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动态追踪
2021-04-23张美云杨徐美
◎张美云 杨徐美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安710063)
课程思政指将各类课程注入思政元素,践行“立德树人”的一种育人理念。2017年至今,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逐渐明晰了课程思政的发展目标和主要实施内容等细节要求,为各级各类高校探索实践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有力指导。作为改革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产物,课程思政理念明确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一个专业或一门具体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专业教师和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课程思政执行能力的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展开探索,研究主题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比较丰富,但已有文献罕见对课程思政研究进展的量化解析。笔者将使用CNKI的核心期刊文献,借助CiteSpace V 5.6.R5软件可视化定量分析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学界相关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一、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分析
样本文献于2020年6月27日根据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整理,具体检索方法为:主题=课程思政,匹配方式默认为精确,文献类别=核心期刊+CSSCI+CSCD,不限制文献发表年份,共得到初始文献481篇、历时2000年—2020年,略去征文启事、书评书讯、人物介绍、会议通知或综述等,最终量化分析采用的样本文献共421篇。
(一)年度载文和基金资助载文数量
年度载文数量能够衡量国内学界历年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关注热度。从样本文献的年度载文数量看:2000年、2005年与2006年各1篇,2007年—2011年、2012年—2016年分别年均4.8篇、14.4篇,2017年高达34篇,2018年—2020年分别为64和147及77篇。由上可知,2000年—2020年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总体呈现先缓慢提升再明显递增的态势,研究最高峰值出现在2019年。年度基金资助载文能够衡量国内政府部门对课程思政研究的投入力度。从2000年起共有240篇载文有基金支持,占全部载文421篇的57%,主要支持基金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从中可见,相关政府部门对课程思政研究的支持力度较大。
(二)主要学科类别
对样本文献进一步分析,洞悉其学科类别比较广泛,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教育(430篇)、基础医学(11篇)、语言(8篇)、体育(7篇)、生物(6篇)、新闻传播(3篇)、法学(3篇)、化学工程(3篇)、护理(3篇)、马克思主义(2篇),其他还涉及材料、动力工程、历史、工商管理、轻工、音乐、艺术、建筑科学等领域。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归属教育学、基础医学、语言学和体育学等学科,高度匹配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也折射出不断借鉴多学科资源去解析热点难点领域以推进课程思政研究创新发展的演进态势。
(三)高被引文献
该指标可以体现已有研究的高影响力文献。样本文献中被引频次年均至少1次、3次、5次和10次的分别有51篇、19篇、11篇和4篇。限于篇幅,从表1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看,高被引文献集中于2017年—2018年,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困境和路径等问题,支持杂志有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核心期刊。
表1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被引文献
(四)高产出作者
高产出作者是国内研究课程思政比较固定且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作者。样本文献中产出量至少2篇的作者有16人。图1①高产出作者知识图谱的密度值仅有0.025,说明各高产出作者之间存在较低的合作关系,研究团队比较固定。其中宗爱东和高德毅产出最高、均为3篇,熊长英、李珊珊、成桂英等14人均为2篇。在合作网络关系方面,16位作者中存在3次合作,分别为宗爱东和高德毅,成桂英和王继平、熊长英和柳作林。
(五)高产出机构
高产出机构可以研判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相关学术机构的生产力。图2高产出机构知识图谱的密度仅为0.0173,表明各高产出机构之间存在较弱的合作关系。产出量至少2篇的机构共有22个,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列第一、均发文3篇;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19所机构均产出2篇。继续考察还可以发现,高产出作者和高产出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湖北省宜昌市、吉林省长春市等地,基本都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六)高支持期刊
该指标反应国内发表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的主要学术期刊分布信息。样本文献中发文量至少2篇的期刊有37个(见表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2篇)、教育与职业(11篇)和中国高等教育(8篇)依次位居前三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均为7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教育研究(均为6篇)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黑龙江高教研究(5篇)位列第六,思想理论教育(4篇)等5个杂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篇)等8个杂志和人民教育(2篇)等16个杂志分别位列第七、第八和第九。①时间切片每年一个时段、频次至少为2、Node Types选择Author或Institution或Keyword、采用LLR聚类算法分别得到图3高产出作者知识图谱、图4高产出机构知识图谱和图5高频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支持期刊主要位于北京市、四川省、江苏省、陕西省、黑龙江省等地。
表2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支持期刊
发文量为2篇的期刊有16个,分别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大学教育科学、中华护理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人民教育、人民论坛、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广西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教育学术月刊、教育评论、时珍国医国药。
图1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产出作者知识图谱
图2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产出机构知识图谱
二、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分析
(一)研究热点
1.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可以反应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图3是高频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表3和表4分别呈现依据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值排名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
结合图3、表3及表4可以发现:频次不少于2的关键词共73个。课程思政出现频次最高,达到214次,年均10.19次;中介中心度不小于0.1的11个高频关键词更能凸显研究热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位列前三;综合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值两个指标可见,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等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3 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为进一步追踪国内课程思政研究聚焦的热点领域,下面将呈现依据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归纳的研究热点聚类信息于表5①限于篇幅,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在文中省略,备索。。聚类轮廓值是评估聚类成员是否同质的核心指标,其值大于0.5或大于0.7就可判定该聚类合理或优质。从表5可见,课程思政研究的6个聚类均合理且多数达到优质水平,存在一定研究价值,继续解构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聚类内容如下:
