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影像:媒体技术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发展
——以戏曲题材纪录片为例
2021-01-31谢鑫鑫
谢鑫鑫
一、数字媒体技术助力戏曲艺术
(一)扩大传播路径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许多以线下演出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开始通过线上进行艺术表演。抖音短视频、抖音直播、B站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成为各类表演的“新场地”。戏曲这一传统的表演形式也借助现代技术,在传播方式上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媒体技术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发展,拓展了时空关系,也丰富了戏曲内容。用影像重构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为戏曲演出传播增添了新的含义。但随着线上表演的数量逐渐增加,质量却没有跟上。许多表演由于缺乏专业的拍摄和剪辑,观看体验也大打折扣。
(二)提升视觉效果
戏曲影像最重要的就是对戏曲内容的呈现,戏曲借助影像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实现了与纪录片的联姻。传统的戏曲舞台表演由场面调度、演员调度、舞台节奏、人物刻画、矛盾冲突等组成,观众观看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观看体验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现场观众来说,有限的注意力可能会使他们错过导演想要强调的重要场面。戏曲与影像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戏曲影像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景别、不同机位对表演的每一个场面都进行细致的捕捉,并巧妙地运用剪辑手法进行再创作,给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数字媒体促进了戏曲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我们通过影像也可以领会到戏曲的魅力以及戏曲要传达的内涵。
(三)深化戏曲影响力
如今传统的戏曲表演,注重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渠道对戏曲文化进行普及和现代性解读,促进当代戏曲的创作与传播。此外,戏曲影像也会借助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来增加热度,并凭借对戏曲艺术的二次创作以及一些台前幕后的花絮提升作品的吸引力,使观众充满期待,增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
二、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
电视纪录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中国,纪录片这种记录现实的本质更为明显。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根据时代特性和社会关系,作为媒介或工具的纪录片也会有所变化。戏曲作为传统艺术,与社会发展也有着紧密联系。在国家大力发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戏曲题材纪录片成了电视工作者争先恐后创作的内容。为了使我国的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开办了专门播出戏曲节目的频道。这一举措不仅给戏曲文化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输出平台,还促进了一大批戏曲节目的生产与制作。这些戏曲作品的创作不仅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也受到观众需求的影响。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知识性、思考性的作品深受喜爱。对于观众这种需求的转变,戏曲题材电视纪录片也发挥着真实记录的特性,并融合独特的见解,给观众呈现出更多具有思考性的作品。
(一)表现戏曲艺术家的电视纪录片
以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大多相同。人物的生平介绍通过影像或者照片展示出来。内容上,小时候刻苦学习戏曲艺术,成功之后仍然刻苦钻研戏曲艺术这种俗套的模式在许多纪录片中还能看到。解说词方面,画面的解说内容基本一致,缺少创新意识。纪录片创作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改变,原有的死板的、俗套的创作理念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纪录片发展趋势。如今的纪录片注重从普通人身上发掘故事,在细节处找亮点,通过介入真实发生的事件构成画面内容。在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戏曲艺术家的成长,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拉近了戏曲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百年振飞》是一部记录京剧、昆剧艺术家俞振飞的戏曲电视纪录片,此片第一次在电视上播出后,就受到了一大批观众的喜爱。该纪录片以俞振飞从小随父亲学习戏曲,之后拜师学艺,再到培养弟子,最后进行京剧、昆剧艺术改革经历为主线来讲述。《百年振飞》的旁白使用的是俞振飞老师生前的讲话录音。富有年代感的录音贯穿整部纪录片,这些录音再配上与之相符的影像画面和表演者扮演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历史感、真实感与亲切感。
在声音方面,我们之前所看到的表现戏曲艺术家的纪录片,大多是以一段解说词或者经历过事件的人物讲述来辅助画面内容,并在其中加入艺术家的经典唱段。而《百年振飞》则完全摒弃了这种方式,以录音作为全片的主要声源。这种叙述的方式在纪录片的制作方面会有难度,但是这种创新思路会使纪录片产生与以往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纪录片以俞振飞老师的原声为主,同时配合声音所描述的画面内容,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与老先生身处同一时空的氛围感,作为他的聆听者,听他讲述自己的一生。这种创新方式正是在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致敬经典。《百年振飞》通过独特的叙事者讲述的方式,也是其他纪录片在叙事方面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人物方面,《百年振飞》中的主要人物选择的是俞振飞老师几个人生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也选择的是有故事性、细节性的事件。比如俞振飞老师俞派传承方面的故事,他从香港回家之后看到国旗激动地流下眼泪这种细节性的场景都用故事化的画面呈现出来。并且纪录片创作者请来了专业演员,扮演俞振飞老师的各个人生阶段,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生涯,还将他的人物面貌、神态等细节也清晰地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小细节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情感,虽然观众知道影像中并不是俞振飞老师本人而是他的扮演者,但是他们知道纪录片中这个扮演者身上想要表达的人物精神都是真实存在的。
