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建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选择

2021-01-3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康养毕业生养老

课 题 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是检验市场人力资源配置能力的民生大事,涉及千家万户,与民生息息相关。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是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落实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目标统筹,逐步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系列问题,制定积极的引领政策,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就业职位体系、社区就业人员梯次晋升人事管理制度等,对城市文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富国强民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1],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畅通流动渠道,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2]。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努力,引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仅“三支一扶”,近年来已达到40万人规模,这些高校毕业生拥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西部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系列政策引领调动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我国社区服务的开展相对较晚。1986年,民政部提倡开展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和便民利民服务[3]。文献[4]认为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异质性居民稠密集居的共同体。社区的异质性表现在社区人员的非同源,如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共同体则表现为社区内的居民有着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及共同利益。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区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社区组织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养老和抚幼基本设施配套不能满足需求,物业管理规范性不高等社区建设问题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和居民共同梳理与治理。加快社区建设,推进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工作,可以从整合社区结构,加速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美化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着手。

一、 整合社区组织机构,实现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公职化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组织职责是不设区的市(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5]。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在服务社区居民、搞好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社区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职能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工作人员偏少,经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出现。偶发特殊情况时就显示街道、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啮合作用发挥不够,组织建设还有待加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社区快速崛起,街道管理职能未能跟进社区的快速发展与实际需要。当前,部分社区的管理工作依然靠居民自治,一些日常管理工作下沉到社区居民委员会,虽然组织建制上对人员配备有明确要求,如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楼院门栋居民等,但居民委员会在履职尽责时的管理刚性约束能力不足,管理效果不理想。如部分居民对房屋进行私自改建、扩建,而且经过居民私自改造的一些老旧小区楼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面对这样的问题,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无能为力。

按照社区属地管理原则,如果将社区的管理部门(街道)由派出机构提升为政府职能部门,与公安、城管、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同级,以便于对社区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综合施治。可以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招聘一定数量的高校公共管理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类毕业生,逐步实现社区组织管理人员的公职化、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引领政策措施,如建立新录用公务员派驻社区锻炼制度;制定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任职制度;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经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可以由社区组织管理机构落实,分类分编建档,做到专人专事。同时,按照人员分类建立起社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按相应建制确定人员名册,如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党政机关退休人员志愿者、社区公益岗人员、物业管理及安保人员,以及退伍军人志愿者等。遇有社区重大突发事件,如疫情、地震、火灾等,可以快速启动应急管理系统,做到社区管理岗位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管,组织健全,体系完备,响应到位。

二、加速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人员职业化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服务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优抚对象和贫困户的保障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基础。政府明确要求,要将社区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6]。目前,新建小区的幼儿园、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正逐步完善,但老城区和老旧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目前社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养老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12亿,老年人口数量中空巢老人占一半以上,老年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7],养老问题日益突出。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8],之后系列重要文件出台,养老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但总的来说,就全国社区服务建设来看,还未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除了组织构架问题外,关键在于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职业化能力均有待提升。2019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年,力争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确保到2022年配备设施达标率达到100%;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这一文件还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9]。工作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方案清晰。编制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优先考虑社区养老机构的体制、编制和工作人员配备问题,属地政府应充分发挥人口普查和大数据作用,根据社区实际居住老年人数量,在大型社区探索建立公立养老院,按事业编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化工作人员,设施先行到位,专业人员素质到位,政府组织监管到位,只有这样,老年群体才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敬老服务。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7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实现保就业、增收入,灵活就业是一个重要途径”[10]。社区养老服务以公立养老院为主导,应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及其他有资质的社会人员进社区灵活就业。一直以来,社会职业选择是人生大事。牛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曾针对未来十年的职业发展,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文章,对人工智能时代702个职业进行了详尽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十年将有47%的工作可能面临消亡,如司机、翻译、零售店和商超售货员;不会消失的工作则是有依赖于人类情感因素的职业,如教师、心理医生、建筑师、律师、艺术家和保姆家政等[11]。高等院校除积极增设养老家政社会服务类新专业外,还要积极寻找学校、养老院和社区的合作路径,与社区养老院建立合作关系,让养老院成为高校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地。这样,学生在实习中提升职业能力,在感性中升华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入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岗位就会进的来,留得住,干得好。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还可以引导贫困生、学生志愿者与孤寡老人或残障家庭“结对子”,建立互助关系,如杭州已经建立了与独居老人“结对子”的互助模式,这种不似亲情胜似亲情的养老互助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鼓励高校学生志愿者定期到孤寡老人和残障家庭进行心灵陪护,帮助料理家务等等。基于社区新发展理念的就业形式有较强的生命力,也有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康养与医疗同步常规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中医养生理论就已经确立,《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2]当前,大健康时代已经来临,康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康养产业蓬勃兴起。美国吉利恩·约克提出:“我们将获得更多关于人们如何进食、锻炼和其他日常生活的信息,这将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制定各种计划,以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13]面对康养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作为城市基层组织的社区应协同政府及社会组织,应注重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在快节奏、重压力的工作状态中,社会个体及群体越来越注重生理愉快,心理健康,防病于未然,这既有赖于个体康养知识与能力的养成,更有赖于政府积极推动与政策实施。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14]。目前,与康养服务相关的健康产业逐步兴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

