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阻且长,行而不辍

2021-01-31仇丹青

师道(人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班级教育教学

仇丹青

一颗种子的萌发, 除了它本身的野蛮生长之外, 还受到外界雨露阳光或冰雪风霜的影响; 而一个人的成长, 除了自身的自然生长之外, 还取决于他经历了怎样的事,读过怎样的书, 走过怎样的路。

第一篇章: 启程时的浪漫与跌撞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对于人的塑造意义都有可能是巨大的。

2011 年, 我考入天津的一所大学, 成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 我时刻牢记着 “大学就是用来放松和玩耍的” 的这一准则, 上课时总是躲在课桌下玩手机。 一个学期以后, 成绩果然是一团糟。 但那年寒假, 我仍然厚着脸皮跟父母说:“我要买一台电脑。” 父母给了我4000 元钱。 可吃过晚饭后, 爷爷把我叫到房间, 拿出一沓皱皱的钱, 说: “这是我卖谷子攒的一些钱, 你把这些和你爸妈给的凑起来, 买一个好一点的电脑。 好好上学, 要有出息。” 似乎是在那一瞬间, 我突然开悟了, 家庭并不富裕的我, 似乎没有任何理由浑浑噩噩度日。

于是, 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开始, 我每天迎着晨曦的阳光, 忙碌于各式各样的讲座与专业课的学习之中, 从这个学期开始, 我的专业课和教师教育的成绩在班级稳居第一。 课余, 我还在校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值晚班的兼职, 阅读一些图书馆里或热门或冷僻的看似 “无用”的各种书籍。 这些书似乎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正是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也造就了我如今课堂上的某些高光时刻, 这大概便是庄子所说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大三下学期到大四, 我开始在天津的一所重点高中实习, 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实习学校和大学之间, 听课, 批改作业。 10 月, 正是天津清秋微凉的时节, 已经实习了一月有余的我, 终于拥有了一次试讲的机会。 为了成功上好我的第一节课, 我花了整整两个星期来准备, 把教学设计中的一字一句都反复背诵, 只为不出一丝差错。

那天早晨, 我急匆匆从学校出发, 甚至都没来得及吃早餐, 便骑了一小时自行车赶到学校准备上课。 可当我一站上讲台, 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我, 我脑袋里嗡嗡一片……紧接着, 我便晕倒了。 因为没吃早餐加上长时间运动, 导致了低血糖。

这人生中第一次试讲的失败,着实把一直以来信心百倍的我打击得遍体鳞伤。 到了周一, 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 我再次试讲。 原本内心忐忑的我到达班级, 看到学生恨不得钻到地缝里的时候, 我突然发现, 学生并没有看不起我, 听到的都是让我记得吃早餐, 要我多穿衣服, 让我相信自己这样暖心的话……尽管一直以来我都是默默坐在教室后, 与他们交流不多, 但他们仍然给予我最大的善意。 我从这帮十六七岁的孩子身上看到了纯真, 感受到了温暖。

那节课, 讲的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关于二战时期战争的残酷史实, 我讲得很是尽兴,学生亦沉浸于其中, 体会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 我重拾信心,发自肺腑地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重大意义,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 孩子们依旧透明纯净, 而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每一个小小生命,去发现世界的善恶, 去做一个热爱生命、 热爱世界的人。

失败有时候并不一定会打败人, 它的存在也许是为了警醒人。

知晓自己并没有天资, 所以只能下苦功。 在实习结束后, 我每天都认真着手准备江苏省的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整理了厚厚两大本笔记, 画了多张知识体系图。 这些知识都是可以靠记与背解决的, 但关于教材的内容却没办法死记硬背。 从小生长在湖南的我, 学习的一直是人教版的教材,因此, 苏教版的语文课本对于我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 为了在短时间内熟悉所有的陌生文本, 我在知网上下载了苏教版高中语文书上所有篇目的课堂实录与文本解读, 打印了厚厚的五大本反复研读。 看书看累了的时候, 我便在一个无人的教室做一个没有观众的 “戏精” 老师, 又充当老师讲课又假装学生回答, 忙得不亦乐乎。 那段经历很艰苦, 但也很充实、 快乐。 幸运的是, 我在2015 年顺利通过了仪征市的教师招聘考试, 来到了仪征中学。 那个炎热的6 月, 我挥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怀着欣喜而忐忑的心, 期待着收获教育的幸福……

