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榜:哪吒重生》对传统视觉符号的颠覆性解构
2021-01-31杨笛
杨 笛
中国动漫曾历经辉煌,上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系列优秀作品被国外誉为“中国动画学派”。但90年代后市场经济来临,中国动漫辉煌不再,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崛起。《秦时明月》的热播标志着中国动漫作品开始拥有专属的艺术风格,也将中国动漫的制作水平推向新高峰。随后诸如《中国唱诗班》《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作品不断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行尝试,展现出飘逸空灵的东方神韵,《新神榜:哪吒重生》承接《白蛇:缘起》的精美制作水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漫崛起”之路。这些优秀的国产动漫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不断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视觉符号融入叙事中。
本文以国产动漫《新神榜:哪吒重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片中对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视觉符号的运用,阐述了电影中对原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解构,同时也希望能为承载传统文化的动漫产业如何更好地用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进行跨文化传播拓宽研究思路。
一、“反英雄”重构时代寓言
基于神话主题改编的国产动漫容易打入市场,因为观众天然地对人物角色带有熟悉和认同感。国产动漫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借鉴了西方动漫的制片经验,既体现出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与传承,也有大量的突破与创新。影片中身为普通人的“新哪吒”李云祥生活在阶层分明的社会,因与龙族纠葛不断给身边人带去灾难,这些都是李云祥背负的沉重压力,这些压力让千年前的哪吒在陈塘关自刎,但最终都转化成李云祥勇敢担负责任的动力。他从最初面对强大宿敌的犹疑不定到最后誓死抗争的转变历程令人动容,这个没有超能力的、处处充满人性弱点的“新哪吒”,比位列仙班后奉命剿灭孙悟空时更有魅力,人们喜欢哪吒是因为他敢以一己之力与宿命抗争,那种孤绝的勇敢在成神后随着自我的丧失而缺失。李云祥的反抗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在面对生活苦难时所迸发的能量和光辉的一种映射,每个不甘于随命运沉浮的人都能透过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同时这也是推崇自我个性、渴望挣脱束缚的后现代反叛精神的象征。
“哪吒重生不是成为神,而是找到了自己”,这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著名哲学家福柯认为:“讲述神话的年代远比神话所讲述的年代更重要。”影片用多次闪回致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经典《哪吒闹海》,即使粉身碎骨、不被认可也仍要大闹龙宫,拥有不畏牺牲的勇气是哪吒成为精神领袖的重要原因。这不仅是反抗非理性的时代精神寓言,更是唤醒人性最有力的讴歌,也是神话题材的动漫影片颇受现代观众推崇的理由之一,因为“不想认命,就拼了这条命”恰恰也说出了普通人内心深处对命运的反抗。
新哪吒面对身边亲友陆续遭遇不幸也曾痛苦不堪,但最终仍然坚定信念甚至不惜玉石俱焚的“犟”也是对当下年轻人面对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虽有迷惘却仍不服输的隐喻。此时李云祥的形象已成为具有现实寓意的投影符号,它饱含了一种涅槃重生的意味,“对所有秩序的消解是后现代精神的核心,它总是处于一种动荡的否认与怀疑中”。李云祥与龙族的对抗更回应着一种对正统权威秩序的全面抗争,“这个世界不该是这样”背后是年轻人对现代工业社会带来的紧迫感的抵抗以及他们面对自我身份认同和找寻人生价值的焦虑。
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哪吒”作为一种反叛和找寻自我的文化符号,源于在儒释道不断融合的东晋宗教神话中演化出闹海屠龙的封神传说。对大多数现代人而言,这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自我成长与认知形式。拉康认为,自我的认同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进行经验反思的结果。电影一方面保留了哪吒闹海中毫不妥协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与《封神传说》《哪吒闹海》不同的是影片创造性地将哪吒元神和李云祥分离成为戾气极重的神和富有同理心的人,冷酷无情的哪吒元神是对封神原著的致敬与还原,而身为一个普通人的李云祥却更勇于承担爱与责任。从更宏大的层面上看,拯救的人性与嗜杀的神性之间不断对抗与磨合,最终实现了人性对神性的战胜,这种戏剧冲突增强了传统文化经典的张力。
二、东方朋克掀起国潮新风
不同于以往的传说中哪吒的孩童形象,新哪吒以赛博朋克风格出现,而哪吒身上不屈抗争的精神内核不变。赛博一词出自“控制论”,即“对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交流的科学研究”;朋克一词随时代发展由原先的摇滚乐演变为具有颠覆与叛逆精神的反乌托邦的意识与主张。赛博朋克是20世纪60—80年代美国未来主义背景下科幻文学的一个流派,指代未来社会中人机融合的产物。《哪吒重生》将现实与神话IP对接,用朋克视觉美学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影片将西方朋克的视觉风格与历久弥新的东方文化经典融合,同构出具有现实感的架空世界。“上层”是富人区,以百年前的曼哈顿为原型,融合蒸汽朋克与Art Deco元素,霓虹耀眼的摩天大厦极具视觉冲击力,龙王的金属水母型海底行宫在流光溢彩的奢华中不乏瑰丽奇幻的质感,参照悬空寺设计的镇海寺古意盎然又不失精致工艺。“下层”是以老上海石库门为基础的平民区,融合了中外建筑风格打造的三维运输系统颇为醒目,整体色调又更接近维多利亚蒸汽朋克的暗黑风,纸醉金迷的万乐坊以百乐门为原型,结合爵士乐等元素突显异域风情,工业区的地下赛车场与废弃机械水塔以及神秘面具人的机械版水帘洞云谲波诡……鲜明的层级关系凸显出赛博朋克风格。
