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推动四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研究
2021-01-31钱永贵马佳陈莹赵玮黎玲
◇ 钱永贵,马佳,陈莹,赵玮,黎玲 ◇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文化自信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共同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参与文化和旅游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也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潮流①刘士林:《以消费城市为中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1期。。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总收入稳定增长,于2018年首次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2019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五年努力,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四川省文旅融合发展正迈向“纵深推进”的新征程。实现“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建设目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四川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文旅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果
四川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设目标。“十三五”时期,各级文旅部门统一思想、精准施策,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旅游发展全域化”的发展态势。2018年11月12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标志着四川省“文旅融合”迈出重要步伐,迎来文化和旅游共兴共荣发展的新格局。
(一)政策措施多管齐下促融合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等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四川省各级文旅部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有效整合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项职能,走出了独具四川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1.目标清晰、多策并举
四川省委于2018年6月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以及《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实施全面部署,强化顶层设计,2019年,四川省陆续出台《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以及《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形成了“1+1+2”的政策体系,为四川省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政策保障。
2.模式革新、举措得当
四川省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出“企业引领、名县推进、金融助力、人才驱动、品牌带动、园区支撑、区域联动、文旅跨界”多项举措,拓展了多元化发展模式。“十三五”时期,四川省评选命名出40个特色文旅小镇、20个天府旅游名县。文化旅游企业发挥出明显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逐步实现依靠地方资源进行特色化发展的目标。
3.多方扶持、保障得力
在政策落实保障方面,文旅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卫健委、自然资源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涉旅各级部门,齐抓共管,切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十三五”时期,全面提升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的软硬件水平,保障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推进。在文旅公共服务方面,覆盖四川省城乡的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文化网络基本建成。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城市文化的美丽风景线。
(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格局显现
1.旅游吸引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6210.5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594.32亿元,年均增长16.9%,占生产总值的24.87%,接待游客人数稳步上升。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旅游总收入、游客人数、旅游吸引物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彰显了四川省旅游吸引力的稳步提升。
2.文旅供给力显著提高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旅游业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提升目的地供给质量和水平。激活多元供给主体,加大政策支持,释放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活力。在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引导文旅企业大力开发旅游演艺、博物馆游等项目,重点突出质量效益导向,着力打造文化和旅游精品项目,以更多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高标准的精神文化需求。
3.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依靠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了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开发了具有特色旅游功能的会展农业、定制农业等,实现了文化旅游与教育、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通过发挥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其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文旅融合促发展成效显著
1.“文旅项目”遍地花开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以“文旅项目”建设为支撑,打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2015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举办了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开创了旅游招商引资的新模式。前三届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共签约项目88个,签约金额达2055.02亿元,落地实施项目73个,履约金额1652.31亿元,履约率达到83%。2019年,四川省签定文旅重点项目共636个,在建项目实现投资2876亿元,同比增长106%。2020年1月至8月,全省在建文旅项目实现投资59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54%。
2.“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大力推动文旅特色小镇、天府旅游名县、“金熊猫”奖等文化项目的品牌建设工作。以“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为例,2019年,四川省将命名小镇纳入文化旅游产品的重点宣传项目,组织专家为命名小镇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划、品牌塑造、业态打造等实施指导,大力促进品牌的宣传推广。
3.“数字文旅”争奇斗艳
作为数字文化旅游的先行区,四川省“十三五”时期坚持以“数字技术”驱动文旅创新,以“数字科技”创新发展文旅新业态,创造文化旅游的消费新方式。3D动漫、数字出版、电竞等领域的企业领先于全国。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的“智游天府”项目实现全面启动,该项目围绕“一中心”“三平台”“N应用”的发展目标,实现了文旅“全覆盖、全流程、全要素、全端口、全品类”的营销、服务以及管理。
4.“夜间经济”异彩绽放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通过拉动“夜间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于2020年4月发布了《四川省商务厅关于做好激发消费潜力稳定经济增长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建设“智慧街区”、重启“夜间经济”、推进商贸古镇建设等措施。成都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5月发布了《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打造夜间旅游景区、亲子乐园、晚味去处等十大类夜间经济示范点位。
