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播剧的时空特性
——以广播剧《界碑》为例

2021-01-31蓝盛敏

视听 2021年2期
关键词:界碑广播剧哨兵

□ 蓝盛敏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听众在欣赏广播剧的时候,只有通过声音以及声音启发的想象才能完成剧情推进、情感传递、人物塑造、思想表达的过程。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的艺术家,给听众留下一个广阔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听众是广播剧创作者。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声音,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曹禺先生的话为广播剧创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给听众留一个想象空间,启发和调动听众参与到广播剧的创作中。但是进出这个想象空间必须要有出入口,就像风筝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必须要有一根线牵着。这个出入口的设计,就是广播剧时空定位的选择,它要求广播剧在时间转换、场景转换、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时候,必须要有清晰的时空定位,这就是广播剧的时空特性。

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3集广播连续剧《界碑》以全国“卫国戍边英模”、防城港市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陆兰军为故事原型,讲述了陆兰军一家三代41年卫国戍边的故事,向听众展现了陆兰军一家有血有肉的家国情怀。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听众和业界的积极评价。

一、巧设悬念,给听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广播的伴随性特点,决定了其听众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和分散的。因此,广播剧的开头一般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这样可以一下子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像安静的会议室里突然传来杯子摔裂的声音,会迅速吸引参会人员的注意。接着就是通过强化剧情冲突,巧妙设置悬念,一环紧扣一环,启发和调动听众的想象力,突破广播剧“不可视”的局限性,使剧中的事件在听众想象中层层剥开、娓娓道来,从而达到与听众共同讲好故事的效果。

例如,《界碑》第二集中有这样一个剧情:女主人公蓝香和姐妹们在山上放牛,音乐音响欢快悠扬。不料天空中突然打起惊雷,下起大雨,牛群受到惊吓跑向了雷区。正当男主人公陆正南大叫“蓝香……危险!快回来”之时,又传来两声地雷炸响,听众意识到发生了危险,加上音乐音响营造的紧张气氛,听众更是急于知道具体伤情如何。但广播剧没有直观的画面,在这一瞬间便迅速调动起听众的想象:蓝香被地雷炸伤了吗?伤得怎么样?是不是只有牛被炸伤了?又或者陆正南冲过去救起了蓝香?此时此刻,听众的思绪已如满弓之箭,难以抑制。这就是广播剧的时空所具有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除了这个迅速调动听众想象力的场景,《界碑》还巧妙运用了童声《护碑歌》、哨兵集结号、竹梆、天琴、山歌、鸟语、蝉鸣等富有边关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音响。这些声音有的是采风时录制的原声,有的是艺术拟音,有的是后期配制,通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录制的多种声音的综合作用,引导听众沿着广播剧的剧情走向,或深或浅地勾勒出一些边关的情景画面,或强或弱地感知一个民族的特色风情,从而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审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二、巧设场景,对时空进行准确的定位

广播剧的时空是无限的,指的是它给听众留下的想象空间无限,但这并不是指广播剧的时空定位可以不受限制。相反,广播剧如果没有对时空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将会使剧中的时空混乱无序,也会使听众无所适从,更无欣赏和美的享受可言了。

《界碑》人物原型陆兰军一家三代卫国戍边,从1979年至今已有41年,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多。如何在40多年的时间里选定重要的节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空间里选取关键的场景,如何塑造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如何为讲好“卫国戍边英模”的故事提供有力的支撑,一直是主创人员苦苦思索的问题。主创人员在故事原型发生地防城区峒中镇尚义村采风时,听说这里有一块足球场地,村民们曾在此与越南边民举行过足球赛。这块场地原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雷区,经过中越第三次大排雷之后,这块场地才变成了边民的友谊广场。“雷区变成球场”这个关键场景的出现,顿时让主创人员眼前一亮,并立即选定了这个关键场景。在《界碑》第三集的“三月三歌节”活动中,中越边民在这块足球场地欢聚一堂,并由此将剧情推向热闹的高潮。“雷区变成球场”,这个犹如沧海变桑田的时空定位,加上与第二集中地雷爆炸的场景的对比,不仅丰富了剧情,强化了戏剧效果,还给听众留下了一个今昔对比的想象空间,并为“卫国戍边英模”的故事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意蕴,以及更加深刻的哲理。