在故事方面,《百年振飞》按时间顺序叙事,依次讲述了俞振飞老师在不同时期的戏曲故事。对有些重要的情节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展现,尤其是俞振飞老师讲述妻子在十年动乱中受冤而死这个情节,表现出他为了热爱的戏曲事业,把小我舍弃的精神。在纪录片中,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俞振飞老师与亲人好友之间的交流以及俞振飞老师在教导弟子戏曲时的场景,这加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故事性。
(二)表现戏曲历史的电视纪录片
戏曲历史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对戏曲历史的挖掘与创作,往往会采用资料汇编或者口述史的形式来表现。通过这种形式呈现戏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成与发展,探索戏曲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昆曲问源》是一部记录昆曲历史的纪录片,它并没有采用非常庞大的叙事方式,而是采用小细节展现大历史、口述历史以及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展示昆曲的历史。这种组合的叙事策略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感,正是当代纪录片所推崇的模式,再加入采访者在事件过程中的体验,将昆曲历史以创新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往的历史纪录片通常以一个主题来进行全片的策划,围绕主题将一些碎片化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主要以一些大的历史事件为主,人物也大多是一些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名人。这种宏大的叙事形式,采用的基本上是全知视角,这是一种上帝视角。素材方面,会从官方的文献或是正史档案中选取,这些素材内容不容置疑,但是可能忽视一些细节。如今的历史纪录片注重从细节方面入手,在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一些细节展开叙事,增加了历史纪录片的趣味性与人文性。
《昆曲问源》这部记录昆曲历史的纪录片就是以一个小的细节为切入点开篇的。纪录片开篇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女旦,口中唱着悠扬婉转的昆曲,羞涩地从透明的帷幕中缓缓走出,紧接着一段通过细节讲述昆曲这600年历史的解说词出现在画面中。这些细节使观众对昆曲的历史更加感兴趣,因为这些细节加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昆曲问源》也采用了口述体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叙事。这些叙事者包括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家学者。《昆曲问源》以当事人寻找昆曲历史的资料为由展开叙事。寻找的过程由当事人的口述串联起来,其中一些当事人自己经历的细节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普通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感。它属于戏曲爱好者和戏曲专家的观看范畴。如今戏曲题材电视纪录片将昆曲历史通过趣味化和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拉近了昆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昆曲的吸引力。《昆曲问源》就是把以往高高在上的历史纪录片叙事方式转变为趣味化、故事化的小细节,吸引了众多观众。
三、新媒体视域下戏曲艺术与媒体技术融合发展的思考
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媒体技术融合形成了戏曲影像这种形式的作品,但这只是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以及市场危机困境中进行的实验。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是影像的通用手法,虽然可以迅速抓住观众,但是失去了一些传统戏曲具有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舞台上有意义的旁白以及人物生动形象的表演将会被技术消解。
戏曲艺术是台上演出和台下观看这个时空里的艺术,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虽然能够将戏曲艺术保存下来,但是会降低舞台表演张力。观众的注意力也将从舞台的场域中脱离并转移。戏曲艺术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所营造的仪式感。现代的技术支持虽然可以将戏曲原有的舞美升级,但只是戏曲表演中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弱化戏曲艺术的一些基本艺术效果,否则戏曲艺术将会在媒体技术的裹挟下失去自我,丧失自身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如今国家大力发扬传统文化,我们应抓住机遇,努力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品。戏曲艺术与纪录片的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戏曲文化的新渠道,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作为戏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要协调好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不可让艺术作为技术的附庸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