二、四川省文旅深度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巴蜀文化”孕育新动能
1.“巴蜀文化”精神特质尚待挖掘
构建新时代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代化体系,亟待将“巴蜀文化”精神特质贯穿其中。只有平心静气、充分凝练“巴蜀文化”的精神特质,加深对“巴蜀文化”内核的理解,提炼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川人文精神”的鲜明特征,才能真正深入认识“巴蜀文化”及其蕴藏在文化旅游资源中的独特禀赋。在文化旅游产业实践中,应以新理念、新视角定义四川省文旅资源的核心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当前,四川文旅界对“巴蜀文化”的精神特质认识和凝练仍不充分,在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资源的挖掘开发中,多重视形式上的硬件打造,忽视了软文化中“触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
2.成渝双城文旅融合亟需深度合作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第六次会议上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布局,提出“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目标。然而,当前各地在相关的项目规划建设中依然缺乏较完善的协调统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规划的可能,相关政策支撑需要进一步对接,联盟机制尚待逐步建立,文旅产品有待错位开发,营销和宣传尚需携手共进。在共同打造旅游线路、推出巴蜀文旅特色品牌、联合开展宣传营销、优化巴蜀旅游服务等方面,成渝两地推出了“智游天府”“惠游重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以此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①滕新才,肖兰兰:《论川北大木偶与三国文化的联动开发》,《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但还存在深度合作的共创空间。
(二)创新驱动文旅融合蓄势待发
1.文旅融合发展迎来重大创新机遇期
新时代、新形势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创新机会②徐茜:《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探析——以成都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从市场机遇看,文旅消费重心趋向“国内为主”,带动消费需求向国内回流,将创造万亿级的市场增量。从供需情况看,文旅供给模式正向“需求牵引供给”及“供给创造需求”转变,这势必要求文旅产业提升内容生产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综合开发能力,进而抓住机会窗口,借助转型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更丰富的体验、更高品质的服务。
2.部分文旅企业需要突破创新瓶颈
当前,在“+文旅”“文旅+”跨界创新的新形势下,乡村民宿游、文化体验游、生态和谐游等新模式,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带来活力。但必须注意的是,四川省文旅企业的创新发展仍存在地区差异,局部地区依然面临“场景缺模式、体验缺内容、营销缺流量、输出缺业态”的“创新瓶颈”。在产业实践中,一些文旅企业难以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具体路径,获取产业竞争优势。如何依托四川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文旅企业创新能力,突破创新瓶颈,仍是文旅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从“文旅资源”到“文旅精品”转化空间巨大
1.文旅资源潜力待放
2019年,四川省启动覆盖共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文游资源普查项目,发现旅游资源24.55万处,文化资源271.02万处。然而,尽管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当前文旅产业仍存在“资源众多、精品不足”的现状,亟待通过“文旅精品”打造,深入挖掘优质文旅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政策支持“精品打造”
打造四川“文旅精品”,是实现从“旅游大省”到“文旅强省”转换的工作重点。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19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十大知名文旅精品”的建设目标。政府多项举措为“文旅精品”打造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对四川省“文旅资源”向“文旅精品”的产业转化提出了新要求。
(四)数字技术推动文旅融合迈向“纵深发展”
1.数字技术成为文旅融合创新的强劲动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①张玥,黄萍,罗鉴,陈龙,许博:《数字文旅产业含义,功能及结构模型》,《旅游纵览》2020年第18期。。在管理上,数字技术的利用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与行业的监管。利用文旅产业各类运行数据,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识别个性化、差别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有利于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率,为管理部门监管提供科技支撑。在供给上,数字技术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盘活传统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产生了诸如VR景区、数字博物馆等新文旅业态。在需求方面,数字技术不断增加和拓展游客的体验内容和方式,有助于提升体验感受和服务质量,创造新的需求。
2.数字经济为文旅融合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前,数字经济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旅游及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应用软件与导航、金融等领域应用软件的使用频率相当,仅次于新闻、社交、视频等高频APP,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影响。文化旅游企业要紧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文旅产业供给,加快文旅与数字经济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突破性重点
(一)以“巴蜀文旅走廊”为抓手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为完善“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十四五”时期,要重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打造“巴蜀文化走廊”为抓手,全面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四川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
1.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为牵引
巴蜀文化在“南方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党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目标,凸显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促进四川省文旅融合发展、优化产业整体布局方面的牵引作用和战略作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不仅有助于传承及弘扬巴蜀文化,同时,还可支撑四川省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十四五”时期要尽快统筹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总体规划》,为各地开展“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标准尺、指挥棒、作战图。各地规划部门应及时互通情况,加强交流,避免规划和定位的“同质化”。
2.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
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是四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要狠抓引领性、枢纽性、标志性强的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为打造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立柱架梁”。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完善文旅重点项目协调调度、动态调整、投融资促进、运行分析、定点联系服务及督查考核“六大机制”。着力打造“十大文旅精品”。持续打造产业实力雄厚、旅游特色鲜明,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天府旅游名县”。
