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31马瑞彦
马瑞彦, 栗 莎, 王 辉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a.土木工程学院;b.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应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国家战略性地提出了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大行动计划,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全力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文献[1]指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其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化和开放式的特征,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重中之重[1].新工科建设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也为地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本文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际为例,探索如何构建与完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2].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构建符合土木工程专业职业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全面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适应新工科建设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学校在全省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和深化适应京津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4].
2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学校立足行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依托产学研深度合作,积极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教育教学质量高水平发展.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是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为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遵循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河北,面向京津,服务河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秉持新工科理念,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产业需求,提出以“能力本位”为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搭建和增加实验平台与实训基地,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及科研项目等方式,形成系统的、符合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与实现手段,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按照学生培养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应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训练、学科基础实验、专业认识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训)课、课程设计与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等,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的延伸,主要通过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新训练、创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升其创新能力.
(1)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以强化产学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了校内实验(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双创教研室“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建立了多个校内实验(训)室,有普通物理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工程制图CAD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应用软件实训室、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结构框架实训室、钢结构实训室、水力学实验室、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等,基本可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把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训)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改善实验(训)教学条件的同时,不断整合、更新实验(训)项目.目前开设的实验(训)项目有80余项,基本覆盖课程项目实训、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施工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构建了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的实验(训)项目,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其次,为了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主动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对接,积极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对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对专业课程分年度进行详细设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寻求优质企业资源,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土木工程学院与4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创建了土建综合实验中心、土木工程测量(岗位)能力实训中心和3个仿真实训车间,建设了校外实践基地26个.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完成工程导论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业务实践等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行业新理论、新技术,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再次,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了创新创业教研室.在原有创业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吸收学校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交流等方式,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拓宽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和思路.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构建了创新性“能力+”专业社团,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专业竞赛等活动.近几年,学校组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省级立项项目13个,在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河北省力学竞赛、河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和深化符合岗位需求、突出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一是推行以“施工蓝图”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际工程图纸为载体,创设工程情境,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巧妙融入到情境中,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做中教、做中学.通过将工程图纸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实践教学效果.二是构建“双导师、双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双导师”制度,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专业知识的学习特点,打破校内外学习界限,进行“双课堂”教学,课程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完成教学,实现理论和实验(训)知识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更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产学研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实行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学校结合学科发展动向积极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完成省级科研项目《新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粘钢板加固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等20多项,帮助合作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专业教师注重总结课题成果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其研究和创新能力.
(4)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企业导师,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评教、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评价对象既有教师也有学生,主要是针对实践环节教学设置、授课方法等方面的测评.评价内容以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表现、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阶段性测验成绩等作为对学生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依据;终结性考核试题结构多元化,适当减少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加大分析设计类题目比例,试题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5)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为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加强和完善了“学校—二级学院—企业—学生”4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每学期定期开展期中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由二级学院院长、专业带头人及专业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查组,深入实习单位、实践基地了解学生的专业实践情况,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管理开展质量评价,进行质量分析,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从而更好规划与改进下一步工作.每学期利用学生座谈会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听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强学生实习监管力度,结合学生对实习实训的心得体会及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评价情况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秉承“修德凝道”的校训,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对接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和完善了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河北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施工管理、结构设计等岗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