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右木革命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31韩晓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群众

韩晓娟

(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王右木,原名王丕昌。四川江油市武都镇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神州学会”,归国后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四川成都创办《人声》报,是四川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四川党、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者。不幸的是,他于1924年被害。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在早年的学习、革命过程中凝练了丰厚的“王右木革命精神”。团队经过前期调研、访谈以及资料查阅,对王右木革命精神进行梳理,认为“王右木革命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当下,“王右木革命精神”在助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一、“王右木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始终坚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信仰,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基石。王右木同志之所以能在坎坷不平的革命洪流中乘风破浪,战斗到底,与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分不开的。王右木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四川传播的第一人,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并积极宣传推广,努力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无论是对于个人思想的解放还是后来指导革命实践,王右木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王右木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在日本留学时期。二十世纪初,经历明治维新运动洗涤过的日本,其国内的思想是较为活跃的。自明治维新运动以来,日本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对流传到国内的西方文明进行及时翻译和推广。因此,当时的日本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学说的重要集散地。这为王右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在苦寻救国道路信念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王右木而言,就成了一座暗夜里的灯塔。他醉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渐渐不再满足于在大学课堂听讲,便经常去京都大学聆听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史》,又先后与进步学者菊荣夫妇、大杉荣教授以及俄国诗人爱罗先科进行交往,以求得思想上的满足。寻求革命真理心切的王右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废寝忘食,但凡著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他都会潜心阅读,比较分析,一心想要从中找到革命的真谛,找到解救祖国于危难的正确道路。

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右木同志还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反袁”浪潮中,并结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深受启发。王右木归国以后,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深入学习,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南分析时政,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发挥到极致。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拥有十分浓厚的新思想氛围,而王右木作为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他利用职位优势与同学们紧密接触,通过课堂宣传、个别谈话、言传身教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向同学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以最终建立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队伍。在王右木同志的积极引导下,不少同学的思想有了较大的提升,逐步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本质,进而逐步确立了革命的思想理念。1920年,王右木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引导同学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更加深入人心,而且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价值,更好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在王右木同志的大力宣传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被众人推广、接受。这也是王右木同志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表现之一。

2.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

王右木以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和《人声》报为理论阵地,以自我躬行的态度坚定信仰。他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捍卫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积极的传播者,更是马克思主义鲜活的影响者。在王右木同志的积极宣传和引导下,众多有志青年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更新了传统思想观念,突破了封建社会旧式价值标准的束缚,并为寻求救国道路的热血青年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王右木曾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担任学监,主要教授经济学、日文、先后还兼任政法专门学校、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和高师附中的教师。他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有与广大学生密切交流的机会。因此,王右木充分利用教学的机会,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批驳马尔克斯的人口论和亚当斯密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并结合社会主义现实,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常常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1]不仅如此,王右木还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创办《新四川报》、《人声》报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报刊,深入工人群众,在工人群众中大力宣传先进的理论思想,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在王右木的积极感召下,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指导行动。如张秀熟、裴紫琚、梁华、林如稷、马静沉等四川早期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王右木同志的影响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信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并在后来的革命进程中起着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

