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1-01-31邓颖颖王珍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十四五文化产业消费

◇ 邓颖颖,王珍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四川省实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期。“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文化繁荣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状况

(一)文化产业市场总体繁荣向好

“十三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四川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时期,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此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治与经济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使得四川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得以增强。

随着四川省文化产业总量的快速增长,其支柱产业地位也日益明显。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74.84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706亿元,年均增速11.77%。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显示,四川(20.8%)在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排名第二,超过重庆(11.8%)、内蒙古(17.8%)、广西(18.4%)、甘肃(19.7%),营收增速在全国排名前列。

四川省文化产业主体稳步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2012年的681户增加至2018年的1760户,吸引了大量国际国内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长。在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下,产业对社会资本的集聚作用逐渐增强,固定投资快速增长,根据《文化建设蓬勃健康发展,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中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7.4亿元,比2011年增长314.4%,年均增长22.5%,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3.3个百分点。”①四川统计:《文化建设蓬勃健康发展 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67255. 2019-08-27.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核心文化领域占比逐年持续提高,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在川文化企业投入研发经费逐年增长,科技创新能力逐年提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四川省已拥有3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个国家出版产业基地,2个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基地。”②四川统计:《文化建设蓬勃健康发展 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67255. 2019-08-27.

(三)新型业态进步明显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文化+”新型融合业态不断涌现,其中以“数字产业”“网络文学”“文化旅游”与“体育赛事”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融合业态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8年首届IGS成都数字娱乐博览会中发布的《2018移动游戏发展状况及地方化趋势》报告显示,“四川游戏企业增速全国第一,研发类型企业占比达到70.4%,名列全国第一”。四川省网络文学综合实力已跃升至全国第三,《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已经成为热门IP,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市场效益明显。全省旅游资源也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225个。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869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个。2018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12.7亿元,成为万亿集群产业。省内文旅融合示范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文旅融合助力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四川省近年来承办多项体育赛事,着力打造体育名城。除了举办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传统国际品牌赛事外,还大力发展马拉松等健身休闲产业。成都已成功申办2022年世乒赛、2023年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重大赛事,2022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将在成都举行,这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世界级综合运动会,四川省体育产业前景可期。

(四)文化消费持续旺盛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省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763.5元,比2013年增长82.2%;其中,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1342.4元,比2013年增长68.1%,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266.5元,比2013年增长88.6%,年均增长13.5%。”①四川统计:《文化建设蓬勃健康发展 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67255. 2019-08-27.可见,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四川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快速升级,2018年全省电影票房收入32.5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四川省在文化市场产品供给方面也不断升级,文化精品数量不断增多,多层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五)文化品牌效益持续提升

四川省文化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四川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已达到1789个,比2018年末增加29个,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②四川省人民政府:《2019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日报》2020年3月25日。省内一批规模大、影响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骨干文化企业迅速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引领作用明显,数据表明:“2018年文化骨干企业数约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2.5%,但实现营业收入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68.9%,有力支撑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四川长虹电子控股、成都市天鑫洋金业、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等20个骨干文化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825.5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6.7%。”③四川统计:《文化建设蓬勃健康发展 铸就巴蜀文化新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67255. 2019-08-27.

四川省成功打造出众多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精品节目和品牌文艺团队,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我省涌现出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展会品牌、文化创意品牌、文化城市品牌和民族文化品牌,如“西博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自贡彩灯”等活动的持续开展使四川文化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四川省在文化市场推广方式上不断突破创新,直播成为市场推广的主要方式之一。第六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第七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17场重大会议活动网络直播,在线观看5000余万人次,影响力巨大。此外,微博热搜也逐渐成为市场推广新方式,如“省委书记邀你安逸走四川”“四川4月免门票景区名单”等话题都曾登上热搜,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讨论;在2020年底,“其实丁真在四川”话题的阅读量高达5.6亿,宣传效果极佳。

“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向上,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文化市场欣欣向荣,文化产业助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明显,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文化产业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可以预见,在即将开启的“十四五”发展新时期,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新的发展历史背景下,四川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五方面的历史机遇与市场挑战: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发展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①顾学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923/c40531-31871426.html. 2020-09-23.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50%,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

文化市场经济是双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文化消费正逐步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0865亿元,国内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随着经济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民众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重大变化,精神文化消费在国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显著。2015—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从2015年的1723.1元逐年递增至2019年的2513元,占居民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11%提升至2019年的12.9%。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点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时期,我省文化市场呈现结构多样、繁荣向前的发展面貌,但在市场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体系不优、市场开放不深、协调发展不足、文化市场消费潜力挖掘不足、内需体系还不完整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文化消费结构中还存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消费层次不平衡、有效需求没有得到较好满足等一系列突出矛盾,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挑战与机遇期,全省文化市场还需要尽快精准定位有效需求、促进文化分层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不断提振内外需求。

