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生命的底色追求简单的快乐
——谈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
2021-01-31李明海
李明海
引子: 一段如履薄冰的经历
去年我带六年级, 毕业季, 五月份疫情复课后, 还临时兼了另一个班的语文课。 原因是新接手这班的一个孩子——我们姑且称她青桐吧, 有抑郁的情况 (因某种原因抵触课堂, 并为此多次深夜崩溃)。彼时, 全社会上上下下对学生心理健康空前关注, 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也听闻不少, 但自己从教三十余年来, 直接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 三十年前师范读过的心理学, 似乎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年级甚至还专门建了一个针对这个孩子心理干预的工作群, 相关领导、 心理老师、 班主任及语文老师五六人, 都在其中。 大家初步商议的策略是内紧外松, 多关注, 但尽量不留痕迹。 从我来讲, 首先自然还是上好课, 让孩子们喜欢, 让青桐能接受。
几天课下来, 我注意到这孩子总体情况还好, 我当然也会更多地给一些机会, 她表现不错, 信心和兴趣明显提升。 家长专门发来信息, 说 “您是孩子非常欣赏的老师, 这周上您的课孩子很开心” 等等。 这对我当然是一个激励。
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 六一那天, 早上停车时, 在停车场旁边的芒果树下, 无意中看到一幅动人的场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拿一根细长的竿子, 竿顶上勾着个空空的红色塑料袋, 玩得不亦乐乎, 远看像是放风筝一样。 朝阳洒在他的圆脸上,他绽放出最本真的笑容。 我觉得这是 “六一” 最好的注脚了 (年级当天有丰富的庆祝活动, 整栋教学楼一直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但我仍然认为这个小孩子, 是更自由和快乐的)。 我当即拍图, 发在朋友圈里。可能是触动了好多人的内心吧, 这条朋友圈反响热烈。 一个当校长的朋友也转发了这幅图, 还另配了主题: 越简单, 越快乐。 我把图, 和这个主题, 都在课上同步分享给了孩子们。 我说咱们就一起来写一写这个题目好吧, 写什么话都可以,不论字数。
我也当堂写了, 题目就是 《越简单, 越快乐》 (后来还被 《中山日报》 发表出来)。
这个过程当中, 我自然会特意关注青桐, 因为从某个角度说, 这个题目是为她而出的。 她语文能力突出, 却迟迟没有落笔, 到下课时, 唯她一人只字未写。 我知道她尚在犹豫和纠结中, 就假装随意、轻松地跟她聊了聊, 大体是说这次的写作没有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只是想看看这个新班每个孩子的基本表达能力而已, 写什么内容都不重要。 她点头, 答应写写。 果然,落笔很快。 内容如下:
偶然看到李老师在六一当天的一条朋友圈:越简单, 越快乐。 配图是一位差不多四五岁大的孩子拿着细杆子高高顶着个红色塑料袋,孩子笑得很开心。 这是李老师六一早上在校园一处偏僻的停车场拍的。
其实我崇拜简单。
在我的意识中, 悠闲洒脱即是简单, 为人处事果断即是简单。 还有一种最快乐的简单, 叫做纯真。
我曾经认为纯真很傻。
纯真, 说明了这个人太天真,受到欺负不会反击, 纯真是小孩子才有的心性。
可是后来, 当我走在大街上,小巷里, 看到过往的小孩子干净的笑容, 我仿佛被触动了。 孩子们的笑, 满满都是纯真, 他们可以为了一只蚂蚁爬过了用叶子搭的桥而开心, 也会为了从树上掉下来的蝉而担忧。 我忽然明白, 纯真是一种多么简单又美好的心性啊!
纯真是人最初的心性, 正如其名, 它纯洁干净, 没有一丝杂质,但是这么美好的心性, 却被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毫不留情地丢弃, 失去了那份纯真, 想要快乐起来很难。
我曾在无数个午后趴在桌子上思考纯真的简单, 如果我能把它找回来, 我会不会快乐得更简单一点?