总之,王右木同志通过多种宣传和引导,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促进了成都各界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为革命培养了坚强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对四川早期共产党人的直接影响,也为四川革命的发展和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王右木对青年一代的积极影响,鲜明地体现了他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这一观点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变革社会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重要性。因此,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领导者应当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靠,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纵观王右木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不难发现,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为指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进行战斗,并自觉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积极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在王右木进行的所有斗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他领导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它是四川现代革命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并以胜利告终。由于军阀在四川已成割据之势,大小军阀各霸一方。一方面,连年混战严重影响了四川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肆意克扣教育经费致使四川的教育系统几乎陷入瘫痪。在此背景下,王右木挺身而出,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与反动军阀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1922年6月10日,王右木号召全川人民一致响应,与反动军阀战斗到底。本次运动,王右木发动了包括学生、工人、农民以及知识分子、议员等社会各界人士,与反动军阀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激起了一场风云全省、影响全国的斗争风暴,以至于在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最终,反动当局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局面,不得不做出妥协,四川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在本次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中,王右木从广大师生的艰难处境出发,着眼于四川革命的长期发展,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之本,教育事业不可断截。他自觉地站在人民一方,积极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在斗争的始末,王右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一股与反动军阀斗争的合力,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以波澜壮阔之势令反动当局“缴械投降”。王右木在本次斗争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体现了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和能力,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影响力,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无论在哪个年代,共产党员正确的价值观首当其冲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事业的热枕。王右木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来源是有其可寻之处的。纵观王右木同志短暂的一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熏陶;二是对祖国风雨飘摇现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右木自幼以爱国、救国立志,其一生都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奋斗。王右木出生于一个颇有旧文化气息的城市平民之家,他的父亲王奎生曾考取过秀才。大哥王初龄自幼饱读诗书,是一个为人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从小深受大哥的影响,阅读过爱国诗人屈原、进步思想家梁启超等人的著作,萌生了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楷模,励志报效祖国、解救劳苦大众的爱国情怀。传统文化的价值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右木的思想追求,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都向他传达了爱国之情的价值精髓。于是,爱国思想从小就在王右木心里扎了根,也奠定了他的人生基调。

除了传统文化影响外,王右木青年时期正值国家危难之际,中国已经陷入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深渊。他“目睹了清廷腐败、软弱无能、实业不振,一切仰外人鼻息、贪污成风,官吏不以为耻,竞相效尤,每感痛心疾首。”[3]在他短暂的人生中,虽然几易救国道路,但爱国初心不改。面对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祖国,王右木救国心切,先后尝试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以及“改造社会”的道路,力求拯救祖国于危难。为了从“明治维新”运动中找到救国良药,他东渡日本求学,在极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求荣,他毅然参加神州学会,并在此结识了多位马克思主义者;为寻求最合适的救国之路,他几经转变求学方向,从“文”转“理”又从“理”转“文”。王右木在探寻救国的艰难道路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数次陷入迷茫,但从未停止过对正确救国方式的探求。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最后的猝然长逝,在王右木短暂的人生中,爱国主义精神伴随着他整个人生。心系国家,心系劳苦大众,这是王右木作为革命潮头的一份子所具有的坚定的爱国信仰。

(三)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由社会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它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支配,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4]因此,在这种最高的政治行为面前,现有的统治阶级是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阶级要想取得统治地位,就必须赢得这场革命的最终胜利。所以,我国无产阶级要想赢得独立和解放,成为统治阶级,就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赢得政权,而不能仅仅依靠发达的政治理论或者寄希望于其他阶级。因此,具备顽强的革命精神也是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战士应有的品质。

王右木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爱国主义情怀践行于解放劳苦民众的实际行动上,拥有顽强的革命精神。纵观王右木同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最鲜明地表现在勇于和反动军阀作斗争方面。

在王右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反动军阀是四川革命运动最大的“拦路虎”。1923年底,刘湘和杨森在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支持下,进攻并最终占领成都。反动军阀在成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四川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和无产阶级战士,王右木自然无法袖手旁观,他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肩负在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同罪恶的反动政府战斗到底。

纵观王右木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从未停息。1922年4月,王右木通过《人声》报,深刻揭露了驻防江油的小军阀刘膏腴与伪县长勾结,强征人口税并从中贪污牟利等罪行;1923年,为了反对长期压迫工人群众的“三皇会”,反对“朱尺”,在王右木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并取得最终胜利,充分显示了工人群体的强大力量;1923年底为揭露刘湘、杨森等烧杀抢掠的暴行,王右木亲自与党员、团员一同张贴、分发传单,号召广大人民行动起来与军阀斗争,抗议军阀兵匪成灾的罪行;1924年2月,王右木通过利用反动军阀创办的《甲子日刊》,机智勇敢地揭露帝国主义和现实社会的黑暗,宣传十月革命。无论王右木同志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遭遇何种危险,他与反动军阀斗争到底的初衷和决心丝毫没有任何改变。作为一名革命者,王右木同志很好地诠释了革命者的信心、决心和勇气,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革命不息,战斗不止。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革命者取得伟大胜利的品质基础。“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5]革命运动和社会发展一样,具有不可逆转的发展性。因此,作为一名革命者,应当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革命实践的发展状况,用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审视革命的发展趋势,从而更新革命实践的指导理论。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革命者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而王右木作为四川马克思主义的带头人与革命的领导者,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社会以及革命运动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革命道路选择上