(二)成渝“双圈”建设战略引领产业协同新分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十四五”是成渝“双圈”建设的起步期,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未来五年全省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高地,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以成渝双城经济格局为基础、以双城政府为牵头主体、以创新中小企业和消费群体为依托、以资源环境饱和度为约束、以资源配置和协同分工为融合点的区域经济高位发展战略,最终实现成渝地区经济和文化逐步融合”②滕新才,肖兰兰:《论川北大木偶与三国文化的联动开发》,《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对两地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而言,提出了“产业分工、区域协同”的新风向和新挑战。两地文化产业市场将从“竞争互斥”关系转为“分工协作”关系,现有的产业内涵、竞争格局、营商环境都将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格局、新的要求,促进区域协同和产业分工成为趋势。截至2020年12月,四川与重庆已共同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15项、文物保护利用联动举措11项、文旅公共服务协作13项、共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地·巴蜀情”等区域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成立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加速推进“智游天府”“惠游重庆”等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现阶段,四川省各地区文化产业市场仍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间文化产品消费侧重差异明显,部分产业缺口关注不足、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的现状,区域分工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各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下抢抓发展先机。“十四五”时期共同做大成渝地区的文化产业市场,应着力于“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通过延长协同产业链、扩大区域内产业分工、提升区域内部配套水平等举措,实现跨地区资源利用最大化,并积极寻求跨界发展产业新业态。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产业升级新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不竭动能,也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举措,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文化产业正进入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现有业态与先进制造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市场未来发展的新生动力,飞速提升着文化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四川文化产业市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交相辉映。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推动动漫游戏、音乐产业、数字影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目前,全省网络游戏及相关企业共有500余家,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引领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四川省网络文学综合实力已跃升至全国第三,“文化+互联网”融合发展助推文化新业态、新商业;各地市州“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推动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文化创新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中国绵竹年画村、自贡彩灯集团、遂宁创客公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新驱动品牌。

但与国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省仍然存在地区间科技创新投入不平衡、创新步伐缓慢、县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不利因素,基础设施互通互联程度、资源有效配置能力、核心地区产业辐射性亟待提升,地区总体影响力、创新力和拉动力不足等问题尚待解决。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促进产业消费新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直接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出口贸易和内需消费。国家统计局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占据我国文化产业总营收39.1%的文化制造业较去年同比下降18.5%。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文化消费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国内传统文化消费热门行业如传统旅游业、电影业等线下消费无法释放,出现消费骤降、市场停滞等状况,而以社交电商、数字营销为主导、融合直播带货、短视频、游戏、网络文学、在线教育、网络电影、网络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消费板块迅速崛起,成为疫情期间文化消费新模式、市场新热点。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2.2%,比上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①国家统计局:《2020年上半年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降幅明显收窄》,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 73699892318973915&wfr=spider&for=pc. 2020-07-31.。

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推动国内市场文化消费习惯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技术成为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疫情期间无人配送、非接触式服务、线上消费均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在国家扶持、市场需求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直播电商在疫情期间迎来发展新高峰。“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线上教育、线上办公、智能康养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倒逼文化产业变革传统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

(五)城市文化竞争加剧提升产业内涵新高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也赋予一座城市魅力。文化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城市的活力,改善城市内部结构,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国内经济“软增长”的背景下,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标之一,地区间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将逐步从产值规模为代表的“硬实力”竞争转化为城市文化魅力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从注重资金投入、硬件建设为主逐步转向培养人才、鼓励创新为主的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构建现代城市文明体系。

四川全省总体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较强的文化发展潜力,具备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条件。但除成都外的其他地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尚待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服务能力、城市文化吸引力与国内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依然有着较大差距,天府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推动四川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四川发展的战略动能更加强劲,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战略支撑更加有力;但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给我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全省文化产业领域应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文化市场带来的新趋势、新要求,把握文化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运行规律,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改革创新,推动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

(一)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机制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属于对资源、人才、消费高度依赖的产业,因此,构建更加有效的文化市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势在必行。

1.建立健全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机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四川省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注重创新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性与区域协同的统一性问题、区域发展的地方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并积极探索成渝间、省内城市群间“互补型”“集聚性”“集散型”“扩展型”等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2.着力畅通文化市场消费内需体系

畅通文化市场消费内需,一方面,需着力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补贴力度,打通制约居民文化消费的痛点、堵点,推动省内文化市场消费尽快恢复,激励有效投资加快释放,畅通省内市场循环。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本省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兄弟省份市场的输出,积极拓展“巴蜀文化”的国内消费市场。

3.深化“带状”产业区域融合战略

从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带状发展”的区域融合战略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空间配置效率,也符合四川省文化产业区域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四川的区域融合战略既要规划和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建立和完善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各地文化市场互惠共赢,也要鼓励各地发掘区域间文化产业的协同效应,打破市场传统格局,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升级,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

