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对越剧演唱元素的借鉴
2021-01-31吴海中
吴海中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诸多传统艺术元素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不断继承与弘扬。戏曲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戏曲结合各种不同文体的艺术元素综合而来,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同时经过漫长的变革和发展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文化体系。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文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交流日益密切,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相互融合,戏曲文化元素得以改革、发展和积淀,主要形成的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剧种。其中,越剧是“第二国剧”,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越剧主要以唱念为主,声腔以江南抒情风格为典型,优美、委婉、动听,表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是江南地区非常著名的传统文化代表,是浙江的戏曲文化精髓。民族声乐是区别于民歌、说唱、戏曲的单一演唱方式,经过把这几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并同西欧美声唱法相融合,形成一套风格迥异的民族歌唱方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藏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由于所处地域广阔,声音富饶雄厚,民族特征明显,唱法极具异域风情。如果把越剧演唱元素与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越剧演唱元素的精髓和宝贵经验,对民族声乐教学不仅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意义深远。
一、民族声乐与戏曲演唱之间的相互关系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丰富的艺术元素。因此,传统戏曲演唱方式对中国音乐发展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戏曲文化从古至今得以流传,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喜爱。戏曲唱腔形式多样,演员通过舞台上优美的演唱方式,生动的表演形式描述故事发展情景,在语言和动作上表达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或忧郁、或激情、或悲喜、或愤怒。运用不同的唱腔拿捏每一种情绪,生动准确地刻画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特点。这种表演形式让观众陷入故事情节当中,跟着人物情绪走,产生共鸣,观后显得意犹未尽,流恋忘返。民族声乐在广义层度上包含戏曲文化,戏曲文化在民族声乐中的发展占有重要位置,民族声乐结合戏曲、民歌和说唱等传统元素,加上借鉴了西方音乐发声的技巧,拥有独特的唱法技巧,这种新演绎出来的民族发声方式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科学性,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出现,可以证明中国音乐方面的进步和成长与戏曲是相辅相成,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在不同方面都能达到共识。比如,在演唱方法上,两者都吐字清晰,气息沉稳,柔情细腻,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在题材内容上,两者都是结合当时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个人人物形象带有故事性、情节性的表现形式。戏曲和民族声乐通过不同的戏曲腔调和表演手法来描绘故事发展情节,刻画历史故事人物,有揭露社会黑暗的、传扬孝道的、宣扬忠贞爱国的及歌颂浪漫爱情的等等。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表现内容都是以写景叙事为主,题材上大致相同。在表演风格上,中华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地域的表演特色,地域风俗不同,其对应的戏曲元素和民族声乐在表现风格上也不尽相同,这是由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特点决定的[1]。历史的不断变迁,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让戏曲和民族声乐有多种表现类型,增添了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传统民间艺术性。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两者之间交叉发展,共同进步,相互借鉴,为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程留下了光辉一页,成为很多音乐院校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民族声乐在教学中对越剧的借鉴方式
(一)民族声乐教学要借鉴越剧中的吐字发声
越剧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很多不同流派,唱腔风格也不尽相同,其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分男唱腔和女唱腔。越剧的特点是声音优美,悠扬动听,在“吐字”上字正腔圆,故而唱出来的每一个字符都要恰到好处,在节奏上有整体性和连贯性,让每句唱词的全部发音都非常饱满。只有把每个字的力度和强弱全部控制好,才能较好的表现整体故事情节。演唱语句要抑扬顿挫,让大家可以听懂故事情节。越剧演员在演唱时好像向观众讲述什么故事,情绪是悲伤的还是欢快的,使观众被带入到故事情节中。2013年,笔者辅导的学生陈凤仙荣获中国红梅奖“伏龙杯”戏剧法演唱金奖,其跟笔者初学时,吐字咬字问题很大,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越剧里关于咬字知识让其训练发声,并给她讲解了一个经典比喻:越剧的咬字就好像猫咬老鼠一样,要把握咬的力度,太轻或太重都会影响效果,太轻老鼠容易逃跑,太重又会咬死老鼠。如演唱越剧《黛玉葬花》这一段的时候,唱词是“绕绿堤,佛柳丝,穿越花径”。如果咬字过重,很容易造成对音乐美感的缺失;若是咬字太轻,则会吐字不清。只有适当把握好咬字的轻重,才能做到“依字行腔”,才能从声音方面到形象方面将林黛玉这一角色塑造成功。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从其中对越剧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加以借鉴。故而教师需要对越剧演唱当中的唱字理念加以借鉴,对学生提出把握好咬字力度与方式的要求,掌握好轻重缓急,真正做到“字正而腔圆”。这对学生演唱民族声乐当中的咬字大有裨益。因此,在越剧表演中,要深入挖掘每一个字的力度,要从字头、字腹、字尾、字音整句话入手,把字和音清楚明了地传递给观众,不仅要明确传达文字内容,还要让观众听得懂在讲什么。高校戏曲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借鉴越剧咬字这个表演方法,让学生课下多加练习,用越剧的咬字内容反复训练,认识到咬字对民族声乐学习的重要影响,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水平。例如,学习越剧《真假驸马》中“娘把儿一尺一尺扯成人”这句话,咬字太轻就会出现吐字表达不清晰,影响听众效果,不知道这段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含糊其辞;吐字过重就会导致整体表演和舞台效果毫无美感,也会影响原著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降低听众对越剧的兴趣和喜爱,出现听觉疲劳。从学生陈凤仙的例子上看,她通过教师正确的发声训练和吐字、咬字训练,最终问鼎中国戏剧界最高奖。她的成功与戏曲正确的发声法和声乐正确的发声法相互融合借鉴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对“字”演唱的松弛有度,把咬字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对民族声乐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是音乐学习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一步[2]。