在王右木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主义和理论,但究竟哪一个才真正适合解救中国却众说纷纭。就连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都对此进行过几次大的争论。因此,在选择正确道路以解救中国、指导革命这一问题上国内还是一片迷茫状态,正确的救国之路依然处在探索阶段。然而,王右木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四川革命形势的准确把握,毅然选择了一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道路。他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了落实这一革命路线,1921年冬,王右木指导成立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0月,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成立中共成都独立小组。这两个“第一”是共产主义在四川革命实践中的首次尝试,经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为后来的四川革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尽管当时流行着众多思想、主义,但王右木并没有随大流,盲从于某一个看似合理的主义,而是从革命的实际出发,是在对四川革命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革命道路的。作为四川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作为四川革命的先锋,王右木敢于在这片思想主义十分混乱的领域里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土壤,进行革命道路的创新,这充分体现了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2.在“建立工农武装”的构想上

王右木在对四川革命运动的领导过程中,深感反动军阀武力压迫给革命带来的巨大困境。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展了当时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武装斗争思想,结合四川革命运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要成为“有枪阶级”的思想。1923年王右木经上海赴广州与党中央负责人取得联系,在申请在四川建立党组织期间,王右木将自己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向团中央两次写信报告,前瞻性地提出了“建立工农武装”的构想。而这一构想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才在党内引起重视。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才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6]由此可见,王右木关于“建立工农武装”的构想是开创性的,是在总结革命领导经验基础上的开拓创新。这一构想来源于时代却领先于时代,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胜利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用。因此,王右木“建立工农武装”的构想也是其探索精神的具体体现。

正是由于王右木同志对时局和革命形势极强的时代洞察力,拥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才使得四川革命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代性,为四川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淡泊名利的廉洁精神

“廉洁奉公”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广大党员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要求。王右木作为早期共产党人的典型代表也不例外,他在进行革命斗争和领导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认知和理想信仰,是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典范。

由于王右木在组织领导四川革命运动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他在学生和工人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当反动军阀杨森进驻成都后,看到了王右木同志的重要价值,便试图以“军部督办署高级顾问”和丰厚的金钱为诱饵,妄图拉拢王右木来“共治四川之事”。但王右木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坚定对妻子说:“杨森想用高官厚禄收买我,简直是痴心妄想,我和他的信仰、主张是水火不相容的,我怎么能去做他的官!”[7]王右木在巨大的利诱面前能够坚定立场,不忘使命,可见其坚定的价值追求。

王右木的哥哥王初龄是四川省首届省议员,后来还当过县视学,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很早就为王右木在官场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他争取到了省议员的职位。然而,王右木一心忠于革命,心系祖国,他的想法也自然与其兄相左。他没有选择兄长给予的那条“康庄大道”,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革命之路,他始终认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是远远高于个人的,为此不惜与哥哥分家。王右木在使命和名利面前态度坚决,选择果断,可见其淡泊名利、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综上所述,王右木革命精神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这些精神根植于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认知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右木革命精神等红色精神在革命年代里显得意义非凡,也正是无数革命先烈饱含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不懈坚持,最终才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二、“王右木革命精神”在助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当代价值