也许在很久很久之后, 我能找回来那份纯真的快乐, 哪怕前行的道路上布满荆棘, 我将持着纯真的心性, 一路前行。
我征得了青桐的同意, 把她的这篇文章跟其他一些孩子的优秀文章一起, 登在当期的班级作文周报上了, 也同步发在两个班群里边。她愿意参与表达、 交流和分享, 而且如此用心, 我感觉到一些欣慰。我把这些文字发给了她妈妈, 她妈妈回信息说, “看一遍流一遍眼泪”, 也再次跟我表达了作为一个母亲的谢意。
但是, 如果要认真地谈所谓生命教育, 于我而言, 仍然是觉得惶惑。 该从哪儿说起呢?
一、 关于动物的课堂作文
犹记得多年之前, 一个新生转到班上来, 家长初次跟我交流时说, 其实孩子之前的学校总体不错的, 但促使她决定转学, 是因为她曾在那所学校门口不远, 看到几个孩子抓住一只鸡, 灌沙子进去, 一直把鸡撑死——于是, 她再也不敢把孩子放在那所学校了……
我指导孩子们写关于动物的课堂作文。 写完后, 我还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 发现在孩子们笔下, 总计有狗13 只、 猫4 只、 仓鼠3 只、乌龟两只, 还有一群锦鲤, 和一只鹰——看起来都是 “正常”, 可是,我仍然觉得这里头是有些问题的。大多孩子文章的出发点是接受, 接受动物的活泼、 好玩, 接受动物的爱。 我问孩子们: 你们想过没有,你们是从家养的宠物身上得到很多, 可是, 这些宠物又从你们那里得到了多少真诚的甚至无私的关爱呢……孩子们沉默了。
我介绍孩子们看了小说以及电影版的 《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让他们知道怎样把宠物当成朋友甚至家人对待。
我还在作家阿来的微博里看到这样的内容, 也在课上念给孩子们: “帮忙看有关人与动物题材征文的几十篇文章。 结果只看到两种动物, 猫, 狗, 而且, 都是家养的。 最后终于看到第三种: 鹦鹉,也是家养的宠物, 且仅此一篇。 这就是国人跟自然关系的写照! 进化之功把人塑造成万物之长, 不是为了让人与自然如此隔绝, 如此孤独, 然后, 在驯服的小猫小狗身上挥洒一点有回报的爱。”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的情感和思维被打开了。 有孩子说: 我们其实不是真正地爱动物, 我们是利用了动物。 也有孩子说: 我们好像没有把动物看作是和我们一样有感情的生命, 更多的时候是当成了玩物。 更多的孩子觉得, 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局限在宠物上, 应该对身边、 对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抱有一样的爱心, 哪怕是昆虫, 哪怕是小鱼小虾。
随着生活经历和阅读面的拓展, 孩子们对动物小说都非常热爱, 我还推荐他们阅读了西顿、 椋鸠十、 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等等。我把郑板桥的养鸟之道介绍给孩子们: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 而予又未尝不爱鸟, 但养鸟之有道耳。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 使绕屋数百株, 扶疏茂密, 为鸟国鸟家。 将旦时, 睡梦初醒, 尚展转在被, 听一片啁啾,如 《云门》 《咸池》 之奏; 及披衣而起, 颒面漱口啜茗, 见其扬翚振彩, 倏往倏来, 目不暇给, 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 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 江汉为池, 各适其天, 斯为大快。 比之盆鱼笼鸟, 其钜细仁何如也!” 此等胸襟、 气概,非同凡响!
