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外传播中的建设性新闻实践

2021-01-31梁文慧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设性抗疫新冠

梁文慧

2020年2月,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召开的创新研究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传染病防范主任Sylvie Briand提出:“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的,是与之相关的‘信息疫情’(infodemic)的暴发,控制‘信息疫情’的最好方式不是屏蔽信息,而是切实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担忧,根据已有的信息对他们独特的担忧尽力提出最好的建议”①。中国作为最早开始抗疫的国家,一举一动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关于国内疫情的信息充斥于海内外,形成了围绕中国疫情展开的“信息疫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涉及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时,恶意抹黑中国、歪曲中国的抗疫政策、质疑中国的抗疫成效。

面对外媒的偏见式报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信息战”中,中国媒体坚定地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笼罩全球的背景下,主动向世界讲述抗疫下的中国故事,把这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传播出去,积极争取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其中不少报道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因此,本文通过国内媒体疫情信息对外传播报道的文本解读,分析其在生产流程上的“建设性”实践,总结建设性新闻于对外传播的意义,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出新的观念和思路。

一、国际话语权失衡与信息疫情

在国际新闻的流动过程中,新闻的“失真”“误读”和“偏见”一直是国际新闻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际传播学者哈米德·莫拉纳(Hamid Mowlana)曾提出国际新闻流通中的五个问题:第一,以西方为中心;第二,对第三世界的新闻报道多集中在灾难、暴力、腐败等消极事件或“坏”消息上;第三,集中反映的是政府的政治倾向,而不是对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冲突加以准确和全面的报道;第四,多报道的是有关精英的新闻而不是大众的新闻;第五,国际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了事件本身方面,而不是导致和引起这类事件的原因方面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政治上,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国际政治军事事务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国际外交上,中国着眼于人类未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破解世界性难题的见解,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了“合作共赢”的理念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在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仍是负面报道占据主导地位,使得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任务。

在中国西藏的“3·14事件”、汶川地震、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等一系列事件中,西方媒体都表现出了我行我素、持续提供“盲情”的偏见式报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亦不乏偏见信息。例如,有外媒宣扬戴口罩是“侵犯人权”。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对外传播如何讲好中国的疫情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

近年来,西方新闻学领域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并赋予其治理新闻传播乱象、重拾新闻业社会声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使命④。建设性新闻成了调和冲突、消除风险的有力措施,它强调新闻不仅要呈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2008年,时任丹麦国家广播公司新闻部执行主任的乌尔里克·哈格鲁普(UlrikHaagerup)正式提出了“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概念,他在丹麦报纸专栏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应以建设性的新闻标准来补充传统新闻价值的观念。”⑤事实上,建设性新闻并非是新名词,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创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 1914 年的《报人守则》(Journalist’s Creed)中就曾提出:“我相信,最成功和最值得成功的新闻业……是坚定的、独立的、不为权力贪婪所动的、建设性的”,他强调建设性是一种价值观⑥。学者戈尔登斯泰德(Gyldensted)等人提出了建设性新闻的六大操作性要素,即解决方案、未来导向、包容性和多样化、赋权于民、解释新闻及其语境、对话互动⑦。2018年,戈尔登斯泰德基于建设性新闻十年来的发展,进一步将其提炼为四个导向,即以公众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导向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新闻形式,进一步夯实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基础⑧。

建设性新闻理念对于中国新闻从业者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在某种程度上,它与中国一直强调党管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正面报道在新闻作品中的比重,鼓励人民参与办报的理念不谋而合。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新闻传播在党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被视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党的耳目喉舌,亦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注重新闻媒体广泛凝聚共识、增进发展合力的社会建设功能,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⑩。虽然中西方建设性新闻都是对后真相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的一种纠偏,但是中国所言的“建设性”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念有所不同。在中国,新闻除了要以公众和社会为导向,还要维护党和政府的利益,这是西方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不具有的内涵。

三、国内疫情对外报道中的建设性话语表达特征

结合戈尔登斯泰德等人提出的建设性新闻的操作六要素(解决方案、未来导向、包容性和多样化、赋权于民、解释新闻及其语境、对话互动)和四个导向(以公众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本研究总结了中国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对外传播中的建设性话语表达呈现出的五个特征,具体如下。

