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覆与重塑: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受众接受审视

2021-01-31邵先奎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姜子牙空位原著

邵先奎

动画电影《姜子牙》自上映起就引发强烈关注,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模式走向。接受美学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姚斯提出。该理论是指在对当代西方的文学进行研究时,以读者为中心和参照点。接受美学理论与电影研究相结合,始于雨果·闵斯特伯格,他强调观众的直觉和心理幻觉是电影艺术的保障。其后,电影接受理论不断发展,但观众的核心地位始终没变。这一理论对于电影受众研究的转向、对于电影分析研究都大有裨益。

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期待的失望”和“空位”观点,阐释动画电影《姜子牙》在观众心理上为何会产生颠覆的认知倾向。同时,运用传播学中的受众传播相关理论,分析《姜子牙》如何在受众身份发生转变后对其进行审美重塑。

一、受众“期待失望”后的颠覆认知

(一)“期待失望”“空位”的概念缘起

“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核心概念,它既指读者阅读前由文学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又指这种先在结构在阅读中的期待性过程。而在“期待视野”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中,“期待失望”和“空位”是这一过程的源动力。“期待失望”是指阅读者在每一个阅读瞬间,在展示“主题前景”的时刻,都会在头脑中预设对未来的“期望”。每个进入“视野”之前的“前景”都具有一定的“单向能量”,使读者产生一定的“期望”,“期望”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期望”,一旦未能兑现就会产生“期待失望”。倘若这一“期望”在继续阅读中未能兑现而变成“失望”时,便出现了一个未知点,在作品中亦称“空位”。观众对于《姜子牙》的颠覆性感受和相关评价就契合了接受美学中的“期待失望”和“空位”观点。

(二)原著党的“期待失望”和“空位”

原著党在观看《姜子牙》的过程中早已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前景”,所以电影《姜子牙》在进入原著党的视野前就产生了期待,这个期待是指电影在多大程度上会遵循原著的人物、故事情节乃至世界观的设定。这个期待与其说是电影对原著的还原程度,不如说是对原著党“刻板印象”的满足度。

1922年,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刻板印象”这一概念,他认为成见或者“脑海中的景象”强烈影响着整个认知过程,为了更好说明上述观点,李普曼用刻板印象来形容这种成见。“刻板印象”的形成和特定群体高度相关,原著党中的“党”本身就具有某一群体的意味。

人们一旦产生这种成见是很难摆脱它的,动画电影《姜子牙》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就是对其中相关人物形象设定的颠覆。在原著党既定的认知里,姜子牙的历史形象是以“太公望”和“帝师”的身份出现的。《史记》中记载:“古稀之时,渭水垂钓遇文王,封为‘太师’。由于周文王称‘自吾先君太公’认为有圣人助周而兴,经过推心置腹的交谈而叹曰:‘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身份是端着的,而在动画电影《姜子牙》中,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还有点强迫症,并不是像原著中那样扁平化和模式化的,是不断变化的,由最初的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质疑权威到最后的坚定信念并逆天而为,可见这一形象颠覆了《封神演义》给原著党带来的“刻板印象”。

颠覆的点不止于此,《姜子牙》还彻底颠覆了封神的主要叙事结构,将叙事的起点放在“封神”之后,叙事中没有了明显二元对立的法则,所谓的神仙也会藏污纳垢,自私自利,而妖魔鬼怪也并非全然是恶的代表,正是电影混沌的逻辑起点,使得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原著大相径庭而为人诟病。原著党抱着忠诚于原著的想象和期待以致“期待失望”,而这颠覆原著的人物和情节设定,也自然会在原著党的失望中形成“空位”,即无数的问号充斥头脑。

二、观众身份变迁下的审美重塑努力

(一)互联网时代受众观和受众身份的转变

传统的文艺理论研究的重点以作家和作品为核心,即着重关注作家的创作活动。吊诡的是,作为文艺理论之一的接受美学则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以读者为研究核心,逐渐改变了以作家和作品为核心的文学观念。读者只是受众的一重身份,从传播学理论来展开关于受众观念和身份的转变则会更加线性和形象直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众的身份是社会等级秩序、结构被打破后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存在的所谓“大众”。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在“魔弹论”中受众是使用能力和无选择的被动接受者。20世纪40—60年代,“无力的大众传播观”和“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受众不起作用,这一观点是对“魔弹论”的否定。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宏观效果理论,又回归到“受众是具有强效果影响的”观点上。