3.以“多轴网络结构”加强整体规划
在“一核五带”文化旅游发展整体布局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将分散的文旅资源进一步“串成线”“集成团”“连成面”,在传统点线形式的区域发展结构基础上,逐步完善“多轴网络结构”,实现区域资源联动的协同,整合分散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在“十大文旅精品”项目建设中,特别要重视各点位的衔接、互动、协同和整体规划。
(二)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
1.大力推动文旅“品牌建设”工作
大力推动四川省文旅“品牌建设”工作是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的主要路径。四川以大熊猫、三星堆、九寨沟为代表的“三九大”文旅品牌具有极强的市场吸引力及品牌识别度。“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九大”等品牌建设方案。整合政府、企业、景区等多方力量和资源,共同搭建品牌发展“一体化”的新平台,构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的品牌集群和体系,协同提升品牌的整体竞争能力。
2.发挥巴蜀文化品牌效应和集聚功能
“十四五”时期要以巴蜀文化为牵引,重点打造标志性文旅品牌,大力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深入挖掘四川文物资源的丰厚内涵和文化价值,推进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加强三星堆遗址研究和发掘,开展巴文化遗址研究展示与保护,助力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世界古文明研究高地,宣传好“太阳神鸟”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3.围绕“巴蜀文化”办好重要节会
加快实施各类节会活动的品牌塑造工程,遵循“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办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四川)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艺术节等重要节会活动,围绕巴蜀文化,做好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四川音乐季等在全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会活动。
(三)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从“理论上”融合到“职能上”融合的过渡,抓紧构建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1.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四川省各级文旅部门在“十四五”时期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加强协同联动,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的工作领导机制,落实分工负责,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文旅融合”工作新局面。
统筹机制共建。“十四五”时期,在文旅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和重大决策中,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及其相关部门要协调各方的关系和利益,合理利用多方资源,运用科学方法筹划文旅各项事务,共同建立和完善统筹机制。
发展规划共谋。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要会同其他相关涉旅部门,共同开展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地方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构成统一的整体规划体系,以此提高规划质量。在规划实施和责任落实过程中,全面推行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管理。“十四五”时期,各级文旅部门要坚决贯彻和重点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
支撑平台共搭。“十四五”时期,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交易平台等相关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及其相关部门要汇集力量、共同参与,实现“以公共服务、行业管理为核心,省—市、州—县、区—企事业单位多级联动、全域一张网”的共建目标,通过“共搭平台”推动四川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2.充分发挥文旅多元共性
“十四五”时期,要准确识别和把握文旅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根本上抓住文化和旅游在要素、市场、产业上的共性,在“共同点”和“共通点”上建立和优化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机制”,推动文化旅游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式的深度融合发展。
要素共性。从文化和旅游的基本要素看,文化要素在“体验者”和“文化资源”,以及旅游要素在“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上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由此,在统筹规划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发挥具有共通性的“资源优势”,是从要素共性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
市场共性。文化和旅游在市场上的“共性”表现在满足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方面。文化市场存在需求差异,需为体验者提供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而旅游在行、食、住、游、购、娱六要素上,全方面为文化市场提供形成异质性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旅游市场同样存在需求差异,需为游客提供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为形成“旅游目的地”的“差异化优势”提供了支撑。据此,文化和旅游具有“需求差异”的市场共性,且相互支撑形成“差异性优势”。在文旅市场优化供给、促进营销等方面,要特别重视在“差异性要素”上发挥二者的市场共性。
产业共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均具有“服务产业”的属性,通过提供“高质量服务”获得产业的新增长点,可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性。据此,在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要特别抓住服务产业的特点,处理好产品的无形性和异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服务的易逝性等共性问题。在文旅产业的公共服务方面,要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文化及旅游相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在游客集中区域及主要城市设立“一站式游客服务中心”。
3.深度推进文旅界面融合
基于文化和旅游在要素、市场、产业层面的共性,“十四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筹共建、协同发展中,要特别重视二者在“界面”上多元要素的互动融通,以此促进“深度融合”。
优势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共有。在优势资源共享方面,应重视发掘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在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上的“融通点”,通过文旅界共同创办企业、开发景区,建设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特别在土地资源共享上,持续强化用地的支持政策,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旅项目,要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在专业人才共有方面,要大力发展“文旅双修”“文旅兼容”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政府、高校和文旅企业共同建设和完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的联动机制。
企业主体共筑,合作利益共赢。在企业主体共筑方面,推动文化旅游界合作创办企业。“十四五”时期,要大力推动文旅优秀龙头企业的培育工程,着力发展一批优秀文旅企业,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打造、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跨界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省属的国有文旅企业、中小型文旅企业,发展大型现代化文旅集团,引进国内外优秀文旅集团投资落户四川。