(一)主动报道,建构积极框架

面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消极情绪的新闻往往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国际新闻的传播中,他国对于事件发生国的报道更是呈现出负面倾向。因此,及时地展开对外传播,运用积极的心理学技巧,平衡消极带来的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指出:“从积极情绪中获得的讯息能够带给人长期的好处,包括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护健康、增强心理的适应能力及推动积极情绪的螺旋上升,从而提高情绪上的健康”[11]。在此次疫情中,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体积极主动地报道国内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将国际社会关切的消息传达出去,并且以疫情中的正能量事件、英雄人物等积极因素安抚了国际情绪,避免了造成恐慌和更多虚假消息的传播。

CGTN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国际传播机构,也是中国外宣的重要阵地。在疫情期间,CGTN将报道对象聚焦于护士、医生、志愿者等抗疫战中的英雄人物,发表了诸如题为《武汉人:一名男护士的工作和他的目标》(People of Wuhan∶Male nurse's work and personal goals)和《武汉的守护者》(The Guardians of Wuhan)的报道,通过抗疫一线群体的故事,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积极应对疫情的态度。此外,CGTN还在“Data Speaks”栏目推出了题为 《适应逆境》(Adapting in Adversity)的五集系列短片,从经济政策、人类抗击流行病史、文化产业、危机中的机遇、武汉高科技产业五大方面,介绍了中国在抗击病毒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既做到了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又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人不惧疾病、众志成城的抗疫态度。

(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建设性新闻作为调和矛盾和消除风险的有力措施,不仅仅要呈现问题,更重要的还有解决问题[12]。如果说此前记者的角色是“传声筒”和“把关人”,那么在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指导下,记者还应承担“解困者”和“谏言者”的角色。

在疫情期间,中国对外媒体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为抗疫建言献策、动员群众。为助力全球战“疫”,CGTN英语中心新媒体部推出了“全球疫情会诊室(COVID-19 Frontline)”的直播栏目,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将主要疫区国家的医生与中国境内一线抗疫经验丰富的医生“云”集一堂,就如何降低病亡率、抗病毒药物、愈后恢复治疗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直播中既有一线医生们关注的细胞因子治疗等专业知识,也有CGTN记者和编辑从社交媒体中搜集的网民关切问题,以期为正在战“疫”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方案来对抗新冠病毒。

除了战“疫”,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成了受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疫情的暴发,全球产品供应链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世界是否过于依赖中国制造”。为了安抚外资企业的情绪,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日报》在“点对点”的视频节目专栏中,推出了短视频《疫情后制造业将大规模“逃离”中国?面对全球性危机你又能逃到哪里!》,以英国小哥欧文为主人公,分析了中国强大供应链的优势,提出“逃避不是解决办法,合作才是”的观点。

(三)回应偏见,促进国际对话

建设性新闻对于打破国际新闻报道话语权的失衡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积极的正向报道回应西方媒体的偏见,既可以促进国际对话,又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一直以来,西方媒体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持有浓厚的东方主义“他者化”色彩。此次疫情中,西方媒体报道亦充斥着大量的标签化、污名化情况。为打破此类偏见式报道的僵局,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积极主动传递国内疫情信息,对国际媒体和国际受众关切的话题,及时予以回应,促进了国际间的对话。

“双标”是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和其他国家时常常出现的情况,对这次疫情也不例外。针对中国疫情期间实施的武汉封城举措,不少西方媒体和评论家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批判,认为该举措侵犯了人权。据《纽约时报》报道,武汉的封锁是“民生和人身自由”的重大代价,而意大利的封锁是“遏制欧洲最严重的冠性病毒暴发”的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CGTN于3月12日推出了题为《西方对中国和意大利“封城”持双重标准》 (Double standards on COVID-19 not helpful)的评论短视频,视频中主持人王冠直接有力地批判了西方媒体污蔑中国的行为,提出了“在困难时期,我们共同的人性比我们的分歧更重要”的观点。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如中国日报社推出的“起底外媒”系列纪录片,其中第二期《起底外媒:“新冠”报道的伪善与双标》,揭露了西方部分媒体套路和双标的行为。再如CGTN《真相放大镜》 (facts tell)系列微视频,就外媒和西方评论家关注的中国复工、疫情隔离、方舱医院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戳穿了某些西方媒体的谎言,揭示了部分国家无视中国和世卫组织向世界发出警告的事实。

(四)以民为本,聚焦民众故事,传播民众声音

疫情期间,中国疫情信息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建设性新闻以民为本的公众导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聚焦民众故事。在媒体的对外传播中,越来越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形象出现在报道中,他们看似平凡的故事,往往最能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疫情期间,中国日报社推出的《英雄新传》系列视频报道,其中有医生、护士、警察、志愿者等抗疫一线的平民英雄,也有不少清洁工、武汉动物园的饲养员、武汉市民等普通人。为了更好地贴合国际受众,媒体还以在华外籍人员为采访对象,对其疫情后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报道。如中国日报网于4月20日发表了《英雄新传: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的视频报道,该报道将镜头聚焦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比利时外教Jerry,以他的视角阐释了中国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和教育性,既拆穿了西方部分媒体的偏见式报道和质疑,又拉近了与国际受众的距离。