4.搭建巴蜀文化资源协同开发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巴蜀文化资源在城市间的协同开发。在协同开发服务平台时,要积极梳理四川、重庆两地文脉相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相近城市文化市场的产业关联度,形成既差异化发展又优势互补的格局,并以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为着力点,促成产业分工机制,优化产业链分布。

(二)激发数字科技创新的产业市场新动能

数字经济在文化领域不断渗透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文化市场中一种新的经济生产要素,“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做好优化产品供给、培育新型业态、文旅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从产业层面提供发展指引。

1.加快发展数字文创核心产业

2.推动科技融合新兴产业业态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科技赋能催生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打造智慧文创园区、数字博物馆、实景山水演艺、夜间灯光秀等形式,助推云办公、云旅游、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新技术打破原有的文化产业业态壁垒,重构跨形式、多形式的新型融合业态。如推广沉浸式旅游、视听新媒体、绿色印刷等。

3.大力发展文化新经济产业

引导各地文化产业市场积极融入成渝一体化战略下的新经济产业分工,引导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的融合发展。支持融媒体和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文化创新企业,丰富应用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直播等文化消费新体验。

4.加速构建数字化消费场景

大力培育省内文化市场中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线下线上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模式,推广在线教育、云办公、云旅游等智慧服务新场景,鼓励数字文化街区打造,构建社区文化消费新场景;围绕数字生活、数字消费升级,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扩大文化产品服务的国内外出口,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推动数字巴蜀文化“走出去”。

(三)培育创新驱动的产业市场新主体

近年来四川省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逐年稳定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要适应“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要求,还必须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增强各类文化主体的实力。

1.做大做强创新示范主体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集团。发挥产业孵化平台和龙头企业在模式创新和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通过协作生产、平台开放、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支持文化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投入,支持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推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改造升级。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大型文化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做强做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

其他水利工作亮点纷呈。水利投入取得新突破,全年落实水利投资53亿元,同比增长14.2%,创历史新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新进展,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2015年控制指标分解到了市(州),明确了2013—2015年控制目标和工作计划,《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起草完成;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成效,安排307项规划编制、专题研究及项目前期工作任务,投资规模达310亿元;水利改革迈出新步伐,出台了 《全面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青南三州14个县中心水管站组建。

2.培育扶持融合示范主体

以产业融合为契机,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新型文化企业。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发展,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成长,培育一批文化市场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在鼓励传统文化企业满足文化消费新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主体模式,赋予传统文化企业新的活力。

3.激发文化企业创新活力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经营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支持引导民营文化资本健康发展;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激励机制,完善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政策在文化领域的落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

(四)构建适应“三新经济”的文化消费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应进一步创新文化市场领域的新消费模式,积极推动文化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提升新型消费产品的供给质量,促进新型文化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力争新经济趋势下的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注重新技术对文化体验的改变,不断创新文化场景消费等新型消费形态。

1.鼓励“直播经济”,催生消费新场景

积极鼓励直播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结合,通过“直播+”赋能传统文化行业。积极探索“直播+教育”“直播+文旅”“直播+演出”等模式在城乡文化产品、服务消费中的运用,不断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

2.培育“云端经济”,提升消费新形态

“十四五”时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应积极培育壮大云旅游、云娱乐、云办公、云展览等新型消费形态,丰富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形式,提高文化消费便捷程度,提升文化市场总体抗风险能力。

3.发展“平台经济”,打造消费新模式

深入推进“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互联网企业进行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建设新兴数字文化资源传播平台;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模式;引导“宅经济”健康发展,鼓励线上直播、有声产品、地理信息等服务新方式,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4.引导“沉浸式经济”,激活消费新体验

推动行业内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创新转化;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小镇等相结合;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提升旅游演艺、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发展数字艺术展示产业,推动数字艺术在重点领域和场景的应用创新,用视觉美学提升巴蜀文化魅力。

5.关注“下沉经济”,拓展消费新空间

国内下沉市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庞大,正在成为乡村新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下沉市场的数字文化消费表现出较高活力,能够在面向市场需求整合科技与优质乡村文化资源的同时,引领地方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多元化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效益。推动乡村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文化扶贫成果。

(五)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管理新机制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等提出“顶层设计”。四川省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市场要实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必须打通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的双向流动通道。

1.落实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的实施要求文化生产要素必须能够实现最大化的市场化配置。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等重要的文化生产要素目前还存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价格扭曲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政府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促进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确保文化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通;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跨地区有序合理流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注重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开发。

2.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加强各项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鼓励地方政府出台创新政策,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导向。总体来讲,“十四五”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完善现有文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实施精细化的税收政、优化文化金融政策等。

3.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文化服务阵地效能,建成城乡一体、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布局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旅游共享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构建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新建一批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推动阵地开放、活动开展常态化,打造城市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进入均速发展阶段,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文化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四川省文化产业相关主体应高度重视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机遇,充分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及双循环格局,全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十四五文化产业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40年消费流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新消费ABC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