(二)民族声乐教学要借鉴越剧中的润腔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一种演唱技巧,不同的润腔可以赋予越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突出越剧本身的整体风格,在力度、节奏和速度上对越剧进行修饰和美化。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润腔运用中,可以把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事态发展表现的淋漓尽致[3]。腔是一个由外到内、从形到神的深层次发展过程,在舞台上润腔的利用可以对人物形象起到渲染作用,可以加深观众对故事人物塑造的印象,在人物刻画上赋予新的灵魂。例如,学习舞台版《梁祝》里“向你梁兄报喜来”这段,把越剧中润腔加进去,前4个字用舒缓的小腔演唱,语调较为平缓,中间稍微停顿一下,紧接着在唱“报喜来”时,语调洪亮上扬。润腔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把梁山伯的报喜突出来表达,增加对剧中人物形象的感情渲染,让观众感受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呈现出对应的舞台效果。越剧的润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要掌握专业的表演手段和表达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对于越剧演员来说,润腔是很难掌握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只表演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若想要观众真正地跟着故事情节走,感受剧中人物的跌宕起伏,就要好好利用润腔这个技巧,让剧情发展更为生动和形象[4]。民族声乐教师可以利用越剧中的润腔这个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该技巧,传授润腔的专业知识,选取越剧中的小片段让学生加以练习。学生在熟练运用润腔后再学习民族声乐,就会让歌曲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曲调更加富有感情,让广大听众更容易感受出歌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民族声乐教学要借鉴越剧中的唱情
戏曲表演历史非常悠久。越剧的表演想要深入人心,打动观众,就要求越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富有感情,在吐字、润腔上面都要有极佳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把应该抒发的感情抒发出来。这对越剧演员有很高的职业要求,越剧演员不仅要背诵剧词和练习走位,并且要把整个故事内容用动作和唱腔流畅地表现出来,还要对剧中每个人物的故事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物特点,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人物情感,从而很好地融入进去,这样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民族声乐老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情感技巧来指导学生,让更多学生把握唱歌技巧,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演唱曲目,逐步靠近专业化。现在部分学生唱出来的歌曲之所以不能打动人心,激昂的歌词唱不出内心澎湃的感觉,抒情的歌又没有扣人心弦的体会,悲伤的歌又感受不到内心的失落,是因为歌者没有深刻理解创作的意图,没有传达出的个人感情投入,没有赋予歌曲生命和灵魂,所以唱出的歌曲才显得空洞、平淡[5]。鉴于此种情况,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演唱《葬花吟》这段曲子,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越剧《红楼梦•焚稿》唱段进行学习。《焚稿》作为林黛玉临终之前的一个唱段,通过回忆诗稿相伴往事与一生的回忆,林黛玉如泣如诉的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行倾吐。根据一句“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情”起始,直到“如今已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让学生感悟林黛玉内心的绝望情绪,其内心的情感从自怜、回忆变成激烈、悲愤,再到“万般恩情从此断”,从3高音升高至4高音,将内心这种绝望情绪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唱段“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万念俱灰的情绪当中,凄楚地完成整个唱段的演唱。通过对越剧唱段的演唱并逐字逐句的分析演唱情感与角色体验,学生能够深入领悟演唱中角色内心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演唱民族声乐《葬花吟》这一作品中能快速捕捉作品中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将先前越剧的演唱中学过的表达情感技巧在演唱戏曲中合理运用,进而让声音显得更具表现力。
三、结语
戏曲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得以完善,在每个时代的表演形式上都出现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在经历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演唱技巧,经过历代文化的洗礼,戏曲文化越来越成熟,其表演效果也越来越专业。戏曲艺术已经是中国的艺术文化象征,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戏曲文化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中,很多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上会结合戏曲形式加入到流行音乐中,赋予音乐多种多样的形式,让音乐形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中国元素形成独特的音乐形式,可以体现中国音乐的民族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民族声乐学习中,结合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努力钻研音乐知识,通过多种艺术元素的加入和融合,把中国音乐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总而言之,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上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系。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国的艺术象征,传统艺术形式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魅力经久不息,在未来也会一直发展下去。越剧和民族声乐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多借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音乐知识和表演风格,在艺术上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且还能促进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形成不同的音乐体系,让民族声乐打开中国国门,在世界艺术之林发扬光大,以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