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精选粹:西北城市古旧地图的来源与特色
——《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后记
2021-01-31张萍
张 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37)
从事西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已有20余年,进入这一行当,就不断地和地图打交道,于是越来越喜欢地图,每去一个地方不知不觉就开始收罗当地的各种地图,出国以后,又收罗国外的地图,美国的、日本的、荷兰的、法国的。2014年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于是集中收集西北区域以及中亚地区的古旧地图,并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来来回回,各种版本、比例尺的地图以及专题地图也收集不少,这些地图对于我们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科研提供更多时空界面的历史资料,较文献资料更能展示空间特征,其中城市地图无疑是这中间量最大、最集中的一类地图,一直想将之编辑并出版出来,以发挥更大的学术价值,惠泽学林。然而,收集地图与出版地图不同,在当今信息时代,收集地图并不难,但出版地图则需要拥有该地图的出版权,实属不易。经年努力,始得将其中部分内容付梓。
图集最重要的地图资源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除方志地图多使用国图版本外,另有大量单幅地图来源于此,构成本图集最重要的地图资源。这部分资源非常宝贵,且多数为首次出版。如西安图组中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西安市区域全图”、民国二十二年(1933)“西京城关大地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陕西省城图”、民国三十一年(1942)“最近西京市城郊图”,这些地图均为大比例尺实测地图,保存了民国时期西安城区的主要结构与地形特征,以往均未曾出版,资料非常珍贵。另外,府县城池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清代的“秦州并所属舆图”和“秦州舆图”。两幅地图所反映的皆为秦州及周边交通地理格局,前一幅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地图显示的当为乾隆时期秦州周边地理格局。而后一幅则为光绪晚期秦州的河流水系、交通地理状况,由于彩色绘制,标注内容较多,为对比两个时期的秦州地理格局的变化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考。榆林府图组中两幅晚清时期的“陕西榆林县河防图”与“榆林府图”也非常难得。它们都详细绘制了榆林城的内外结构,据图中注记判断,当为清同治二年(1863)榆林缩城后所绘。文献记载,榆林城首建于正统二年(1437),明朝多次拓修,入清以后又有修葺,基本规模未变。同治二年(1863),由于陕甘回民起义,加之榆林沙壅埋城,不利防守,不得不缩城改筑。民国《榆林县志》卷5《建置志·城池类·改筑北城大略》,对此事有记载,但文献只说,相度地形,将北城南徙,东北隅缩回114丈,西北隅缩回171丈。北城门名广榆门,本为旧城西门。西城门原有四座,除改做外,龙德门亦废,只存宣威、新筑二门。东城门本有二座,威宁门亦废,只留振武门。而《榆林府图》与《陕西榆林县河防图》不仅绘制了改筑后的榆林城,还将原榆林未缩城的部分保留。我们不仅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改筑的区域,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如缩城后,白衣庵、白龙王庙、岳庙、慈云庵、天寿寺等大量寺庙被遗于城外,由城内地物变成了城外建筑;威宁、广榆两门之所以被废,主要是两门的位置正处于缩进城墙的边缘,已无存在价值。这些内容都是文献记载中没有的,但地图却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像民国“泾阳县图”“陕西省韩城县图”“陇县全县地图”“陕西省神木县全图”,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民国陕西各县地图的基本状貎。“大荔县区堡详图”比较详细地说明了陕西省实行保甲制后绘制保甲分区地图的过程。“陕西平民县全图”将黄河前后变动的区域明确标注出来,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环境变迁有很大帮助。“武威城市详图”是难得的民国实测大比例尺城市地图。这些地图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性,体现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地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质量都非常高。
