运动、变化着的光叙述。我每次仔细考虑一部影片究竟该怎样拍的时候,完全像写作的构思一样,考虑全片的光线的发展和变化。”由此可见,光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光线辅助营造叙事氛围

用光线营造气氛,形成光线的艺术感染力,是光线体现画面之美的关键。明亮的光线可以给人轻松之感,而朦胧黑暗却常常让人感到压抑和紧张,这正是光线在电影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二怒汉》中,当支持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人和支持无罪的人数相同时,窗外的光线减弱,天色由明亮转向黑暗,室内的光线变硬,使得狭小空间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无比强硬,营造出了紧张、压抑的氛围,故事开始变得扑朔迷离,将影片的情绪推向最高点。光线的明暗交替同样可以营造出紧张、压抑的叙事氛围。例如《罗马假日》中,公主决定离开记者回到宫殿时,两人坐在车里,车辆不断向前行驶,对面车辆忽明忽暗的灯光透过车窗投射在两位主人公的脸上,表现出了他们面对分离的不舍,营造出了压抑、沉闷的氛围。

(二)光线辅助推动情节发展

如果改变了一部影片的光线,那么就会改变整部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受和影片后续情节的变化。《辛德勒的名单》中,史登坐在办公室里打印工人名单,此时周围的环境是昏暗的,只有他手边的名单和打字机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说明此时的名单是犹太人们生存的希望,也预示着辛德勒从此刻开始从一个想借战争发财的奸商变成了一个想借开工厂的名义救人的民族英雄。光线在这里的运用看似不经意,却已经改变了辛德勒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光线是一部影片中最容易被观众忽略的部分,但它恰恰在不被察觉间塑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灯光的照明,更得益于光线的叙事效果。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一造型表现手段必将在影视艺术向更高层次的攀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辛德勒光线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绘画中的光线变化
光线
中国的“辛德勒”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英雄无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