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探讨
2021-01-31邱海洪
邱海洪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湾小学 222500)
新课程标准认为,小学数学课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力.但是,根据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大多数老师都着重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怎样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结合实际创设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着重训练学生的数理基础,在运算方面也有不少实例和训练.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后,小学的数学课程也出现了很大改变.当前的小学数学中,远离现实背景的纯数学问题和运用相对较少了,但增添了不少更贴近于学校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实用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变革展开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老师们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和教材内容编写一些数学题,并创造贴近现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有数学的身影,从而调动学生学好用数学处理现实提问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教师把教学与应用充分融合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因此,在教授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知识时,老师也可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设置与校园有关的生活情景.比如,在校园门前应当建有一座椭圆形喷泉池.据了解,音乐喷泉水池底径为14m长,大约0.6m高.这个喷水池的面积究竟是什么?音乐喷泉水池的总容量为多少?当音乐喷水池重新开放时,它每日将耗费水池中百分之二十的水量.要保证水池的正常状态,每日应该向水池中投入多少水量呢?这样的生活化提问不但能够有助于学生复习所学的旧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把新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训练学生利用数学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教育学生如何发掘和提供更有价值的数学资讯.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对每个学生而言,学会如何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与处理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例如,当学生推理出“圆柱体积”的公式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使用的,如圆柱形水杯、茶罐、饼干箱等东西的体积问题.要求圆柱体积大小,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圆柱底面半径与高.对于一个比较大的物体来说,高很容易测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测定物体底部圆的半径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方法,找到了解决的对策,并展现了自身的聪明才智:有的直接将整个物体翻过来,用直尺测定了圆锥体的底部直径,然后计算半径;有的把圆柱形物体压到纸上,然后取出,测量印在本子上圆的半径;有的用小绳缠绕圆柱,再用尺测定小绳索的周长,然后算半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而且增强了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开展探究互动交流
大部分小学生没有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巨大作用,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并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一旦寻找不到问题,学生自然就无法主动利用知识问题,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自然无法养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实践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并进行理论指导,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究问题,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面积”时,很多学生在学习后可以快速、准确地在课本上做练习,但却不能将这些知识进行很好的迁移,也不会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来解答现实中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该基本知识点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与该基本知识点有关的日常生活讨论,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日常生活中“长方形面积”有关的问题.此时,学生们将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生活储备展开思索与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能够继续积累自身的基本知识点,更关键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探索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的同学开始有意识的思考自己的教室有多大面积,并付诸行动进行测量;有的同学则比较不同科目书本的面积大小,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培育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透过亲身实验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更多学习基础课程,并发掘必要的专项活动和课外活动,使学生经过实验与操练逐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比如,老师可组织指导学生测定教室的高度.具体活动过程包括:①分组讨论各种测量手段.②小组分工,选择不同的测量方式.如直接测定教室的高度;先测定各层的高度,接着估算教室的高度;运用相似知识估算教室的高度;运用光反射的知识测定教室的高度.③比较、质疑和评价各种测量手段是否简便有效,以及测定结果是否正确等.④由学生选择小组代表,向全班说明测量方法、流程和结论等.估算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和电费,以及一年的用电量和电费.经过这样的课实践探索,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能够不断联系生活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联系生活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1.在课堂中渗透生活化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掌握起来会更为容易.所以,老师应做到把日常生活实际融合在课程中,使学生认识数学应用的重要意义,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老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并找出几个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实例.学生经过思考,有的列举了自行车的横梁,有的则展示了一些简单的三角书架等等.
2.收集实例,加深理解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医药上,人们利用数学知识来进行精确配药;在气象学中,数学知识也用作大数据分析;在商业中,人们利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易.为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在数学知识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举例说明.比如,在社会统计学研究中,老师就可利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数据结果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数据结果的实际运用范围包括社会调查问题、人口普查和案例分析等.
3.帮助学生探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在对数学教育问题的指导中,老师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并突出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实现环环相扣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问题的概率.口袋里装满五个黑白的小球,和一只红色的小球,思考一下自己获得红球的可能性.在生活中,抽奖可以看作是类似的概率模型,通过列举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概率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意义知识.让学生去自主探寻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设置专门的讨论课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有着很大帮助.
4.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知识必须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必须注意的是数学知识的主体仍存在于书本中,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找出数学研究方法,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意识.在教学中认识数学,并以实际生活运用为辅助,从而增强数学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当我们深入探究教科书时,会发现数学思想无处不在,如一年级教材中0的认识和6的认识就充分体现了集合思想,二年级用“○”来表示数体现了符号思想.教师应当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
现阶段,我国对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工作还很滞后,还需教育者的长期努力.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加强教学指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同时学会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运用到数学课程中去.在本文中,笔者以自身实践为基础,就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做出阐述,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点些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