加强社区康养和医疗服务,医院和社区医生要按政府规定的建制标准配齐。此外,社区医院应与属地三甲医院建立就医、会诊、治疗绿色通道,政府允许有行医资格的执业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护理专业及社会有资质人员进入社区兴办健康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定期对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他们义务为社区居民举办康养知识讲座,尤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特殊人群进行培训,如孕妇、慢性病人、老年人等,提高居民康养素质和能力。

目前,我国婴幼儿养育工作也是社区康养项目建设应该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一些家庭养育两个孩子确实存在一定现实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针对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在社区配置专职婴幼儿管理人员负责社区婴幼儿育养工作,或者聘请有资质的灵活就业人员及组织积极参与这项工作,通过一定的行政许可,对在本社区内就业的保姆定期组织培训和监督检查。另外,可以考虑设置社区教师,社区按照适龄入学儿童数量,提供社区教室,与公交公司协商,定时定点增发社区校车,由社区教师临时代管本社区小学生,开设小餐桌,进行线下辅导等,这将减少二胎家庭的繁重家务,分担家庭教育压力,降低家庭教育投入,有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将美化社区环境纳入市政园林一体化工程

当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规划建设用地绿化面积比例,明确新建小区绿化面积标准,但一些老旧小区则相对落后,绿化面积小,绿化品种单一。将小区绿化工作列入市政园林规划,年度园林绿化工程,规划社区内外花草树木、警示标语,提升市政园林绿化的景观质量。社区内外全部美起来,才能有效提升城市文明层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才能切实提高。

垃圾处理是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这必然有一个认识、理解、配合的过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撑。当前,垃圾处理专职人员少,有的社区是物业公司的保洁员负责。物业公司对社区居民的垃圾处理方式没有刚性约束力,垃圾分类基本处于初期的提倡阶段。鼓励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负起垃圾分类回收的指导和监督职责,以优惠的政策引导他们从事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科学知识为支撑实施垃圾处理,就会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变垃圾为宝物,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发展,这定会有益当代,裨益子孙。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投身到此项工作中,或者通过购买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质量,能有力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节约人工成本,再生资源处理与利用率会相应提高。

五、努力搭建社区服务新型消费平台

2020年9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业态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15]。目前,我国新业态模式已经兴起并逐步走向成熟。社区如何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康养+绿化+垃圾分类处理+幼儿育养”的新业态模式,构建社区多层次智慧服务体系,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探索和创新。如社区养老服务、居民自助点餐和中小学生小餐桌,大多缺乏专业的营养配餐师。实现按社区规模配备线上营养师,对老年人、少年儿童及职业人的健康饮食会大有裨益。李克强总理强调,新业态、新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对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动态发布社会需要的新职业[16]。这种以移动技术为依托而产生的社区新共享经济,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是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增收入的大产业链和经济圈。

(项目负责人:肖凌;课题组成员:池卫东、杜娟、刘卿、乔振民、杨原野)

猜你喜欢

康养毕业生养老
养老生活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养老更无忧了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