第二,传播民众声音。“参与”是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特征之一。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技术为公众赋权,使得公众不仅有机会接近媒体,更有机会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不得不积极寻求与公众的协作,以更好地传播出民众的声音。为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战“疫”的故事,媒体积极联合受众,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以亲身经历者的视角,讲述着中国抗疫情况。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推出的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每集5分钟,由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不同侧面的武汉疫情亲历者们,采用Vlog(视频日记)的主观视角讲述整个武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温暖故事。再如9月30日中国日报社发表的《记者Vlog:香港全市的COVID检测是如何进行的?》(Reporter's vlog∶how is the city-wide COVID testing conducted in HK?),在Vlog中,记者以普通人的视角为切入点,带领观众体验了香港全市范围内的测试。中国日报社还在脸书和推特推出了9集系列短视频《我在中国》,向海外受众介绍在华外国友人参与抗疫的故事。

(五)关切未来,共享防疫信息

建设性新闻理念强调要面向未来,即在传统的新闻5W要素之后追问一个“what now”[13]。这一理念在国内疫情信息的对外传播中亦有所体现,媒体通过报道中国的抗疫经验,希望对未来全球的抗疫做出贡献。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日报社主持撰写并发布的中国抗疫实践调研报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实践》 (fighting COVID-19∶the Chinese way),报告基于权威文献资料梳理,由媒体联合科研机构进行共同研究,全面梳理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实践和有效举措,以期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客观反映中国抗击疫情的做法和举措,并为国际科学界和国际社会携手抗疫提供参考借鉴,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再如,CGTN也多次报道了中国向世界公开新冠肺炎病毒防控措施的新闻,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共享了抗疫经验,促进了国际合作。

四、结语

学者凯伦·麦金泰尔曾说过:“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建设性新闻不适合报道像全球公共事务这样重要的、严肃的事件。其实有很多例子表明了建设性新闻能担此大任。”[14]现在看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报道也应该属于此类报道。

本研究通过回顾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讨论了建设性新闻与中国历来提倡的新闻的建设性的区别,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媒体对外报道中的建设性要素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了五大特征:主动报道,建构积极框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回应偏见,促进国际对话;以民为本,聚焦民众故事,传播民众声音;关切未来,共享防疫信息。研究证实了建设性新闻理念于对外传播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回应部分西方媒体的偏见式报道,拆穿其污名、标签化的谎言,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形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建设性新闻的实践有助于积极的健康传播,在识别、控制和治疗的应对疫情总体战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建设性新闻理念不仅在新闻研究学界引发了热议,亦在新闻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性新闻也是有边界的。过于积极、正面的赞颂式新闻在对外传播中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还会让国际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和负面印象。所以,把握好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应用程度,遵循新闻生产的客观规律,结合本国国情是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需要注意的。只有这样,媒体才能更好地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向国际社会讲述好中国故事。

注释:

①殷乐,王丹蕊.公众认知的再平衡:“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58-65+169-170.

②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19.

③蔡文举,范明水.新时代:从历史的新起点到新的历史起点[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50-56.

④陈成.必要的连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建设性新闻[J].编辑之友,2020(06):45-49.

⑤Bro,P.(2019).Constructive journalism:Proponents,precedents,and principles.Journalism,20(4),504-519.

⑥McIntyre,K.,&Gyldensted,C.(2018).Positive Psychology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ve Journalism.Journalism Practice,12(6),662-678.

⑦Hermans,L.,&Gyldensted,C.(2019).Elements of constructive journalism:Characteristics,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audience valuation.Journalism,20(4),535-551.

⑧Hermans,L.,&Drok,N.(2018).Placing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in Context.Journalism Practice,12(6),679-694.

⑨唐旭军.建设性新闻事件:欧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

⑩丁柏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观[J].南京社会科学,2017(10):97-105.

[11]11Fredrickson,B.L.(1998).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Division 1,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3),300-319.

[12]左丹卉.浅析疫情信息传播中建设性新闻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22):92-94.

[13][14]任媛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疫情报道中的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 [J].中国出版,2020(13):34-38.

猜你喜欢

建设性抗疫新冠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