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走向
2021-01-31张莎莎
□ 张莎莎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原定春节档电影无法正常上映,让本就处于行业“寒冬”的中国电影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也彻底打乱了全球电影行业的步伐。2014年以来,到影院观影便成为人们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之一。2018年,春节档观影人次超过1.4亿,以仅占全年1.9%的天数贡献了全年近9.5%的票房(57亿元);而2019年,春节档的电影总票房(59亿元)较2018年上涨了2.2%。依照往年数据,国内电影业人士曾预测,2020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有望破70亿元大关。票房的损失无疑对中国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影响最严重的是大众的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观影习惯等,这些因素的互相作用无疑会对电影产业以及行业内部产生巨大的结构性改写,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
对于中国电影,疫情虽然带来阻碍与困局,但也造就了转化与变局。
如今,新冠肺炎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多个国家电影行业“停摆”。但中国作为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国家,行业已基本恢复,复工后的影院也已回到正轨。进入后疫情时代,暂时摆脱了疫情的困局,但经此一“疫”,行业受到冲击和影响,变局也随之而来。
一、播映媒介的转变与试水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经历了彻底的洗牌,影视行业亦不例外。处于行业链条下游的电影院首当其冲,连日的暂停营业导致多家影院亏损严重,甚至被迫倒闭。如今影院正式复工,意味着中国电影将迎来真正的全面恢复,背后却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关于电影,过去我们常常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电影从来不是院线的专属产品。疫情让所有人真正且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国内部分商业电影由院线转战网络播映。徐峥导演的影片《囧妈》于2020年1月25日开创了商业电影网络免费首播的先河。随后,由王晶监制、甄子丹主演的《肥龙过江》也改为网络收费播出。由于淼执导的电影《大赢家》于3月20日晚8点在西瓜视频、抖音等客户端免费上映。未来,院线电影的发行渠道或许不再限于影院放映,而随着网络电影趋于精品化,二者的边界也很有可能会渐渐被打破。
电影产业高投入的商业性要求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特殊时期的院线显然无法满足电影的商业需求。商业电影网络首播是影视业转变销售模式的一次试水,是在疫情影响这个特殊不可抗拒情况下产生的。面对今后诸多不可抗拒因素,片方与院线应设法保障与平衡利益。院线也会研究改革方案,加大对片方的约束与合作力度。
网络首播作为影视业应对风险情况下的改革显然存在一些问题。此次院线对国家电影局提交的吁请中,要求取缔电影院以外各类“零窗口期”的放映模式,明确各类放映终端与院线影院放映内容之间的窗口期界限等完善行业规范制度。这也必然会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秩序管理的规范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大制作、大体量的电影来说,网络平台还远远不足以覆盖其高昂的成本,电影院依然是未来大片较量的主战场。但相较而言,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直接选择网络平台或寻找院线与互联网融合的模式,或许更为有利。
二、“网院”电影界限的融合
近两年,全球流媒体大战如火如荼,行业巨头纷纷入局,让全世界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线上娱乐是大势所趋。疫情发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行各业受阻之际,唯有线上娱乐突飞猛进,再次让全世界看到了互联网的力量。
猫眼娱乐、爱奇艺电影、微博电影联合推出的《2020上半年度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根据“爱优腾”三家平台公开的票房榜,全网分账票房突破千万的网络电影已有37部,创6年来上半年分账票房的历史新高。
短时间内,公众对密闭空间的担忧依然存在,影院复工后也有一段缓冲期。这段时间,院线以经典重映和引进国外大片作为过渡期的“润滑剂”,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原本备受瞩目的春节档影片推迟至国庆档或年底上映。这期间,国产电影的空缺只能由网络电影填补。疫情助推了流媒体用户消费习惯的养成,网络电影品质的整体提升也加速了用户转化。
近年已有部分传统影视公司转换赛道,入局网络电影。进入后疫情时代,会有更多影视公司意识到线上娱乐的优势和趋势。2020年和2021年成为网络电影提质和腾飞的关键年份。
回顾过去,疫情让院线电影市场全部停摆,而网络影视则一路高歌猛进,网络电影也抓住了这个时机,于2020年上半年迎来了直线上升期,在票房、内容、口碑、影响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互联网时代,很多事物的边界都在逐渐模糊。带货主播可以成为明星,明星也能够化身为主播。长短视频平台同场竞技,网络剧和台播剧亦能同台评奖。院线电影逐步复工后,院网融合的脚步也会继续提速。网络电影既然能够获得各项突破性的进展,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的边界将不断被模糊和融合。
三、消费群体的坚守与转变
影院观影作为重要的社交手段必然会受到网络免费播映的影响,电影的网络播映确实会给部分观影群众一定的便利,甚至会培养一批忠实的线上消费群体。就目前观影群众的反应来看,也有坚决反对小屏幕观看特效类商业大片的呼声。随着科技的革新,在家通过中小荧幕获取等同于影院的观影效果已经指日可待,消费群体的观影习惯很有可能改写将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走向。
根据“猫眼电影”针对观影消费群体进行的调查,面向2019年猫眼平台电影购票观众发起,性别比例、城市结构、年龄比例模拟电影大盘的观众构成。从调研报告来看,疫情期间,观众居家线上观影依旧活跃,且对疫情结束后影院观影有较强的意愿,半数以上观众疫情后的影院观影意愿甚至超过疫情前。喜剧片为观众观影的首选类型。
电影市场的复工复产,需要一批有影响力的大片来撬动。一个消费习惯的重新形成,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推动力。只有有影响力的电影进入市场,才能够让市场重新焕发活力。当然,要想进一步增加观影人次,中国电影人必须提供更多优质的影片。如今,国产片票房前十的影片能够占国产片票房的六成。这说明国产优秀影片的数量还不够多。现在市场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国产电影一年不超过20部。国产电影的产量很高,但优质产品的产量仍不足。
或许因为疫情,人们将会越来越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更加自由、方便地选择影视内容,从而使更多的线下实地消费转化为线上点击消费,特别是那些缺乏影院必看性的电影。这种改变既会影响到影视行业的渠道价值、窗口规律、版权意义,也会影响到影视产品的类型、形态的生产和营销、推广的方式。
从长远来看,疫情对院线的影响是暂时的。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外部冲击,等疫情彻底结束后,因疫情影响而延期的优质电影必将会寻找到更好的机会放映。近几年培养起来的观影人群也会重新迸发出消费的热情。等到曾经的观影群众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电影院线必然会迎来恢复性增长。
四、结语
电影行业需重新思考电影业态,重塑电影的制播模式,如探索线上线下播出模式,互联网播出与线下院线播出的互动等。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消费群体观影习惯的微妙变化,以更优质的作品应对电影产业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