(四)创新发展文旅融合模式。“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跨界创新,借此突破“创新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1.促进文旅融合“业态创新”
业态创新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以新的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经营手段来运作传统或新创的业态,由此创造出新形式、新产品组合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形态,以满足不同市场消费需求①张文建:《旅游产业转型:业态创新机理与拓展领域》,《上海管理科学》2011年第1期。。四川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新业态目前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和航空旅游等领域。“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水上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研学旅游”业态的创新性发展。
2.加强文旅融合“模式创新”
文旅融合要聚焦文化和旅游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汇点”,推动模式创新。文旅小镇、博物馆、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模式本身汇集了文化和旅游的多元要素,具有极强的文化和旅游的集聚性、整合性、交融性。“十四五”时期可通过大力推动相关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的“模式创新”,如文旅小镇模式、文旅综合体模式、旅游演艺模式等。
3.推动文旅融合“跨界创新”
“十四五”时期,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需加强文旅产业与其他领域融合的“跨界创新”,以“文旅+”为主要发展模式,促进文旅与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跨界创新”促进文旅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完善“创新型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五)数字技术驱动文旅融合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文旅产业带来深刻影响,成为推动文旅要素融合、业态更新、体验升级、模式创新的驱动力量,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1.推动文旅“新基建”搭设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智能升级、数字转型、融合创新等提供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加强“文旅云”等模块建设,加快“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全面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景区
在夯实“新基建”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四川省“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智慧文旅小镇、数字博物馆,以及数字文化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构建文化和旅游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六)双管齐下提升产业活力
通过“提振消费、优化供给”,顺应消费升级的市场趋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双管齐下”提升文旅产业活力。
1.提振消费
“十四五”时期,通过大力实施“扩消费政策”,提振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落实文旅消费提振行动、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工程、夜间消费创新行动,全方位激活文旅消费的潜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推动文旅市场加速回暖。鼓励公共资源型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推动重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创造体验消费、定制消费等文旅市场新增长点。
2.优化供给
文化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循环性①刘洋,冯思婷,余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性探析》,《旅游纵览》2020年第19期。,“十四五”时期要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提升文化旅游供给力。深入实施文旅龙头企业的各类培育工程,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领域运营商和投资者,引导和促进优质的文旅资源有序流向文旅企业,形成集聚效应,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供给”。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特色民宿、露营地、汽车旅馆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七)全域打造文旅融合“微空间”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域打造文旅融合“微空间”,加强“文旅惠民”,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通过全域打造文旅融合“微空间”,促使文旅产业在“十四五”时期从“结构转型”迈向“纵深发展”。
1.推动文旅“微空间”工程建设
通过“微空间”工程建设,促发文旅资源“内容活化”。以旅游形式表现文化内涵是“内容活化”的精髓。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与旅游的基本要素相结合,以旅游为载体提高文化影响力、表现力、传播力。一是文化内容的“静态活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景观、旅游纪念物等物化形态载体的呈现;二是文化内容的“动态活化”,主要在艺术氛围、文化活动等互动体验感的呈现,通过改变文化内容的外在形态,使之生动、活泼,更具“能量”和“感染力”,这就更加强调文化内容的原创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2.充分发掘文旅“微空间”资源
文旅优势资源渗透在市民生活、传统习俗、生态环境等多维空间,需要创新性发现和精细挖掘。在“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自然遗产、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消费场所、文化艺术产品、文化创意设计、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商品和市场等文旅资源的全面普查,发现、发掘“微空间”资源及其应用场景。在城市“微空间”发掘中,可聚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构建四川文化特色街区等,通过“城市空间活化”实现“移步换景”,在城市公共空间,比如公厕、地铁站、汽车站等,融入文化符号、形象等“微空间”设计元素,在城中村改造、老工厂利用、新区开发、新城建设中,将“微空间”打造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3.促进文旅元素融入“微空间”
“空间”对游客和文化体验者而言,除了能够提供一时式景观观看满足感之外,更需要提供与体验者身体保持亲密接触、随时随地相随、使体验者深居其中的“微空间”。“微空间”是有人情味和烟火气,触发情绪和情感的场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微空间”的打造要从过去的“建筑单体盆景式保护”,转化到“片区生态式保护”,把“人”的要素放在“微空间”打造的首要地位。“向人的本质需求回归”是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微空间”改造更新的思维起点。在“十四五”时期,要大力利用“微空间”资源,在车站、公园、社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位置,开展旅游精品“微空间”布点工程,配套文化艺术景观观览和文创商品消费点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整体氛围。
结 语
文化旅游产业是四川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指标、脱贫攻坚的核心支撑。“文旅融合”旨在通过弘扬“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内涵,依托“旅游”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构建新时代“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相生共兴的发展新格局。“十四五”时期,要紧密围绕“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加快加强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呼应、产业与事业相统筹、效益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把四川省文化与旅游优良“资源优势”转化为未来“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谱写“新五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