在重要时间节点的选取上,《界碑》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对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认真考究,对其年代背景、社会环境、规范提法都进行了严格把关,确保剧中重要时间节点上的人物与事件是对得上的,不会让人听起来感到不真实。例如在叙述陆兰军一家三代出了3个哨长1个哨兵的故事时,对于第一代哨长——陆兰军的父亲陆之方,选取的是20世纪80年代战争结束后其处置的界碑被挪动事件。对于第二代哨长,选取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下,面对哨兵“出走”经商,陆兰军如何稳住队伍的事件。对于第三代哨兵,选取的是陆兰军的侄子志愿兵退役后重上尖峰岭成为新一代哨兵的故事。《界碑》故事时间跨度长达41年,真实还原了陆兰军一家三代的家国情怀。虽然三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却共同表达了一个崇高的主题,那就是陆兰军一家三代的人生追求与中越边关安宁的高度统一,中越边关安宁与国家安全发展的高度统一。正是对这种高度统一的追求主题,激励着陆兰军一家三代始终坚守国家大义,满怀爱国之情。正如广播剧《界碑》的主题歌唱到的那样:“不惧风吹雨打,戍守边防线上。甘当血肉界碑,挺起平凡的脊梁。”

三、巧用动作,让时空转换富有画面感

广播剧没有直观的视觉画面,所以在时空转换时,除了通过语言、解说去交待,还要充分发挥音响、音乐的作用,并通过这些声音自身和相互结合的作用,让时空转换更加具有画面感和吸引力,进而让听众的想象更加清晰,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特别是一些动作感强的戏份更是如此,例如《界碑》第1集里就有这样一段紧急的动作戏:

【急促的拍门声,用力推门】

老哨长:快,紧急集合,紧急情况!

【大家翻身起床,扣皮带,各种杂音,跑步来到屋外空地】

众人:什么情况?啊?哦,天还没亮呐!

老哨长:大家听好了,今早巡逻哨兵发现壕沟外面有很多脚印,很多烂泥,怀疑夜间有特工趁着大雨靠近我们的哨所。情况已经向上级做了汇报。现在听我的命令:每组四人两支枪,子弹上膛,做好战斗准备。第一组跟着我沿着山道搜索,第二组拉开距离掩护,第三组守卫哨所和武器库。现在行动!

众人:是!

【音乐,脚步声,草丛中的摸索前进声,喘气声】

哨兵甲:注意隐蔽!

哨兵乙:眼睛放亮点!

哨兵丙:这么久还没发现踪影,人可能早就跑了。

老哨长:不要放松,保持警戒,继续搜索!

【泥地里急促跑步声,喘气声】

哨兵甲:哨长,哨长,发现几个人在边境一带活动!

老哨长:果然没有离开啊。注意隐蔽,第一组跟着我慢慢靠近。陆正南,你带第二组散开,包围掩护!陆正南:是!你们,距离20米,散开!

【迅速包围的脚步声】

这一段处置界碑被挪动事件的戏由“急促的拍门声”开始,到“迅速包围的脚步声”结束。戏中哨兵的对白短促精练,动作的模拟音响运用丰富,渐显或渐隐都恰到好处,不断地启发听众对行动画面的想象。该剧的音乐也起到了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各种声音要素表现充分,有效配合,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紧张而富有画面感的故事。

猜你喜欢

界碑广播剧哨兵
哨兵“后退一步,走”,树立“守规矩”鲜活标杆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哨兵神圣不可侵
在渝黔界碑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