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视域下网红景点打卡行为分析

2021-01-31刘艳娥严思宇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赛博景点网红

刘艳娥 严思宇

一、引言

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是滑动的,随着语境、用法和历史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从不最终被固定下来。“打卡”原是组织管理领域的术语,指的是把考勤记录卡插入考勤机,记录上下班时间的一种考勤方式。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卡”一词被赋予了很多引申意义。传统“打卡”实践活动由组织管理领域延伸至日常生活空间,成为线上网络平台中一种常见的行为方式。

经查阅,网络打卡的诞生时间尚无法考证,也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根据网络打卡行为的动机,笔者将网络打卡分为“任务导向型网络打卡”和“自我导向型网络打卡”两类。任务导向型网络打卡是指以完成所设定任务为导向,在各类网络平台上以不同方式规律地记录、展示和分享经历及进程,包括阅读学习、运动健身等自我约束和管理性质的打卡实践。自我导向型网络打卡是指用户自由、随机选择打卡时间和形式,记录于个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事件和时刻,包括网红景点打卡、出行旅游打卡等类型。

网络打卡相关研究的关注对象集中在以展示和分享经历及进程的任务导向型打卡实践上,包括学习打卡和运动健身打卡等,而针对自我导向型网络打卡的相关研究关注度不高。本文以“网红景点打卡”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其出现的背景以及影响打卡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二、网红景点打卡行为出现的背景

(一)技术逻辑下的视觉文化消费盛行

贝拉·巴拉兹在《电影文化》一书中提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实现了超越以往任何一种媒介的强大传播效果。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①。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全新媒介的产生变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物品的极大丰富。物质性的消费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大众日趋强调感官愉悦,追求视觉快感,“商品拜物教”转向了“形象拜物教”②。基于用户分享上传的网红景点打卡视频或图片往往借助高清的拍摄设备和高超的美化技术,将用户的视觉及快感提至重要地位,呈现出被修饰的美好,制造了虚饰的消费需求。

(二)以UGC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蓬勃发展

互联网时代,用户自主使用媒介的意愿强烈,在媒介产品生产传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高,参与式文化随之蓬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媒介文化。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公开的分享和传播空间,为增强身份和圈层认同,用户积极主动地将个人媒介消费体验转化为创造性的媒介文本。在此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和围观者的身份,以UGC(用户生成内容)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在网络空间中蓬勃发展。网红景点具有较高的可观性和名气。在以抖音、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基于庞大的受众群体,受部分影响力较大的社交账号所发布的媒介内容以及普通用户高质量打卡内容的影响,网红景点打卡的热情被激发,更多用户参与到网红景点打卡的媒介文本制作过程中来。

三、影响网红景点打卡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媒介景观激发对网红景点符号价值的消费

法国著名学者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已经发生质变,物质生产已经让位给虚幻的景观生产。景观凭借种种媒介影像符号的狂轰滥炸激发人们的欲望,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③。通过将消费方式符号化,当下网络空间中景观社会的影像生产改变了人们对于实际行动空间的认知和体验,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数字网络空间为个人了解社会和塑造自我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各种各样的网红符号构成了线上文化消费的独特景观,影响着用户的认知和实践。现今,网红现象充斥于社交媒体平台,资本助力推动消费,将网红景点描述为“一生必去”“不能错过”的地方,并将其推送给手机屏幕外的用户。此外,一些用户自发记录并上传的网红景点打卡内容数量庞大,网红景点的打卡行为成为一种媒介景观,影响着其他用户的决策和行为,促使打卡成为一种媒介风尚。前文提到,视觉文化消费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社交媒体平台中的网红景点打卡内容多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强大的滤镜和美图功能支持下,高颜值成为媒介内容的共同特征。大众前往网红景点打卡,就是对“美丽”这一符号价值的消费。