第二篇章: 路途中的指引与伙伴

2015 年8 月, 我 正 式 进 入 仪征中学。 那时我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 在第一节班会课的时候, 我跟学生说:“你们可以把我当成姐姐, 不需要有距离感, 生活学习上有什么困惑都可以跟我说。” 我让他们一周写一篇周记, 在他们有种种疑惑的时候给他们写长长的回复和解决方案, 有的同学甚至在周记中框出大大的 “vip 专区” 供我回复, 有时候还会遭到埋怨, 说回复不够多。因为不够熟悉教材, 每天两个班的语文课让我忙得喘不过气。 在备课时, 我把每个环节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 写好之后开始背, 在书上写上满满的笔记, 每个知识点, 我都力争讲细致, 有时甚至十分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讲解全篇文言文。 经过了一个月的实践, 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是有同学跟我说, 老师你的课上内容很多, 可我们不知道哪些是你要讲的重点, 而且文言文这么难, 有的同学没准备好就去讲, 我们根本没办法做笔记, 学完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二是我发现学生根本就不怕我, 总有一些同学不交作业, 理由就是反正不交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上课时也总有些学生把捣乱当成是活跃。 这样一个月下来的结果便是第一次月考考得一塌糊涂。 这种种使我内心五味杂陈, 原本以为面面俱到是一种详尽, 结果发现这是无重点; 原本以为无距离感是一种开明, 然而实际却是一种无秩序。 我教育初期的浪漫梦想, 在现实的面前, 褪去了理想的色彩, 真实而复杂的教育难题, 使我陷入了职业生涯的迷茫期。

大学与工作之间的过渡太过迅速, 以致到达教育的河岸旁时, 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摆渡到理想的彼岸。 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各个时期的文学史、 语言文字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到了各式各样的小问题面前, 似乎并没有指导的价值; 所设想的教育管理上的浪漫梦想与良好师生关系, 却总也把握不好度;自以为学生都应该在花季各自盛放, 潜心学习, 却发现早恋、 厌学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

幸而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指引者, 他们为我这段灰暗的时光涂上了一抹又一抹的亮色。 班级管理方面, 因为开始阶段的松散, 使得班级的管理一度无序。 分管校长帮我找班级的学生谈心, 使班级的调皮孩子变得安静守纪律, 并给予我宏观上的指引——管理班级应当严而有方; 我的班主任师父帮助我解决班级上各个细小的问题, 诸如学生迟到了如何处理, 家长不配合又该如何解决, 教我制定班规, 以规矩来约束人, 以奖励来激励人, 这使得班级管理逐渐有序。 他还在我来不及吃早餐的时候帮我带来热乎乎的早餐, 这些关怀, 使得来自外地的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谁放弃这块阵地, 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 就意味着你是教学职业的失败者。” 这是周彬 《叩问课堂》 中的一句话,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浅显而又非常重要的理念。 教学方面, 经过了初期的失败实践, 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应当如何成长。 在工作的这五年时间里, 我积累了25 本听课笔记, 听了近500 节课, 这其中有家常课、 公开课、 比赛课还有网课, 正是这个阶段大量的听课, 让我得以摸索清楚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得以反思自己的课堂之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上出能够符合课程要求的、 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效的课。 在这一路的跌跌撞撞之后, 我发现, 让学生真正信服, 不在于像我最开始那样笨拙地穿上那些看上去正式的黑白灰颜色的衣服让学生畏惧, 而在于一颗对待教学的虔敬之心, 用认真准备的每一节课去打动他们, 用用心批改的每一份作业去打动他们, 用一颗充满爱的赤子之心去打动他们, 这样的信服, 才真实而牢靠。

朱永新先生曾言: “教育因为爱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 在班级中, 我不以个人的喜好来评判学生, 不以冰冷的分数来区分学生。在每个学生困惑的时候, 我都会逐个交流, 有的孩子家中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压力过大, 有的孩子埋头学习不吃晚饭, 我对他们或给予鼓励, 或耐心疏导, 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那些收到的卡片, 剥好的栗子, 感冒时的温暖, 是这些心血的见证。 作为一个教师, 本身也是摆渡之人, 希望每一个天真的孩子,在保证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 内心也能够灿烂而明媚, 慢慢变成温暖社会的小个体。

而促进我专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事件, 是2018 年的暑假, 在我的师父刘祥老师的帮助下, 加入新教育星火教师团队。 团队中的导师和伙伴来自全国各地, 从他们身上我汲取到了无限的力量, 大家各有各的精彩。 把日子过成诗与画的导师, 功成名就著作等身却依旧笔耕不辍的导师, 远在新疆, 远在云南, 跨越大半个中国, 途中奔波数日只为一同问道的伙伴, 已是成都市特级教师却仍没有丝毫懈怠的伙伴, 已是大学教师却仍然执着追求语文之道的伙伴……哪怕有些从未谋面, 却也能看到他们对于教育的追求与执着, 他们的优秀使我看到了自我的浅薄, 也使我不断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向他们看齐。 日复一日平庸的工作中, 我们需要一个个榜样让我们看到标杆与远方。

每周必写, 每月必报, 每年必进, 每年必聚。 每周一篇随笔, 让我习惯性将教学之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部分进行记录, 慢慢我明白, 让教学中的收获与启迪得以流于笔端, 铭刻于心, 这样的记录,不是教学的负累, 而是教学的延续; 每月一份月报, 每年一次 “十件大事”, 将自己每个月的收获记录下来, 到每年12 月的时候, 细数这一年的收成, 这样的罗列, 让我看到自己的收获, 更看到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 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不断填补自我的缺失;每年的线下研修, 都是一场饕餮盛宴, 从教学的引领到精神的指引,无一不给我带来诸多正能量, 让我看到教育的诗与远方。

