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与“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认识

2021-01-31傅慧芳林明燕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初心中国共产党

傅慧芳,林明燕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31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1]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四史”的辉煌历程也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到学习“四史”,这是党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将历史经验、现实发展和未来战略相结合而提出的政治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要在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中增添心中的正能量。[3](P2)回首过往,初心和使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初创时的希冀与信念、责任与担当,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在时代的积淀中“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时代在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变。基于“四史”的视角,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重大历史转变中准确认识“变”与“不变”,深刻把握为什么“求变”和为什么“不变”,这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时代的回应。

一、知来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在求变中生成

知来路,是回望历史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4](P32-33)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出发,就是要追溯初心和使命孕育和生成的历史。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斗争,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 “站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一)初心和使命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曲折探索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了积贫积弱、丧权辱国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批爱国仁人志士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求通过变革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强调在器物技术上学习西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按照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对中国的封建政治进行改革,然而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很快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百日维新”的结局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上层推动模式的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最后也未能实现振兴图强的革命任务。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中国人民不断反思和探索,清末新政的破产、辛亥革命的失败……使苦苦思索的中国人民意识到,要想救中国,必须要更新文化观念。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破除了自由探索的桎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文化基础。虽然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的历代仁人志士没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任务。在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一次次探索运动的失败后,中国的革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胜利?这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必须思考和选择的问题。“革命最引人注意的特征是对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敌人的坚决无情的镇压……革命暴力才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革命手段。”[5](P709)道路决定命运,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首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推进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于1924年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以及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等,大革命以失败告终。

面对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此放弃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而是认真总结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关键在于掌握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6](P239)此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冲破“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让农村、农民成为抗日的坚强后备,抗日战争的成功实践让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农村为中心,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才标志着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结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巨变”,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秉承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初心和使命对革命道路曲折探索的成果。

(二)初心和使命立基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不仅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斗争中寻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在谋变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洋务派、维新派等纷纷探索救亡图存,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触及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核心的利益,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的革命道路探索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P39)《共产党宣言》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使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找到了同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节点。1921年7月,怀着“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成立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首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革命该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相关理论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当然,刚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探索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但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促使着中国共产党愈挫愈勇,不断探索革命的新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意识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必须要摆脱西方“城市中心论”的思维。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并吸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内容,提出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农村应成为党工作中心的思想[8](P25),并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关于暴力革命等相关理论的吸收和坚持,更是在总结中国革命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促进中国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更闯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雄关漫道。

二、踏新程: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在发展中坚守

踏新程,是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砥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9](P1)中华民族“站起来”只是伟大复兴的第一步,面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环境极其恶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必须使中华民族尽快“富起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富起来”。

(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艰难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在政治上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上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措施,对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摸索和尝试。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需要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以便运用国家权力,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的统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此外,为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完善了政治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面临的又一难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提出的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家进行和平赎买,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给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借鉴。经过探索,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带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短短的时间里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由于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左”倾错误思想否定了党的八大所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判断,致使党的各项工作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在刚起步不久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随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急于求成的运动相继发生,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挫折,“文革”使中国的发展又一次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虽然曾经历挫折,但这些挫折也促使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反思并不断调整战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抉择,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对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10](P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赋予了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内涵,给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方向和希望。中国共产党对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于1987年党的十三大概括总结了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1](P22-25)此后,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基本方针。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到来给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新的时代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2](P521),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并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彰显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不断赋予其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13](139-147),并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78年我国GDP总量是3678.7亿元,人均GDP为382.2元[14](P1);2012年,我国GDP总量达519 322亿元,人均GDP为38 354元。[15](P1)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三、明去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在坚守中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6]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强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一)在新征程中审视历史方位

“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近百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艰苦探索和认真总结后,对我国当前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判断和把握。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7](P19)当前,只有认真审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本质特征,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坚守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时代,新征程。从国际发展的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朝着“世界强国”的目标前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给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提出新问题,也给我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力量和大国风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内发展的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党经受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四大考验”;面临着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不可懈怠的“四大挑战”——国家安全挑战、改革进程中诸多矛盾和难题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8](P155-158)无论是国际环境的冲突打压,还是国内环境的矛盾风险,都意味着当前我国所处的环境格外复杂,面临的形势格外严峻,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守着初心和使命,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在新变化中聚焦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我国时代发展和社会现状的反映,体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以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只有在新时代中全面把握新变化,聚焦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生活诉求,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时代,新变化。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9](P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在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后,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20](P1)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及时应对和有效处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准确认识我国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生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等。如何有效解决人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满足人民更高的诉求和需求是党和国家应该思考并需要及时回应的难题。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聚焦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顺应民生诉求,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在新挑战中贡献中国方案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激荡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着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仅只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更是为全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18](P155-15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的典范,同时也为人类解决全球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20]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各种挑战也越来越多。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新时代,新挑战。进入新时代,面对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两局”环境,作为新兴大国,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守成大国形成力量的博弈,某些国家对我国警惕、防范甚至以打压的形式来影响我国的发展,对我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总体国家安全构成了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此外,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人口、环境、资源各种问题频发等,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威胁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21]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全球战“疫”中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对内对外的合作战“疫”,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因不同的实践需求有着不同的时代目标。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中,“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阶段性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阶段性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段的目标。“强起来”不是现在完成时而是进行时,需要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持续接力拼搏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目标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贯彻始终。正是由于这种“求变”与“不变”,推动着中国共产党能够基于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适时作出必要调整,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更加坚守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初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不忘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