当下,我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 “中国梦”将是这一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而“以史为鉴,溯民族精神之源流”则是解答这一时代问题的方法之一。王右木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在助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推动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一词,来源于毛泽东同志对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不仅在革命斗争年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8]这充分显示了党的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各项建设中的重要性。而王右木的革命精神不仅在当时党团组织建立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下党的建设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推动党的思想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国内外格局深刻变动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等考验。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胜利,就必须不断提高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固本浚源”之用,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拧紧这个“总开关”,严防思想上滑坡、政治上变质。[9]王右木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组织建设、革命实践的根本性指导理论。在党团组织的建设过程中,针对组织内部成员思想上的“偏离”,即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入侵,他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果断措施。通过领导改组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法挽救了组织危机。由此可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关乎到一个政党的凝聚力、先进性和生死存亡。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0]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为我党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精神源泉。王右木作为四川党团组织的领导者,他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认同感。在革命运动的艰难过程中,王右木之所以能够克服诸多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这与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面对当前的考验,我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带领全国人民处理应对新时代下的发展难题。

2.有助于推动党的作风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一宗旨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紧紧依靠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并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奋斗目标。无论是在革命年代、建设年代还是如今的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永远是血肉相连的结合体。但如今,由于党内部分党员的腐败问题凸显,在工作决策上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党群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机。因此,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王右木在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他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王右木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发动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并坚决与反动军阀战斗到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3.有助于推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王右木同志在巨大的诱利面前,依然能够做到清正廉洁,是因为他的廉洁精神有着坚固的立足点。它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使命感、责任感,正如他对妻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杜绝腐败的根源在于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建设,以及对祖国和人民事业的热枕。

如今,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腐败,已经成为了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绊脚石。腐败现象是侵入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从严治党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11]因此,坚持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契合历史与现实的需要。由此,我党把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方针。而要更好地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关键是帮助党员干部塑造“不想腐”的道德防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职权范围内自觉遵守和落实,从而真正做到“要有所为,要有所不为”。领导干部也应当做好表率,自觉净化价值观念,树立清正廉洁的榜样,才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二)有助于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王右木之所以能够从小萌生爱国情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同广大中华儿女一样,对“爱国”这一动机的深刻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根源。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日起,中华民族就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整体。即便经历了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野蛮侵略这样分崩离析的战乱年代,但那种一脉相承的情怀终究使得中华民族走向了统一,组成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在这期间,无数英雄儿女以热血捍卫祖国统一,在历史上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爱国史诗,成为“爱国主义”的鲜明表达和直接体现。由此可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最本质的价值认同。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势日益复杂激烈,国民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2]因此,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发挥其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使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新时代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需要党和人民形成一股合力。而要促成这一态势的关键则是根植于人民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一致对抗外来腐朽思想对我国国民精神领域的入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直面曲折

改革同革命一样,需要勇气,需要智慧。王右木战斗的革命年代同当下的改革时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高度融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项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制造业水平处在世界前列,我们已经成为当时无愧的“时代弄潮儿”。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也日渐暴露:经济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部分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等。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该怎么办?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14]要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要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首先,改革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改革在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对于改革的认知却在下降。改革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人的责任。但由于人们的认同感普遍下降,人民群众支持改革的积极性便不能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改革增加了难度。其次,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陷入绝境,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迫切需要。最后,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各种明显的或潜在的危险时刻威胁着我国社会。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所面临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我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王右木的革命精神所体现出的勇气与智慧,正是当下改革需要借鉴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5]改革好比鸟儿的两翼,勇气要求我们要敢改,要敢于突破阻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敢于冲击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智慧要求我们改革要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使得改革充满智慧,更加高效合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要开拓眼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在日益复杂的局势下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底气,敢于突破障碍,敢于创新,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开辟新道路。

(四)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在领导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王右木同志拥有对时代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他善于对理论进行探讨挖掘,对时局进行分析把控,并将理论与实际交融到开拓创新之中。从而在四川率先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思路,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者,作为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绝对力量,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头羊”,同样需要具备这样一种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于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一切的绝对力量,在当下这个日益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应当拥有对时代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挖掘潜藏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不断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引擎。在实现对各个领域加强领导的同时,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开拓新境界。面对经济增长日渐乏力,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进行大胆尝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呼声,在政治方面,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完善,使之与时俱进,开拓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境界;为了延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脉络,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进行大胆创新,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开拓了适合传统文化生长的新土壤。面对未来,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坚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只有加强创新发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革命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中国的出行革命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