第三篇章: 征程中的领悟与自觉

在短短五年的教育路途中, 于关键的节点, 得到关键性的帮助,是 “运”; 遇见不期而遇的疑惑,外界的启迪, 自身的领悟, 是“幸”; 牢牢把握住出现在路途中的幸与运, 是实现行走中的 “飞跃”的关键因素。

(一) 备课之悟: 功夫在诗外,“三轮备课” 定有收获

在跌跌撞撞的五年里, 我的视频课获得的最高荣誉, 便是执教的《锦瑟》 于2016 年获得教育部部级优课, 回想这节课的形成, 对于如今的自己仍有借鉴意义。 功夫在诗外, 这节课的 “三轮备课”, 是三轮锻造。 第一轮是 “裸备”, 师父曾与一开始备课便急着找资料的我说, 真正想上好一节课, 首先应该是不借助任何资料, 素读教材, 恍若将自己置身 “孤岛”。 直接从文本入手, 这才是对文本最本真的理解, 最本色的解读。 《锦瑟》 原本便是有多种解读的文本, 因此, 在教学前, 我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 大体弄清这首诗是什么、 为什么、 如何教, 心中大约有了脉络之后, 进入第二轮常规备课。 这一轮以课程标准、 教学参考为主导, 以名家解读和经典课例为辅, 但既不淹没于既有材料, 也不拘泥于既成结论。 那时候, 我在搜索了网络上的数十个课件、 数十个课例以及叶嘉莹先生等诸多名家的解读, 在反复研究之后, 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三轮备课是 “反思性备课”, 下课铃声不等同于一堂课的终结, 记得那时候师父在听完我的试上课后, 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 结合自己的反思和学生的接受情况, 我将此课进行修改,形成了自己的二次教学设计, 在这之后, 我与另一个班级的学生, 共同在录播教室完成了这节课的录制, 投放在 “一师一优课” 平台上, 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比赛之悟: 持敬畏之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从进入教师队伍开始, 我与杜甫的 《登高》 一文就有着不解之缘。 教师招聘面试之时, 抽到的文本是 《登高》; 2019 年4 月, 参加扬州市 “中华经典诵写讲” 大赛之时, 我选择讲解的篇目仍然是 《登高》。 在比赛的准备阶段, 师父告诉我, 脱稿是对一次比赛最基本的尊重, 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原本打算读稿子的我, 最终凭借着精心的准备和对讲稿的熟练,在扬州的比赛中, 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这之后, 我便被推荐到江苏省参加比赛。 在筹备的月余时间里, 我奔波于仪征与扬州之间接受培训, 而师父也一遍遍地听我的诵读, 告知我诵读中存在的节奏、抑扬等各种问题, 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示范朗诵给我听, 而我也每天到实验楼无人的教室一次次地背诵练习, 录好音反复听。 但是, 6 月份在苏州参加省赛的时候, 结果却并不理想, 我只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的成绩, 无缘国赛。 这件事在一段时间里令我极度沮丧, 一方面是觉得数日的奔波与辛劳白费, 另一方面, 是深感辜负了师父的教诲。

2019 年7 月, 全国 “语文报杯” 教学竞赛在扬州中学举办, 我前去观摩这一语文界的视听盛宴。比赛阶段, 主办方对上一届 “语文报杯” 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了展播, 并给出了新一届微课大赛的参赛方式, 当时的我跃跃欲试。 观摩结束后, 我认认真真地将参加江苏省诗词讲解大赛的作品进行了修改, 并录制成了一节微课,随后便投了稿。 2020 年7 月3 日,距离投稿已近一年, 就在我已经将这次投稿忘却的时候, 我收到了之前的微课获得全国一等奖第四名的消息, 最让我热泪盈眶的是, 因为这一奖项, 我收到了朱永新教授的祝语。

后来我与师父说起此事时, 师父同我说: “把该做的事情做起来,不问结果, 只是认认真真去做, 好的收成自会到来。 不求收成而好收成如影随形, 只盯着收成则最终一事无成。” 我深信不疑。

回首走来的每一步, 或跌撞或坦途, 回望经历的每一事, 或喜悦或失落, 都是走在路上的我最最宝贵和珍视的财富。

很多时候, 我们不确定繁花盛开的路是不是我们应该去行走的,更无法把握那坎坷与泥泞是否没有尽头, 我们在路上犹豫徘徊, 不敢向前, 然而, 一旦我们确定自己的选择, 一切便豁然开朗。 我看过风景, 风景看过我, 所有的道路, 通向了今日的我。

我不知道未来是怎样, 但我知道, 我已经在路上……

猜你喜欢

班级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