(二)内部因素:社交货币影响下的自我展示与表演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提到了“前台”和“后台”概念,他将世界比作一个大舞台,人们在这个舞台的“前台”作为表演者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网红景点打卡作为一种纪实方式,是人们将自己在物理空间中的影像移至线上空间的媒介再现的自我展演行为,也是将私人生活公共化的一种机制。自我呈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性情感,投射到网红景点打卡的行为中来,体现在发布者在发布打卡内容之前,会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对图片进行美化处理,并在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中获得喝彩和掌声,实现对个人理想形象的构建。理想形象构建的最终指向是赢得社交货币。布尔迪厄认为,社交货币是一种存在于虚拟的网络及离线的现实中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而人们通过社交活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则是社交货币购买到的“商品”④。用户在分享个人网红景点打卡的内容时,能引发部分网民群体的围观,进一步提升内容的曝光度以及个人账号的知名度,从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三)内部因素:赛博空间内身体的双重在场

赛博空间这一概念最早由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提出,他将由计算机网络所产生的高度交互的信息媒介称为“赛博空间”。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吉布森关于赛博空间的构想逐渐成为现实。现实空间和赛博空间是个人在世存有的双重维度,两者不是相互隔绝的,个人游走穿梭于两个空间中找寻存在感和进行社会交往。网红景点打卡是展示自我和将私人生活进入公共空间的一种途径,以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来展现个人在赛博空间中的存在感。网络心理学奠基人约翰·R.苏勒尔指出,存在感最核心的感觉是“此时此地”,包括两个基本问题:我在这儿;其他人在这儿。如今,人们去往某一网红景点,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参观,拍照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成了出行的标配,而后通过展示定位或其他方式说明参观地点,表明“我来了”“我到了”,否则就等于白来。打卡意味着身体亲临某一个空间,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定位等方式突出肉身在现实空间中与景点的相遇,并同时在赛博空间中留下在场证明。这一行为使得身体同时处于现实与虚拟世界,实现了身体的双重在场。

(四)内部因素:寻求互动仪式狂欢的快感

柯林斯继承了涂尔干和戈夫曼的思想,系统阐述了仪式的构成要素和运转机制,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包含四个要素:(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互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体验情感⑤。

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物理空间身体不在场的缺憾,网民通过虚拟在场也能获取仪式参与感。在社交媒体平台这一网络虚拟情境中,用户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打卡者进行互动,证实了在场的“参与感”。同时,由于算法推荐和关键词搜索等功能,打卡内容往往只能被基于兴趣连接的圈层成员所发现,趣缘群体之外的“局外人”被隔绝开来。就打卡行为而言,其本身就是打卡者共同将注意力放在打卡对象之上,群体身份让彼此成为“我们”,分享各自对网红景点的体验,体验打卡互动带来的快感。以上证实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打卡行为符合互动仪式的四个要素,可被视为仪式的过程。

当上述四个要素通过结合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参与者就会产生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和最终群体符号的道德感等四种结果⑥。就打卡行为而言,通过互动仪式的作用,网红景点打卡者形成了群体团结,“打卡”成为群体符号,通过其来彰显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感,确认在群体之间的身份,并通过积极的点赞评论互动获得参与仪式的快感。这种仪式快感的获取,体现了用户社交时代的社交需求,也是用户在群体中为了获得“群体认同”而加入群体活动的体现。

四、结语

以网红景点打卡为代表的自我导向型打卡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视觉文化消费和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实际上,也是资本觊觎下的一种数字劳动。网民的空闲时间受数字劳动的侵蚀,徜徉在资本所塑造的媒介景观中,为赛博空间内呈现的网红景点打卡实践点赞、关注或转发,实现由线上观看到线下消费的转化,并在消费所设定的框架中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前人的打卡实践。最终,这些数字劳动行为为互联网平台创造价值,并被整合到资本积累和增值的过程中。

同样值得反思的是,打卡虽然记录了美好影像,但恰恰是对于“美”的一味追求,导致人们只是为了拍照而去到某地,旅行的意义随之遭到消解,旅途以及景点背后的故事被忽略。

注释:

①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A].文化研究(第3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72.

②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29-35.

③[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④张高洁,骆蓓娟.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J].东南传播,2019(10):11-13.

⑤周旭.理解赛博空间:从媒介进化论到虚拟生存[J].学习与实践,2018(09):119-125.

⑥[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 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

猜你喜欢

赛博景点网红
OnePlus 8T赛博朋克2077限定版
赛博朋克
不要上“网红”的当
阿丽塔与“赛博朋克”世界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从城寨到屋村,寻找隐藏的赛博朋克之城
网红滚滚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ВаНхУН»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