还有丰子恺护生画集, 闲闲漫笔, 安宁平和, 有诗有画, 有情有味。 我也用了专门的读书时间, 一一介绍给了孩子们。 丰子恺护生画中所云 “但令四海常丰稔, 不嫌人间鼠雀多”, “爱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 等等, 画面、 文字无不温和蔼然, 慈悲博爱, 发人深省。
大约世上童心, 与仁人之心、赤子情怀多有相通处。 于是, 课堂上我再跟孩子们谈起动物来, 孩子们大多显得从容而深刻。
有个叫杨镜莹的女孩子, 说长大了希望挣很多钱, 用来建一所动物庇护所, 收留所有的流浪猫狗。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原来她曾经把一只被冬雨淋得发抖的流浪狗带回家, 用心地帮它洗了澡, 可是妈妈不同意收养, 只好又把它送到了楼下, 丢在雨中。 孩子说着, 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二、 看见生命
周国平说过,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 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 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从上个学期开始, 我跟班上的孩子们, 也跟全年级同步, 做起了周末实践练笔的活动, 一共做了14 次。 学期末, 还被市教研室梁雪菊老师邀请, 做了一个面向全市的题为 “构建促进学生读写的语文生活” 的主题讲座。 回看这14 次的周末实践, 孩子们眼前、 笔尖,处处都有最鲜活的“生命” 的影子。
曼妮在练笔纸的角上精心地粘贴了一片小小的叶子, 她在叶子旁边这样写道: “这是我在后花园拾到的辣椒变黄的落叶。 它的形状像小水滴, 我看见它落下来的时候随风飘飞, 像黄色的小蝴蝶在翩翩起舞。 哦! 可怜的叶子, 被水淋过的叶子, 它是那样脆弱。 我捡起落叶, 用纸巾擦了擦这片枯黄的叶子, 希望叶子不要太难过, 离开后花园,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我在课上专门跟曼妮求证过文中的细节, 她略带羞涩但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 落叶多矣, 但通过活动的桥梁, 当孩子捡起这片小小的叶子的时候, 她的内心就与落叶的生命,万物的荣枯发生了如此奇妙的关联。
我跟孩子们一起去饭堂, 有人在饭堂转角处的柱子上看见一条青虫。 一堆孩子围上去, 又兴奋又爱怜, 在我的反复催促下, 才万分不舍地离开。 陆刘喃喃地请求说:“我可以养这条青虫吗?” 我摇了摇头。 就让它慢慢往上爬吧。 孩子们写了这件事情, 其中有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人山人海, 只有我们班发现了它。” ——他们觉得这是件足以自豪的事情。
哪怕是最渺小的昆虫, 当呈现在孩子们的眼中、 笔下时, 都常常会带给人异样的惊喜和感动。
芷馨在老家房间的墙角观察过蜘蛛, 觉得好玩, 后来, 她在学校宿舍又看到蜘蛛——
我早晨起床, 发现了一只小蜘蛛在床上爬, 我立马起身去拿纸巾, 准备把它给弄走。 刚要捏的时候, 脑子一转, 想到了之前在老家房间角落那只可爱的蜘蛛, 我立刻把它放在纸巾上, 再小心地放到宿舍的窗外……这一个小小的生命,是多么的快乐、 自由啊!
我在全年级进行了这样的一节作文讲评公开课, 主题就是 “因善良而美好”。 希望孩子永远葆有这样的童真, 和对万物的友善, 并由物及人, 学会爱自己, 爱他人。
三、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上届学生毕业后, 青桐去了外地上中学。 中间几乎没再联系, 但能够顺利送孩子毕业, 我已经觉得是很欣慰的事情了。
寒假的时候, 忽然在QQ 好友空间里, 看见青桐更新了动态。 她晒出一张诊断书, 说住院了, 在精神 (心理) 科。 我跟她QQ 聊天,她说, “昨天吃了药睡得比较早,我还好, 最近在住院, 是双向情感障碍。” 情知这类心理疾病需要有一个过程, 但感觉她情绪尚可, 也能配合治疗, 说应该一两周可以出院。 几天后, 她又主动联系我, 发过来一篇文档, 让我帮忙改一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传来的是她写的一篇千字的小小说, 写一个失意者在雨夜的情绪流转, 文笔细腻而忧伤。 我说, “你的文风让我想起了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金蔷薇》里的两个场景,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和 《夜行驿车》 的开头部分。”我把相关的链接发了过去, 还推荐了何其芳的 《画梦录》, 心境、 意绪、 文风, 感觉应该也是她所喜欢的。
过小年那天, 我改完后, 专门给了她积极的评价, “文字成熟而老练, 多长句, 有欧化的感觉。 细节丰富, 情感内蕴。 也有点郁达夫的味道。” 她挺开心, 说 “我明天出院, 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调养时间, 住院只是稳定药物治疗, 剩下的治疗还有很多, 现在我心情还可以, 有控制了, 谢谢老师的关心。”我回道: “过了这一年, 翻过这一页, 都会越来越好的。 春天来啦。”
不管怎样, 春天都会到来。 愿春天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照亮每个成长中的孩子, 照亮明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