21世纪初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受众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改变,受众的身份也开始发生转变,从居于被动地位无力的大众转变为主动的具有选择和使用能力的用户,而且这一身份是多重的,作为“用户”的受众是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多重组合身份。对于影视剧和动画的受众也如此,观众特别是具有媒介使用和内容创作能力的观众既是影视剧和动画作品的消费者,也可能是它的评论者和生产者。

在互联网时代,观众对影视剧和动画内容的制作具有很大的参与性,他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和专业的影评软件上发布自己的评论或者自由点赞和转发相关的评论来影响电影的票房、电视剧和动画的收视率。观众的参与性与影响势必会引起出品方和制作方重视观众的态度和反馈,并在前期的准备中就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趋向和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上。

(二)《姜子牙》对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审美重塑

如上文分析,《姜子牙》的受众主要以80后和90后为主,同时还夹杂着00后等年龄层次较低的观众。《姜子牙》并没有太多地迎合当下年轻群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趋向,没有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合家欢套路,也没有在电影中加入时下流行的娱乐化和喜剧化元素,相反,整部电影充满暗黑色彩,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更加饱满和立体,人物性格复杂,不同于原著和以往据其改编过的大多数影视作品那样扁平化和单一化。从叙事结构来说,相比以往的中国传统经典故事题材动画电影,《姜子牙》做出了叙事视角和叙事空间的创新,运用创伤叙事的元素,表现出中国传统经典故事题材动画电影叙事特征的变化。《姜子牙》的故事借助“捏造的宏大叙事”,揭穿了号称匡扶正道的封神之战背后的虚伪,传递了一种对抗宿命与权威的理想主义精神,这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姜子牙》的叙事是宏大和严肃的,它以自我与大他者关系为哲学命题,追求严肃的价值观。其宏大的价值观却是通过主人公直白地向观众讲道理表达出来的,始终缺乏故事性和戏剧张力。然而,当观众仔细咀嚼和品味后才会发现它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想要讲述的道理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它不是简单的小布尔乔亚式的呐喊,它所宣扬的人要逆天改命,要敢于反对神权,做不受控制、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等一系列正能量的观点,在今天是有正向引导作用和思想高度的。

《姜子牙》规避低幼路线转而向社会深度的立意探索不失为一次向传统电影边界的挑战,而且它所表达的是多重价值观的碰撞,不再是传统二元价值观的对立。从被动的大众转变为主动的受众,看似逃出了大众传媒的裹挟,但却进入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互联网中。作为和互联网相伴相随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受其扰,需要的是投喂式、碎片化的信息,接触的是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环境,审美体验以娱乐和消遣为主,大部分观众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具有思想内涵和人性深度的作品。而《姜子牙》这部电影在价值观上的大胆探索,是我国动画电影逐渐摆脱低幼化的重要一步,也是重塑受众当下审美体验的关键尝试,试图让人们静心、耐心、细心地去品味电影中的深刻意蕴,这种重塑在当下的国产动画产业中实属难得。

三、结语

近年来,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到《白蛇:缘起》,再到口碑爆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充满争议的《姜子牙》,国产动画电影一直从传统的经典文学文本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经典文学IP改编为动画电影要想获得成功,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离不开这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受众出现“期待的失望”和“空位”现象,二是符合当下主流受众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念。动画电影《姜子牙》之所以出现“期待的失望”和“空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它在颠覆部分受众源于文学本底封神故事既定认知的前提下,试图重塑当下主流受众所追求的娱乐性、消遣性、快餐式等审美体验。但在互联网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让主流受众“平心静气”地品味其中力图表达的宏大叙事和深刻道理,这样的尝试颇显乏力。时下,受众的身份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和受众观念的变化也发生转变,今天的受众既是消费者、传播者,又是生产者、评论者,受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国产动画电影要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在满足受众期待和审美体验的条件下确立以经典文学IP为核心、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开发运营模式。

猜你喜欢

姜子牙空位原著
富锂锰基三元材料Li1.167Ni0.167Co0.167Mn0.5O2中的氧空位形成*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姜子牙》中的历史
姜子牙(动漫电影《姜子牙》主题曲)
DEITY DEFYING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拔牙
Zn空位缺陷长余辉发光材料Zn1-δAl2O4-δ的研究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