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2021-01-31雷艳妮
雷艳妮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38)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严重冲击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面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大考”,中国不仅率先走出疫情危机,而且其治理模式下的中国方案被世界各地所借鉴。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疫情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优势”荡然无存,出现了制度失灵、社会混乱、管理瘫痪、物资紧缺、感染人数激增、死亡人数多等令人担忧的局面。中西治理模式实质是潜藏的“文明冲突”,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比较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史蒂芬·沃尔特教授在《外交政策》一文中更是指出“美国国家能力之死”[1]。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视野,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国家治理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和途径,指出全球抗疫中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力量之本。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实力的雄厚一直主导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然而21世纪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中国只用较短时间就走完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实现了迅速崛起,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显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活力和蓬勃生机,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格局的中心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中国战“疫”的阶段性胜利,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而成功密码的解读,需要我们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进一步深化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合理性及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的理解。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制度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调节着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关系的习惯和法律,为社会生活提供行为规范和准则。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制度表现为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阶级统治关系,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从古代社会被动地被推进现代社会,面临着国家主权的瓜分豆剖,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对于“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传统中国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遭受打击,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农民领导下的中国走过去封建革命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改良派因经济基础薄弱和阶级基础不牢固而变法最终失败,继而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彻底完成,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也最终失败,这充分说明照搬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也行不通;蒋介石在军阀混战割据之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独裁统治,本质上实行“训政”,新掌权者属于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因而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实现而生活于水深火热中,列强依然在中国攫取利益,横行霸道,中国的各种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实行多党制,更不可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指出中国须经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社会矛盾全面的超越和扬弃,同时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学习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之种种弊端与局限暴露,因此中国必须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特色的理论制度。由于党“左”的思想泛滥导致建设社会主义的急躁冒进,发生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乃至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遭受巨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实事求是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解放思想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并开创了深化改革的新局面,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将中国具体实际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结合一事进行艰辛探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相关内容,科学诠释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之治”的密码和中国现代化的“两大奇迹”就在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此可见中国选择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客观的历史进程也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治理观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直坚持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国家的治理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抗疫斗争的胜利正是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超越了西方治理的困境的体现,呈现出“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美国学者福山透过观察新时代中国崛起提出“国家建构应该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议程”[4]。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观是由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组成,立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服务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观要求实现党、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纵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对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各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答案。我们党早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1949年后,我党对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做出不同判断,对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国家治理进行了继续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关于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前提,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观立足中国国情,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这表明党更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二、中国抗疫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新冠疫情是一面镜子,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制度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的检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战、人民战、防控战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争分夺秒同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有效遏制了疫情,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制度优势下的国家治理彰显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5]抗疫斗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一)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优势
党领导一切,坚持党的集中统揽全局为抗疫提供政治保障,彰显了制度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政治优势犹如“定海神针”,可以保证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战胜一切困难风险。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冠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及时多次召开会议,听取疫情汇报,做出抗疫重要指示,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2020年1月下旬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坚持党的领导,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各条战线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快速行动,确保资源、技术和力量的集中,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再次印证了坚持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事业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更是在复杂环境下快速应对突发危机的政治保证,最终实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的国家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比喻的,党中央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坐镇军帐的“帅”[6],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和命脉所在,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和幸福所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这一点在抗疫中充分体现。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幸福正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屈从于利益集团以资本为出发点的狭隘诉求形成了鲜明对比[7]。《尚书·大禹谟》中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之言,阐述了有德善政的养民之政即为政府的正当性,养民治民是政府的天职所在,政治的管理人员应利用职权最大程度最有效地行善政,切实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建设及发展的出发点,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将人权安全、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作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历史是人民活动的产物,人民是历史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决定党、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中国“民生为大”的理念纠正了西方只重视公民政治权,忽视民生权的消极表现。党在突发新冠肺炎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协调关注各方面安全问题,疫情之初第一时间关闭离汉通道,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病毒扩散,保护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救治的实际过程中以“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作为基本原则,指导组在武汉统筹调配使用各方面医疗资源和医用物资及设备,最大限度提高运转救治效率,最终实现了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数万名患者被集中收治进行“免费治疗”。根据2020年6月7日国新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确诊患者结算人数为5.8万人次,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总医疗费用高达13.5亿元[8],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需要使用的、之前未被列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与服务,在肺炎疫情中医保也予以支付,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困难,社区、乡村、物资生产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联络、调研指导,坚持就业优先,“米袋子”“菜篮子”等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保证,真正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由此可见,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的福祉不受资本利润的支配,真正做到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制定政策路线的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三)坚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显著优势可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走了一条特色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积极有为的政府推行厚生主义的政治路线。政府的表现极为重要,治理过程注重最大范围地造福于其治理的所有人,正如《荀子·王制》中所讲“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突破了以往血缘性组织内在固有的规模约束,建立超大规模的人群组织,以政治纽带联结国家,进而形成并持续提高“规模经济”,而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则没有,原因就在于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政府可以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最大范围、最高效率、最远距离面向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创造必需之基础设施和规则,形成合力办大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经过90多年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实践,已将中央与地方、中心与边疆形成了全国上下一盘棋,确保了强有力的组织力动员力。《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最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政治认定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地位有强大的物质保障造就了“中国速度”下的制度优势。在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党委和政府积极行动,基层党组织雷厉风行,普通党员奋战在一线,以“生命重于泰山”为理念制定方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打响后勤保障战,举全国之力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效。“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9],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说。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我印象深刻,这正是中国制度的优势”[10]。抗疫斗争中展现的组织力、动员力世所罕见,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实力,是共产党人的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优势是打赢战“疫”的底气。