表3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表4 课程思政研究的高中介中心度关键词
第一,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价值和实践路径等。相关研究主要参见聚类0、1、2、3。其中,聚类0,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职院校,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体系;聚类1轮廓值最高、达到0.915,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和课程,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和教育;聚类2,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和茶文化;聚类3,频次和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均是思政课、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等主体的执行能力建设问题。相关研究主要参见聚类4、5。其中,聚类4轮廓值高达0.905,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思政教师、学科核心要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学科核心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铸魂育人;聚类5,频次和中介中心度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均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
(二)研究热点演变
1.高频关键词引用突变分析
引用突变值能够反映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变化态势。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共有3个突变词(见表6)。其中,课程思政突变值最高、达到12.24,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课分别次之,验证了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历经近20年的探索后逐渐成为教育学科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实施路径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表5 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聚类
表6 课程思政研究的突变词
2.关键词时区图谱解构
该图谱功能是可视化呈现既定研究主题的动态演进和彼此关联。依据时间切片每年一个时段、关键词出现至少2次、采用LLR聚类算法得到图4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基于图4,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可划分为三个时段:
图4 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
第一,2000年—2010年。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和思政教育途径急需丰富等背景下,此时段国内课程思政研究框架初步形成。2000年起国内逐渐出现课程思政的概念,但总体较模糊,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学术界研究热度不高。如吴悼探讨了哲社科学课程和思政课相互衔接的德育机制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1];张美珍等认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学时效性目标难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均不够优化和职业归属感有限等困境[2];王国炎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归纳出以学生为本、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着力优化师资解构、注重特色实践教学和创新考试方式等“大思政”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3]。
第二,2011年—2015年。此时段政府与高校努力探索和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积极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作用。如石书臣指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在课程设置目的、性质和功能等层面存在区别,但在教学对象的共同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内容的相通性等层面存在内在关联,可通过功能互补和方法互鉴等路径构筑合理的互动机制[4];段鸣骅基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建议将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注重探索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强化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等以提升教学效果[5]。
第三,2016年—2020年。全媒体时代为国内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新的依托载体,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增添教学趣味性和有益性等是该时段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如高德毅、宗爱东探讨了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必要性、构筑思政理论课和综合素质课及专业课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以发挥各类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等问题[6-7];邱伟光指出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资源整合是前提条件和制度建设是核心保障[8]。
三、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的未来展望
由上可知,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具有一致性和突变性二元特征,这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密切关联和信息传递特点日益变迁的现实高度匹配。基于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如下:
第一,理论基础的挖掘。国内课程思政的现有文献中不乏定性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理论解构较少。课程思政实施涉及高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和课程整体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实施和创新考评方式等多个环节,明晰习近平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等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解释框架,能够进一步夯实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梳理借鉴国内外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的经验。上海是国内开展课程思政的先行地区,所以较多文献围绕上海的高校或具体课程探索总结实践经验,涉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信息化手段运用和教材改革等各个细节,强调课程是基础、院系是重心、成效在学生等内容。但由于办学层次及课程特点,多数研究对象涉及职业院校或哲社类专业课,而缺乏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深入实践。国外高校也有类似思想教育实施的课程载体。如美国的公民或社会课程类似中国的思政教育课程,各类通识和专业课程也会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政治观、团结协作、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塑造活动。已有文献一般侧重探讨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相关经验,而较少涉及亚洲经济体。经验借鉴建议国内以上海高校为主,国外以美国、德国和亚洲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为参照。但是梳理借鉴相关国内外经验必须立足国情、校情、具体课程和学生层次等,不能简单模仿或移植,而需注重适用性、个性化等层面的建设。
第三,量化评价课程思政实施绩效。课程思政涉及政府、高校、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等多元主体,面临一定政策协调、师资执行能力、建设资金投入、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中文化和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的接纳与融合等难题,如何准确量化课程思政的实施绩效、给未来国内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等提供有益参考,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