2019年我去台湾“中研院”访问,得到范毅军、廖泫铭先生的很大帮助,深为该院收集地图品质之精细、数量之大所震憾,很多边疆地图也有大量收藏,民国二十三年(1934)“兰州市街要图”、同年“皋兰县附近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兰州街市图”、民国三十二年(1943)“皋兰县城图”等,都非常珍贵,其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皋兰县附近图”、民国三十二年(1943)“皋兰县城图”均为1∶5000的大比例尺城市地图,这在西北省区非常少见。另外民国二十三年(1934)兰州市地籍图共计250幅,是当时甘肃省执行民国政府《土地法》时,开展土地测量,绘制而成。《甘肃省志·测绘志》记录此事,认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甘肃省开始进行这一工作,第二年绘制成图,然而从目前这250幅兰州市地籍图来看,兰州市在测绘当年的年底即完成了整套地籍图的绘制工作,这应是其中最早的一批地籍图,工作进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目前在大陆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尚未发现这一版本的兰州市地籍图,同样资料非常宝贵。
西安市档案馆收藏有大量筹备西京档案文献,这些文献当中也包含有地图资料,其中尤以西安市规划图为主,民国二十三年(1934)“西安市区域全图”,左下图例旁即以红色字体标注“疏浚及修筑沟渠进展图”。民国二十四年(1935)“西京市区域图”,图例当中除标注了一般意义上的“县城、街镇、村庄、庙宇、祠堂、塔、温泉、古陵、古墓……铁路、汽车路”等,另外还标注了“本会已修之汽车路、本会拟修之汽车路、马车路、小路等”。事实上,民国二十八年(1939)“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民国三十五年(1946)“西安市道路暨分区计划草图”、同年“西安市城区道路图”都是当时筹建西京以及后来的规划图,这些地图对于我们研究民国西安城区的变化有很大帮助,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西安的规划思想与计划草案执行情况。
图集编选了部分营堡、关驿城池地图,这部分城池虽然用今天的城市概念来框定,未必合适。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西北地区很多城市均来源于历史时期的营堡、镇卫、关城、驿城,数量很大。如今天陕西榆林六县、宁夏地区的部分县市,多数由明代卫所城镇发展而来。新疆地区的部分县市也有很多由清代的驿站、台站发展而来,编选部分营堡、关驿城池地图,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营堡、关城、驿城的初始状态,城池变迁的踪迹一目了然。
虽然,图集并非西北城市古旧地图的全集,但在现有条件下,精华已基本涵盖。从地图学史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内已出版了一些城市古旧地图集,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武汉、重庆、青岛、杭州、苏州、温州等城市。这些图集质量都很高,但目前来看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作者多着眼于为数不多的超大城市或沿海、沿江城市,西北城市古旧地图的出版一直付诸缺如,中小城市古旧地图也少有收集出版。而本编地图集专门针对西北城市古旧地图进行编选,既可补该项地图集出版之空白,也可以彰显西北城市特殊的价值,同时形成全国性的对比研究,对推动西北地区学术发展,深化全国性城市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集编排了“城池内外”图组,这一图组选择了明清民国秦州(天水)作为典型。主要内容包括秦州所属典型州县的城池变化,城池内衙署、宗教、文化建筑的结构,城池周边的景观地图。一般来说,明清时期地方志中多附有地方舆图,这些舆图中能够反映城市内容的不仅仅有城池图,对于城池内部结构也会用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城市内外的景观则以“八景图”加以表现,这些景观地图构成城市地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反映出各地方对于传统“城市”概念的认知,以及城市内外结构关注重点的传统表达,在清至民国的地方志中这样的地图非常普遍。因此,本图集专门编选了这样一章,以突显古人对于传统“城市”、城市内外结构的地图表达。之所以选择秦州,主要因为乾隆秦州志所编该项内容较为精致,且为彩色印制,在明清以来西北方志中较少。该图集共收集明清民国西北城市古旧地图268幅。其中国家图书馆与台湾“中研院”所藏50余幅古旧地图均为首次出版的珍贵地图,西安、兰州部分地图尤为珍贵,对于学界开展西北地区地图学史研究以及城市历史形态复原研究,均可以提供第一手资料。
《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所选城市均沿丝绸之路一线排开,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为一体。“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城市地图对于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路网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城市带的文化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