(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优势。法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表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国之重器。从疫情发生的纵向时间来看,党中央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及时完善健全了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意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优势。在精准把握疫情前提下,各省市和自治区法治精神彰显,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及时启动了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依法防控的同时不忘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推进依法防控和依法治理。“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对于防控不力、推诿扯皮、消极应付、临危退缩的干部,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于无私奉献、率先垂范的党员领导干部,火线提拔,给予重大奖励;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在应对重大突发问题时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严厉惩治疫情防控期间暴力伤害医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人社部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特殊时期须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律条款,积极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的问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优势
在抗疫防控斗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自愿奉献,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优势,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价值理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凝聚成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强大的精神力量。战“疫”以来,党政军民团结一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中国精神。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甚至不幸感染病毒献出宝贵的生命,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不怕牺牲,发扬了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科研工作者科研攻关迅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研制成功了快速检测试剂盒,这种拼搏奉献的担当体现了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无数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各行业领域的劳动者无私奉献、勇挑重担、不畏困难;武汉人民及全国人民识大体、顾大局,闭门不出,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精神,形成了14亿“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局面,彰显了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抗疫的同时,确保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各类经济实体抓紧复工复产,发扬企业家精神,顽强拼搏、勇立潮头、攻坚克难,努力战胜疫情挑战,促生产抓恢复,体现了伟大梦想精神。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发扬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11],这四大精神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这是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六)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独特优势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抗疫提供强有力支撑,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彰显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独特优势。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力地保障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早在1929年6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一个子弹不问过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的领导”[12],明确提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概念。正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从抗洪到非典,再从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抗震救灾,再到这次新冠肺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队的唯一宗旨,人民军队闻命而动听党指挥,敢打硬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冲锋在前,顽强战斗,展现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形象,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崇高使命情怀和价值追求,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在危难时刻奉献一切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可以顶住一切压力和阻力,抵抗未知的风险挑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保障。
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具体表现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是对国家制度下的执行能力的验证,理论上的制度优势建立在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的比较基础上,而要真正体现制度的优势,还需落实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突发危机更能检验出一个国家制度的优劣与否。制度优势要变成治理效能发挥强大作用,就需要国家发挥强大的治理能力,建立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对于解释社会发展的宏观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家治理能力越强,国家制度在社会发展结果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一个国家有良好完善不断发展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较强的应急管理效能和水平,才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风险,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的巨大改变,从而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和感召力。今日中国已不是传统社会的“中国之中国”与“亚洲之中国”,而是全球化大变局中的“世界之中国”[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中国抗疫治理效能成果明显,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
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在面临新冠肺炎灾难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表现,不仅是各个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和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及良知的质问,更是对各国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绩效与道德性的重新认识。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冠疫情,中国特色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具有的智慧和能量,产生了疫情阻击战的强大合力,推动了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为全球提供了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国经验”,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走出不同于西方制度模式的一条新道路。战“疫”斗争时中国所特有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举国体制”,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和全民性公共危机时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强大的社会体制、机制的指挥能力与调控力量,自上而下实施,层层机制衔接,政命畅达高效。全民齐抗“疫”,中国秉承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国际援助,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支持国际抗疫合作,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物资、技术和人力支持,加强全球卫生治理和国际合作,在党领导下各方协作形成“治理共同体”的中国力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概念之一,“社会治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概念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新冠肺炎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疫情无国界,不仅严重危及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极大威胁全球人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成为防范风险治理的新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能更好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在抗疫防控斗争中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是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能欣慰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国智慧”治理效能的最佳诠释。
(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和途径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上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体系的建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和实践。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同时将制度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治理的动态势能,才能更好地应对非常态时期的“危机治理”。
首先,通过知行合一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的践行者要“知”“信”“能”“行”,弄懂弄通《决定》中提到的制度方面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新时代干部队伍要兼具掌握和践行制度的能力,通过加强思想淬炼、专业训练、政治磨炼、实践锻炼,更高效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及制度的执行者在工作实践中要带头强化制度意识,做制度执行的模范表率,不断健全执行机制,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其次,通过革故鼎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仍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而传统的农耕社会形成的制度及文化理论未能在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实现现代化的同步改革及创新转型。疫情教训启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使日益复杂的分工更趋精细合理,依法依规进行重要决策,实现信息沟通的上下对称,将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和集中统一领导有机结合,不断下大力气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通过补齐短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此次疫情中,中国处于“大流动社会”的时代背景,认知水平、治理逻辑和经验路径已远远超出单一行业及部门治理框架,贝克指出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使得每个人无从预测何时、为何所“伤”[14],吉登斯则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单纯依靠知识经验或借助人生经验都不足以应对风险危机[15]。因此亟待补齐疫情中出现的举措不足、应急决策迟缓、城市基层社区低度组织化等短板,同时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