充满冲突与碰撞的美学特征,机车追击带来的场面奇观也极富冲击性。影片将哪吒传统的孩童形象颠覆为身着短款皮衣或是由中式明光铠甲改造的“铠甲战士”,聚焦“科技改造人”一方面为观众展现出改造后李云祥强大的个体能力以满足观众对未来世界的幻想需求,另一方面展现了他被改造前后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心理冲击,以及社会中他者的否定与认同都不断重塑着李云祥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这是当代典型的奇观电影,融合了速度奇观与场面奇观,带给观众别样的视觉体验。奇观开始支配叙事,情节则成为展现奇观的借口,表现出当代电影从话语中心范式向图像中心范式的转变,以及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
尽管电影突出表现朋克的奇观视觉风格,但仍以东方封神传说为基调进行改编,因为人们对烙印着民族文化经典又突显时髦的“国潮新风”一直热度不减。“国潮”指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掀起的社会风潮,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潮流的简单的叠加,更是在二者全面而深入的有机融合中找到它们的对话点和共通点,从而不断推陈出新、共同发展而形成的新风格,展示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与精神需求,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影片中颇具民国韵味的上海歌舞厅与现代电子摇滚乐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当摇滚版《小刀会序曲》响起时,瞬间把观众带回周星驰的经典西游系列,仿佛又看到顽强不屈、英勇抗争的孙悟空,这种对音乐的改编与“朋克”强调的矛盾、冲突与反叛暗合,也体现了导演对生活和潮流的态度。
除此以外,电影以重排封神榜为契机在结局引出各路人马,预示将拉开更广阔的新封神世界也很值得期待。如今我们正处于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迅速扩张的视觉文化新时代,高度可视化为人们的观看行为提供更多可能性,也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文化仪式。精良的制作构成这部以装甲机械时代为背景、先进与落后并存的新封神世界大片,同时这种差异化同构的艺术表现方式也为探索出“中国学派”动漫电影在新时代的鲜明民族风格提供了思路。
三、国漫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近年来,国产动漫电影中有不少颠覆性力作冒尖,但“国漫崛起”绝不仅是一句单纯用热血和情怀就喊出的口号,它还需要国产动漫电影的创作者们更加理性和冷静地思考。结合当今世界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亡的现状,国产动漫等影视作品的现实意义还在于纠正人类对自身文化遗产的漫不经心和短视行为。如何把中国的神话故事讲好,也是诸如《大圣归来》《姜子牙》《哪吒重生》等中国动漫创作者需要思考的严肃命题。
《哪吒重生》背后的争议集中体现了国产动漫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与叙事能力的薄弱。首先是叙事逻辑不自洽,影片以反乌托邦的故事背景开头,但并未落到实处,当敖丙出现后剧情转向个人恩怨,对东海市另外三大家族和具体的社会运转情况绝口不提。另外,主角价值不菲的炫酷机车与挣扎在底层贫困线上的身份互相矛盾,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阶级分化的主题,割裂开的叙事结构和世界观进一步削弱了角色性格。严肃古板的父亲面对叛逆儿子束手无策最终选择放养式育儿,却在去世前突然醒悟认可儿子的行为,这样低质量的情感表达甚至来不及激发观众对片中几乎没有着墨的父子亲情的共情。而且影片中缺失斗智斗勇的戏剧冲突积累和正邪决战的高潮,很容易让观众感到拖沓乏味。其次是群像描写脸谱化,包括苏医生、敖丙及看似智谋高深却被一招秒杀的管家等众多角色设计缺乏背景铺垫,看似故事丰富却又语焉不详,容易造成观众的理解障碍。最后是宣传概念模糊,“赛博朋克”是以高度发达的科技为核心,同时与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秩序作对比从而塑造的科幻社会。这样的社会里,人力被智能机器所取代,继而引发“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强调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冲突与对抗。然而影片中缺失超科技时代的未来感,甚至连机械感都更偏重于主角的机车战斗画面,反观平民百姓的细节却完全是普通人的生活,这就容易给观众形成两个时代割裂开的错觉而影响观影体验。
特效技术再好也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人物与剧情才是影片的核心。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源于每一个角色的丰满塑造,无论是职场女强人般的母亲、极富温情的慈父,还是处于身份认同困境的哪吒、在家族和友情间陷入选择困境的敖丙,抑或是也曾全力与命运抗争的申公豹,每一个人物都很立体,这恰恰是《哪吒重生》需要完善的地方。特效不能喧宾夺主而模糊情节,情节也不应沦为展现视觉奇观的附庸,“国漫崛起”需要在视听语言中彰显鲜明的民族特质,防止一味追求“高燃”的西方化、同质化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动漫的国际化表达具有文化战略意义,中国动漫的创作者不仅要以视听语言传承中华文化,更应注重价值观的跨文化交流。动漫产业要能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走向全世界,其创作必须肩负传承文化内涵的历史重担,当然叙事逻辑更要与之匹配,这是对未来国产动漫创作的期许。只有运用视觉隐喻将中国传统文化严肃的意象空间进行诠释与消解,在内涵意义上融通中西价值观,跨越文化沟通的障碍,才能使中华文化符号保留鲜明的特色,唤醒民族记忆与情感联结的同时又避免引发国外观众的文化冲突和排斥,也才能真正扩大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